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小公園免費 汕頭小公園,汕頭老市區(qū)的商業(yè)中心和文化中心,是汕頭老城的核心地標和文化標志。狹義的小公園,指位于小公園片區(qū)核心的中山紀念亭。廣義的小公園,涵蓋中山紀念亭周邊的街區(qū),包括安平路、升平路、國平路等等,統(tǒng)稱小公園歷史文化區(qū)。小公園片區(qū)的騎樓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狀分布;加上兩側的舊街坊“四永一升平”,東部的舊“鹽埕頭”、北面的紅亭、南面的“汕頭港”,形成了具有20世紀30年代建筑特色的繁華商業(yè)區(qū)、居民區(qū)。片區(qū)內的百貨大樓高7層,前身是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chuàng)辦的“南生公司”,為解放前汕頭第二高樓,是老汕頭的標志性建筑及小公園的象征之一。汕頭市小公園是上世紀30年代初建設的,有假山、噴水池,樹有“萬國來朝”……[詳細] |
汕頭中山公園AAA免費 廣東省汕頭市中山公園于民國15年(1926年)在汕頭市奠基興建,兩年后(即1928年)8月28日建成開放,位于市區(qū)月眉河畔,是汕頭市新八景之一“月苑鶯聲”。該中山公園總面積20.18公頃,其中包含王鑒湖的面積達3.6公頃。公園四面環(huán)水,其中汕頭的主要河流韓江在公園北面,其他三邊是人工河道,公園以3座橋梁和汕頭市區(qū)連接。汕頭市中山公園是粵東地區(qū)建園歷史最早、規(guī)模最大、具有深厚歷史和人文內涵的綜合性公園,總面積309畝。公園四周環(huán)水,月眉河環(huán)繞園區(qū),中山橋、月眉橋和迎春橋三座橋梁將公園與市區(qū)陸地連在一起,園區(qū)的玉鑒湖面積近百畝,風光綺麗,名聞海內外。園區(qū)沿玉鑒湖西岸為界,劃分為東西兩片。東片挖湖堆……[詳細] |
石炮臺公園免費 石炮臺公園是以崎碌炮臺為主景點建筑而成的紀念性公園。崎碌炮臺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三年,光緒五年竣工(即1874-1879年),歷時五年,耗資八萬銀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它位于舊汕頭的東南角,為環(huán)圓形城堡建筑,與隔岸蘇安山上的炮臺現呼應,扼住汕頭海灣出入口,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是清代粵東地區(qū)的主要海防建筑。十九世紀十九世紀中期,第一、二次-戰(zhàn)爭先后爆發(fā),無能的清朝政府與美、英、法等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實行門戶開放,汕頭就是當時十個通商口岸之一。由于外國商船紛至沓來,加上海防松散,當時駐潮州總兵方耀順應民意,以“鄰分不凈,潮海嚴防”為由,奏請清廷建筑崎碌炮臺。崎碌炮臺主要……[詳細] |
汕頭市博物館免費 汕頭市博物館是一所綜合性博物館。館址坐落在環(huán)境清雅幽靜的中山公園內。1960年建館,是潮汕地區(qū)文物和標本的主要收藏、宣傳教育機構和科學研究機構,也是汕頭市一處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教育服務基地。收藏有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歷代陶瓷、字畫、金漆木雕、硯臺圖章、古錢幣以及其它各類文物近萬件。其中有些還是國寶級文物精品。如在國內僅存二套的清雍正年間陳鳴遠手制的紫砂擺件《清供眾生瓜果》;有國內僅存的為數不多的明代廣東名畫家林良的繪畫珍品《蘆雁喜鵲圖軸》;有明代方以智《臨褚河南虞永興行書冊》;有金碧輝煌、雕刻精細的清代潮州全漆木雕精品《金漆通雕人物鳳窗犢仔》;有質地瀅潤、精雕細琢的清乾隆《山水人物碧玉……[詳細] |
汕頭人民廣場免費 汕頭人民廣場集娛樂、休閑、文化于一體,富于現代氣派。其雕塑、造景突出潮汕特色,多層次、高品位、多功能、多景觀、全敞開式地營造豐富的空間,既有田園風光,又不失城市-情調,達到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統(tǒng)一,把海濱城市的文化內涵演繹得淋漓盡致,不失為一處休閑娛樂的好地方。人民廣場位于海濱路與市政府大樓之間,面積6.3公頃,主體由露天舞臺、羅馬柱廊和音樂噴泉組成。主噴泉水柱高達40米,氣勢雄偉;由10支直徑1.2米高11米的巨型花崗巖羅馬柱形成半圓狀舞臺,與760盞彩燈交相輝映。兩側有二座大型雕塑:兩群歡快的兒童抬著一個大海螺和蚶向海濱走去,海螺中淌著清清的流水。游人們紛紛在此攝影留念。入夜,燈光輝映,海風徐來……[詳細] |
