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瀘州市 > 瀘縣旅游

瀘縣旅游景點介紹

  水口寺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為4墩5孔石質(zhì)平板梁橋,呈南—北走向。橋長14.42米,寬1米。橋面共有12塊石板,每孔由兩塊石板并列拼鋪而成。從北側(cè)起第二個橋墩有圓雕龍頭1個,龍頭上昂,龍身呈“S”形。2005年10月,瀘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五明寺山門建于明代,坐東北向西南,為石質(zhì)仿木構(gòu)四柱三間二重檐廡殿頂牌樓,筒瓦屋面,花卉瓦當,頂設(shè)鴟吻。山門面寬7米,通高6.5米,其前后兩面淺浮雕人物、動物、花卉圖案。明間正、背面門額刻“太獄靈臺”,“垂光勝境”、“萬歷十五年丁亥歲春二月吉旦”等字樣。山門整體較完整,但石刻表面風化嚴重,明間碑頂右端斷裂傾斜。此山門石刻……[詳細]
  龍巖寺坐東向西,建于明代。原寺廟因“文革”期間毀壞,現(xiàn)存木結(jié)構(gòu)戲樓1幢,主體基本完整;明萬歷十四年(1586)的“敘三教堂丹擇記”石碑1通,碑保存基本完整;另兩通石碑分別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武官禁示”碑和清光緒年間的“州正堂示”碑,兩碑均殘,部分字跡因風化模糊不清。2006年12月,瀘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六批……[詳細]
  彌陀寺坐東南向西北,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年(1574),康熙六十一年(1722)、乾隆五十九年(1794)先后培修,F(xiàn)除后殿已毀外,前殿和中殿尚存。前殿門左、右兩側(cè)的石墻上刻有花卉、人物等精美浮雕圖案。門額陰刻“吉祥福地”。殿內(nèi)設(shè)石質(zhì)惠民亭,亭高2米,左、右柱刻楹聯(lián):“一生功業(yè)鎮(zhèn)巴蜀,萬古英靈顯彌陀”。亭內(nèi)為石質(zhì)川主菩薩像……[詳細]
  龍蟠寺始建于宋代,后于明萬歷二年(1574)重建。寺廟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現(xiàn)存大殿1幢,抬梁木結(jié)構(gòu),檐下設(shè)斗拱76朵,進深三間八架椽9.49米,面闊3間9.49米,通高9.5米。單檐歇山式屋頂,筒瓦屋面,屋脊用碎瓷片堆塑龍、吻獸等造型。門楣上刻有二龍搶寶、魚躍龍門等圖案。龍蟠寺對了解川南地區(qū)明代木構(gòu)建筑及……[詳細]
  永興寺始建于蜀漢,清乾隆年間復建。遺址坐西向東,呈四合院分布,現(xiàn)存大門部分、大殿部分、院壩以及部分石坎。大門上鐫刻對聯(lián):“儼然南海岸,恍若普陀寺”。遺址前墓地還有一對石獅子和石犀牛,遺址左側(cè)有明代石室墓葬群。此遺址對了解當?shù)貧v史變遷、宗教等方面有一定價值。2005年10月,瀘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萬壽山城址建于宋代,南北寬約400米,東西寬約350米,現(xiàn)存南寨門和北寨門。其中北寨門坐西南向東北,用條石壘砌,寨門呈拱形頂,寬2米,進深4.11米,高3.6米。寨門與左、右側(cè)城墻總長11.25米,墻高1.74至2.55米,厚4.11米。南寨門坐北向南,其形制與北寨門相似。南宋末年,為抵抗元朝軍隊攻擊,建造了萬壽山城寨……[詳細]
  桐梓林寨遺址位于桐梓林山山頂,呈東至西長條形分布,周長約2000米,面積約140000平方米,海拔550米,現(xiàn)存安懷寨門和部分寨墻,寨內(nèi)有深井、石屋。安懷寨門坐東南向西北,始建于清咸豐十年,后光緒元年、光緒二十四年進行過培修。寨門寬1.43米,進深3.87米,高4.1米,門洞墻壁上刻有“安懷寨”、“咸豐十年”等字樣,F(xiàn)……[詳細]
  瀘縣尹氏宗祠,建造于1930年,坐西北向東南,占地面積1440平方米,由正堂、兩側(cè)廂房組成,為三合院布局。正堂設(shè)廊,走廊欄板由青石精工打造,欄板上雕刻有人物、山水等圖案,左、右兩幅圖案合為一個整體,再現(xiàn)了20世紀30年代的瀘州城風貌。正堂內(nèi)的六根石質(zhì)方柱分別刻有反映尹氏宗族的三副楹聯(lián)。尹氏族人吉甫是周朝太師,影響深遠![詳細]