從汕頭西堤碼頭到外馬路口的1公里路,大多是二十世紀初期的建筑,特點是靠近馬路一邊內縮一米,作為避雨的“騎樓”;在門窗附近有裝飾花紋。從小公園輻射出的“四永一升平”路,多為購物商店,物美價廉。還有著名的西天巷蠔烙、老媽宮粽球等小吃。汕頭老街區(qū)是汕頭的地標性建筑群,也是歸國華僑尋根的必訪之地。建筑大多數為西洋式騎樓,云集著大量建于20世紀初期的建筑,風格多為仿古羅馬式、仿哥特式、巴洛克式等。避雨的“騎樓”、鱗次櫛比的老字號商鋪、略顯蕪雜的街道等,都無不透露著汕頭老城獨特的歷史風情。這里曾是汕頭市最繁華的商業(yè)中心,漫步其中,汕頭郵政總局大樓、老媽宮等歷史建筑依然保留著原始風貌.……[詳細] |
西堤公園免費 西堤公園位于汕頭老市區(qū)西南角,西面為西港河入海處,見證了汕頭從漁村、碼頭到港口、商埠的變遷。地址:汕頭市金平區(qū)鎮(zhèn)邦路與安平路之間類型:城市公園開放時間:6:30-18:30門票信息:免費開放![詳細] |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坐落在汕頭市永平路1號,原為日本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汕頭支行舊址,占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三層半歐陸式建筑。一樓為多功能展廳,二樓為永久式文物展廳,三樓“清音閣”為潮樂文化展廳。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永平路1號大樓被登記為不可移動的新發(fā)現文物點。為紀念汕頭開埠150周年,進一步梳理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脈絡,選址于此修建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我市一張文化名片,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fā)展,在陳列布置上反映了汕頭開埠的歷史脈絡、開埠的意義以及開埠帶來的繁榮氣象。建設布局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位于汕頭市……[詳細] |
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舊址,位于汕頭市金平區(qū)民權路50號,始建于1926年,原為大埔會館。為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樓房,東向,每層面積423.7㎡,總面積1271㎡,各層四面有走廊相通。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后,主力部隊在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等同志的率領下向廣東進發(fā);9月23日從三河壩進軍潮州城;24日解放汕頭市,在此處設立南昌起義南下部隊總指揮部。南昌起義軍進入潮汕前后共七天,潮汕革命史上稱之為“七日紅”,其影響極為深遠,為中共潮汕黨組織領導武裝斗爭和開辟革命根據地奠下基礎。這是一處與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有關的革命舊址。該舊址于1988年11月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詳細] |
潮汕抗日戰(zhàn)爭紀念館位于汕頭市金平區(qū)中山公園內。在館中,展示著不少抗戰(zhàn)時期的珍貴藏品,其中包括被擄勞工證件、抗戰(zhàn)期間潮汕籍空軍資料、日方在侵華期間發(fā)行的多期畫報、潮汕地區(qū)出水日軍、潮汕民間抗日所用的--等武器、軍方及日軍物資一批、華僑抗日愛國僑批一批,甚至筆錄的親聞日寇侵略罪行、官家小姐參加救護隊所留的戰(zhàn)地贈言本等藏品,已經超過350件,這些藏品均來自民間收藏家及相關慈善機構捐贈。1939年6月,日軍華南沿岸,發(fā)動了攻占潮汕的命令,在6月21日端午節(jié)當天出動飛機44架次,對汕頭地區(qū)進行大肆轟炸!扒Т遛道笕诉z矢,萬戶蕭疏鬼唱歌”,霎時間,烽火連天,家園被毀,滿目瘡痍,尸殍枕藉!澳赣H叫兒打東洋,……[詳細] |