  順對子橋,明代萬歷中建,清代經(jīng)歷三次維修。橋為10墩11孔石質(zhì)平板梁橋,呈南—北走向。橋長39米,寬1.98米,橋板厚0.4米。橋面微呈弧形,橋中部的4個橋墩各有圓雕龍1條,龍首、龍尾高于橋面板0.04至0.25米。龍首上昂,口微啟,露牙含珠,凸目、凸鼻,龍吻短平,角卷曲。龍身刻云紋。龍尾有的呈卷曲狀,有的呈上翹狀,造……[詳細]
  五子凼橋,建于清代,為3墩4孔石質(zhì)平板梁橋,呈南—北走向。橋長8.85米,橋面寬1.13米。從北向南第一、三個橋墩東端頂部各有圓雕龍頭1個,呲嘴露牙,形態(tài)像鱷魚,該橋是瀘縣眾多龍橋的典型代表之一。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舊橋,建于明代,為3墩4孔石質(zhì)平板梁橋,呈東南—西北走向。橋全長10.65米,橋面寬1.24米。除橋中間的一個橋墩外,另外兩個橋墩上分別雕刻有龍各1條,龍頭面向上游,凸目、凸鼻、張口露牙,特色鮮明。該橋于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欄灣橋,建于清代,為4墩5孔石質(zhì)平板梁橋,呈西北—東南走向。橋長13.6米,寬1.36米,橋板厚0.46米。橋中部的兩個橋墩東北端頂部各有圓雕龍頭一個,龍口微啟,露舌呲牙,凸鼻、凸目。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墓葬分布在菩橋山坡東面山腳處長約100米、寬約50米的竹林中,總面積4560平方米,已暴露宋代石室墓5座,未露2座,均坐西向東。墓葬均為豎穴式墓壙、長方形、用石材構(gòu)筑仿木結(jié)構(gòu)建筑的單室墓。墓葬由墓道、墓門、墓室等部分組成。墓室兩側(cè)壁和后壁設(shè)有壁龕,龕內(nèi)雕刻武士、女侍、龍、虎、門窗、花卉等圖案。墓室正中均設(shè)置有棺臺。其中……[詳細]
  苦橋子橋,建于明代,為4墩5孔石質(zhì)平板梁橋,呈東南—西北走向。橋全長18.4米,橋面寬1.5米。橋中部的兩個橋墩各有1條圓雕龍。橋墩東北端頂部為龍頭,西南端頂部為龍尾。從西北向東南第二孔(現(xiàn)為第一孔)于20世紀50年代為利于過船,改造為拱券,拱高于橋面1.17米。該橋雕工精湛,線條流暢,造型逼真、獨特,是瀘縣龍橋的典型……[詳細]
  仙濟橋,建于清代,為4墩5孔石質(zhì)平板梁橋,呈東北—西南走向。據(jù)江安橋碑《重修江安橋記》記載,仙濟橋重修于清同治六年(1867)。橋長9.32米,寬1.4米,橋板厚0.31米。橋中部的4個橋墩上各有圓雕龍1條,雕刻手法簡約而不失生動。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江安橋,建于清代,為6墩7孔石質(zhì)平板梁橋,呈東—西走向。橋全長19.14米,橋面寬1.3米,橋板厚0.4米。橋東和橋西第二個橋墩上各有圓雕龍1條。橋東約5米的小路旁有石質(zhì)長方形單碑1通,碑寬0.87米,高2.1米,厚0.25米。碑上刻《重修江安橋記》,橋記內(nèi)容大部分字跡風化脫落,依稀可見部分捐資人姓名、大清同治六年等字……[詳細]
  小龍橋,建于清代,為2墩3孔石質(zhì)平板梁橋,呈東北—西南走向。橋長6.75米,寬0.94米,橋板厚0.34米。兩個橋墩上各有1條圓雕龍,龍首、龍尾高于橋面板0.25米。龍首呈“S”形上昂,張口露牙,龍須飄逸;龍爪呈奮然劃動姿勢;龍尾呈卷曲狀。其雕刻手法細膩生動,線條流暢圓潤,造型別致。由于小龍橋所跨河溪窄小,河床淺,每逢……[詳細]
  永濟橋,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為12墩13孔石質(zhì)平板梁橋,呈東北—西南走向。橋長42.57米,寬1.88米,橋板厚0.45米。由東北向西南第四、六、七、九個橋墩上各有圓雕龍1條。龍首張口露牙、舌,上唇上翹;龍尾呈平面淺浮雕卷曲狀。其雕刻手法細膩,線條流暢,造型精美圓潤。該橋是瀘縣龍橋的典型代表之一, 2007年6……[詳細]
  獅洞子橋,建于清代,為3墩4孔石質(zhì)平板梁橋,呈西南—東北走向。橋長6.6米,寬1.3米,高1.6米,橋面板厚0.3米。橋中部的橋墩有圓雕龍1條。龍頭長0.6米,寬0.25米。龍尾長0.28米,寬0.25米。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