崎碌炮臺崎碌炮臺俗稱為石炮臺。位于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qū)崎碌街道。崎碌是汕頭市的古地名,是我國目前保存較為完好、獨立體面積最大的炮臺,1989年,被定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當時,潮州總兵方耀以“鄰氛不凈、潮海嚴防”為本,上奏清政府,準于自籌資金,在汕頭崎碌(汕頭港要沖)建筑三合土炮臺一座。清光緒五年(1879年)竣工。炮-具建筑特色,環(huán)圓狀帶形墻體的城堡,墻體及臺面跑道用貝灰和糯米漿混合夯筑,炮臺底層坑道與十字交叉拱窟窿全部用非風化花崗巖規(guī)格石砌筑,臺面跑道固若平地,垛口炮位均鋪上花崗巖石條,石縫嚴密,砌筑堅固,俗稱為石炮臺。炮臺外面環(huán)繞23米寬的護城河,水深……[詳細] |
海濱長廊公園免費 觀海長廊是觀海景和休憩的好地方,海的對岸是鵲石風景區(qū),山靜水動,船行鳥飛,景色宜人;路對面是人民廣場、體育館、迎賓館、市政府、科技大廈等建筑。在人民廣場上有二座大型雕塑,表現的是一群兒童歡快地抬著一只大海螺向海濱走去,海螺中有清水流出。海濱長廊的東端有石炮臺遺址,該炮臺建于1874年,總面積近兩千平方米。炮臺內可屯兵上千人,現在炮已不存。交通從汕頭港客運站沿海向東步行即可;另外乘公交9路、19路都可到達。廣東汕頭……[詳細] |
民國 汕頭 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舊址位于汕頭市外馬路。是一座五間三進祠堂建筑。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原為同慶善堂。光緒二十七年(1905年),臺灣愛國志士丘逢甲在此創(chuàng)立嶺東第一間新式學校嶺東同文學堂。民國以后,這里先后改辦嶺東甲種商業(yè)學校、汕頭商船學校。1926年2月1日,周恩來就任廣東東江各屬行政委員,設行政委員公署于此。潮梅各地是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反動軍閥嚴重奴役的地區(qū),為了重振東江,拯救人民,東江各屬行政委員公署于1926年2月22日至3月3日,在這里舉行了東江各屬行政會議。周恩來主持會議。出席的惠潮梅地區(qū)各縣縣長,教育局長及農、工、商、學、婦女等各界代表共124人。惲……[詳細] |
海關鐘樓位于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qū)海安街道懷安居委外馬路2號,即潮海關辦公樓,現為汕頭海關關史陳列館。整棟大樓分為上下兩層,長方體結構,兩側的開放式走廊以及頂部160個用于裝飾的米字窗環(huán)繞大樓四周,屬于歐式新古典建筑風格,建筑面積1556.2平方米。辦公樓正門上方區(qū)域使用了大理石進行裝飾,頂端雕刻有一尊雄獅頭像,顯得莊嚴肅穆,正中央則鑲嵌一面以羅馬數字作為標識的大鐘,海關鐘樓也由此而得名。海關鐘樓的鐘聲曾經是解放前汕頭市的“標準時間”,伴隨著老一輩汕頭人的成長。整個陳列館分為樓上和樓下兩個展區(qū)。樓下展示的是潮汕地區(qū)海關的歷史沿革,樓上展示的是解放后汕頭海關的發(fā)展變化。地址:汕頭市金平區(qū)外馬路2號類……[詳細] |
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qū)秘密交通線汕頭交通中站舊址位于老市區(qū)海平路97號,以“華富電料行”作為掩護,是80多年前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qū)秘密交通線的一個樞紐中轉站。它擔負了護送重要領導干部、運輸軍需、民用資料、重要情報等的重任,為整條秘密交通線的安全暢通乃至為中國的革命事業(yè)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是汕頭市十分珍貴的紅色資源。中共中央至中央蘇區(qū)秘密交通線是當時中共中央交通局組建的幾條全國秘密交通線之一,并且唯一沒有被破壞,汕頭交通中站作為一個重要中轉站,從1930年至1934年紅軍長征前夕,先后完成了護送包括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葉劍英、陳云等領導同志在內的200多位革命先驅經過潮汕、安全進入中央蘇區(qū)的艱巨任……[詳細] |
•是粵東首個文化創(chuàng)意園,常年舉辦不同的主題展覽、沙龍、論壇等活動。景點介紹1860文化創(chuàng)意園是汕頭第一家創(chuàng)意園,位于金平區(qū)西堤路44號,原來是個學校,雖然小卻非常精致。進入1860文化創(chuàng)意園的大門,穿過一棟教學樓,一幅以建筑物外墻為創(chuàng)作載體的巨型壁畫隨即呈現——動物四界、美女、潮汕民宅隨想,各種繪畫元素相互匯聚,讓此處成了創(chuàng)意園內最有活力的區(qū)域。在文化創(chuàng)意園中,修舊如舊是此次改造的最大特色。在兩幢教學樓的通道和墻壁上,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的師生心靈手巧地創(chuàng)作了別具特色的壁畫。地址:汕頭市金平區(qū)西堤路44號(原第九中學校址)類型:創(chuàng)意園區(qū)游玩時間: 建議1-2小時電話: 075……[詳細] |
柯氏宗祠位于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qū)鮀蓮街道大場居委金場南街中段,始建于清代,坐東北向西南,通面闊27.4米,通進深22米,占地面積為971.05平方米,建筑面積602.8平方米。兩進一天井格局二伙巷格局,土木結構,外觀是硬山頂、琉璃瓦屋面、屋脊鑲人物、飛禽走獸紋嵌瓷,頭門為對稱對開式,其上方有陽刻“柯氏宗祠”石門匾一方,左右鋪飾花崗巖石浮雕,屋內為采用三載五木瓜抬梁式木結構,兩通廊立方形石柱,正廳立梭石柱,各柱上皆0對聯文字。祠東側有水井1口,頭門右側有碑記1方。其文記載咸豐八年中秋,祠為颶風所毀,同年葺復。今尚存殘碑略可考悉。今逢興隆盛世,國富民殷,重建工程于已丑年三月初五鳩工動土,是年十一月十……[詳細] |
汕頭海關鐘樓舊址位于廣東省汕頭市外馬路2號,高兩層,為汕頭最早鋼筋砼結構建筑之一,有1351平方米。建于1919年,至今己近百年。1921年汕頭海關進駐辦公,見證了汕頭外貿百年滄桑和汕頭繁華的歷史沉墊。鐘樓大時鐘與中山公園內九曲橋頭炮山上的土炮,為汕頭一景,有“鐘樓鳴,午炮響”之說。潮海關時代,鐘樓是汕頭埠的地標性.建筑。臨港而建,前無一物遮擋,船只從媽嶼方向而來,即可一望而見潮海關鐘樓。緊挨著鐘樓的,東面是海關避風塘,西面是驗貨廠,后面則是潮海關大院。以海關鐘樓為典型代表的潮海關舊址系列建筑群,體現了獨特而高雅的建筑風格和精湛的建造工藝。它們見證了汕頭口岸萬商云集的輝煌歷程和百載商埠的滄桑巨……[詳細] |
位于汕頭大學以北5公里處,的北回歸線標志塔,建于雞籠山腰,高13.6米,底寬30米。以“北”字形狀支架支撐一個直徑5米的地球儀。每年夏至日,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可看到陽光從地球儀中間的小孔,映在地面上的圓影,幾分鐘后事過境遷。自此日光逐漸南遷。地面上將無形的北回歸線畫為有形。你可以腳跨回歸線,一腳在溫帶,一腳在亞熱帶。附近還有夸父亭等供人們休憩。站在山顛可以西望牛田洋,東瞰雞籠山的圓錐形的火山地貌。交通從汕頭大學沿206國道向西北行駛5公里即到,途中經過龍泉巖。用時參考半小時門票免費開放時間全天景點位置廣東汕頭市金平區(qū)鮀蓮街道雞籠山南麓……[詳細] |
玉井林氏宗祠位于廣東省汕頭市金平區(qū)鮀蓮街道玉井居委玉中路127號,建于明弘治年間,坐東南向西北,潮汕傳統(tǒng)“四點金”局格,通面闊37米,通進深24.7米m。建筑面積913.9平方米。主體為二進一天口二伙巷,四個角各有廂房1間,祠后有后包。外觀為廣三路單門對稱式,硬山頂,素胎瓦屋面,土形屋角,正門上方為宋體陽刻“林氏宗祠”石門匾1方,正廳使用梭形石柱,其正前中間上方有“明經”木質牌匾1方,屋內采用三載五瓜抬梁式結構,祠前有石獅一對。據族譜記載,玉井林氏于明代從福建莆田遷于此處,該祠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為玉井林姓宗祠,因祠堂天井地勢偏低,每逢降雨之后,天井排水較慢,故名浸水祠。該宗祠還成立林巽墓……[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