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家垌水庫——一個遠(yuǎn)離人間的瑤池。仙家垌原來的名字叫閹堂地,是尼姑的靜地,幾間古老的庵房,也不知何年何月建的,直到筑水庫時才被水淹沒了。就在尼姑們孤幽地過著日子時,有一天清早,突然霞光滿天,幾位仙女從天而降,飄到垌下的福祿河游水。游完,又飲酒唱歌跳舞,然后升天去了,留下三只大酒杯。酒杯現(xiàn)在仍存,叫三杯酒。自從仙女出現(xiàn)以后,閹堂地就改叫仙家垌了。還有叫千家垌改名仙家垌的故事。說原來垌里住著上千人家,與世隔絕。為了逃避官府逼稅,頭人欺騙官人……[詳細(xì)] |
羅銀寨摩崖石刻 位于陽春市河塱鎮(zhèn)羅銀寨石山崖西側(cè)。題為《留石亭記》。面向西,高1.4米、寬1.3米。直書楷體,陰刻12行,滿行23字,共計258字,每字0.07米見方。石刻四邊陰刻云雷弦紋和直線通邊,通邊寬0.05米。石刻記載著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總督、巡撫、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陶諧,總兵官征蠻將軍咸寧侯仇鑾蒞鎮(zhèn)兩廣,鎮(zhèn)壓陽春西山少數(shù)民族的時間、路線和人數(shù)等。民國《陽春縣志·藝文》輯錄了石刻全文。……[詳細(xì)] |
東山嶺摩崖石刻 位于陽江市江城區(qū)北山烈士陵園內(nèi)。宋、明歷來有不少文人墨客到此觀賞游覽,抒懷題詠,鐫刻于石。現(xiàn)存石刻6題。其中有宋代《恩平歌》、《陳蕃詩》、《熙春亭詩》詩刻及“瑞禾”題字等,還有明代《塔岡紀(jì)興》、《瑞石捧月》等題刻。除少數(shù)字跡漫漶外,保存尚好![詳細(xì)] |
那烏石橋 位于陽春市春灣鎮(zhèn)那烏村。坐落于那烏河上。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由監(jiān)生莫振東、高明法、梁澤魁等人倡建,為三孔石拱橋。全長43.8米、寬4米、高6.9米,3拱4墩,拱跨10.7米、墩直寬4.2米、橫寬9.2米,由大理石砌成。歷時100多年,現(xiàn)仍保存完好。 1984年陽春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hù)單位。……[詳細(xì)] |
劉氏家塾,坐落在廣東粵西陽春市三甲鎮(zhèn),始祖念三郎【巨漢公之三子】從閩入粵于陽春開居,系開七公派下廣傳公的宗裔,屬十二房巨漢公的支脈世系。該宗祠始建于公元1689年至1693年歷經(jīng)五年竣工。位于陽春市三甲鎮(zhèn)中心小學(xué)內(nèi)。建于清康熙年間,清光緒九年(1883年)改為劉氏義學(xué),光緒三十四年改為劉氏學(xué)堂。1983年改為三甲中心小學(xué)。學(xué)堂占地面積6354平方米,建筑面積1826.6平方米。包括講堂、教務(wù)處、禮堂、會客室、師生宿舍等建筑。自民國15年……[詳細(xì)] |
陽春崆洞巖禪寺 位于陽春市城西4公里處的崆洞巖洞口。始建于明萬歷五年(1577年)。原正門向西,建有玉皇、文昌、觀音、韋馱等閣。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陽春縣知縣姜山重修禪寺,改正門向東,增建山門、禪房、廂房、金剛塔、三寶殿等建筑。后多經(jīng)修建,古貌猶存。 禪寺內(nèi)建筑分置在巖洞的三層洞府內(nèi)。進(jìn)入山門為第一洞府,包括廂房、金剛塔、大雄寶殿;拾級而上是觀音閣、韋馱閣、六祖閣等,為第二洞府;玉皇寶殿、文昌閣建于最高祠府。當(dāng)代添建的望月亭……[詳細(xì)] |
忠勇祠 位于陽西縣織篢鎮(zhèn)大平村。明萬歷三年(1575年)總兵官張元勛為紀(jì)念在平定倭寇戰(zhàn)役中陣亡的部屬而建,故名“忠勇祠”,后廢。清乾隆年間重建。分前、后二院,前院為七賢書院,奉祀七賢。后院為忠勇祠。忠勇祠坐北朝南,平面布局為三進(jìn)院落,左右設(shè)兩廊、廂房,為四合院磚木結(jié)構(gòu)祠堂建筑。總面積1,790平方米。廳堂建筑為硬山頂,基本保留著清式建筑風(fēng)格。祠堂建筑保存較完好![詳細(xì)] |
浦江世澤牌坊 位于中山市中山港區(qū)濠頭村。建于明崇禎九年(1636年),清雍正八年(1730年)重修。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以花崗石雕鑿構(gòu)筑。樓為歇山頂,三樓頂用石雕斗栱承托,高約9米,柱下鑲抱鼓石。坊額正面陰刻“浦江世澤”,背面陰刻“昭世褒崇”,現(xiàn)保存完好。……[詳細(xì)] |
古銅陵牌坊 位于陽春市石望鎮(zhèn)交簡銅陵垌口。梁鎮(zhèn)南建。明嘉靖六年(1527年),梁鎮(zhèn)南隨兩廣總督王守仁征廣西大藤峽瑤族,因功官至虎賁將軍,恐古銅陵縣城遺址泯滅,故建牌坊以作史證。古銅陵縣,《唐書·地理志》記載,漢為臨先縣南境,南朝宋武帝時(420年)立龍?zhí)犊h,隋改為銅陵縣。宋熙寧六年(1073年)并銅陵縣入陽春縣。 牌坊坐西向東,除拱門為大理石疊砌外,其余用灰沙夯土筑成。通高4.3米、寬6.9米、厚0.85米,門高2.8米、寬1.65米,……[詳細(xì)] |
張世杰墓位于陽江市海陵島平章山下,赤坎村旁海邊。墓坐西向東,背山面海,面積458平方米,塊石灰沙結(jié)構(gòu)。墓堆直徑3.2米、高1.15米。墓碑為青石質(zhì),陰鐫楷書,右為“清朝乾隆壬戌年修”,中為“宋太傅樞密副使越國公張世杰之墓”,左為“北平王之正立石”。墓碑兩旁立有石柱,柱上筑有石雕屋脊及雕刻挽聯(lián)。張世杰,河北范陽人(今河北涿縣)。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衛(wèi)王立為帝,拜世杰為太傅樞密副使,加封越國公。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二月崖山兵敗……[詳細(xì)] |
譚甫夫婦墓 位于陽東縣合山鎮(zhèn)熱水新村東南的虎乸山。為夫婦合葬墓,兩穴中間隔2.5米。并列向西北?偯娣e170平方米,均有封土,堆高1.87米,直徑6米。墓前各立花崗巖墓碑,碑高1.57米,寬1.24米,厚0.10米,呈拱門形。碑額刻浮雕花紋,碑陰無字,碑面直行陰刻楷書,右書:“道光二十年歲次庚子仲夏重修”,中行書:“元迪功郎保章御醫(yī)三世祖諱甫譚公墓”,左書:“闔族眾孫合立”。其妻之墓碑,碑文左右兩行所書與上碑相同,中行為:“元敕封七品孺……[詳細(xì)] |
缸甕涌陶窯位于陽春市崗美鎮(zhèn)新埠村缸甕涌的及杯崗、瓦窯嶺一帶。年代為宋代。分布面積5000平方米。1983 年試掘。堆積層厚0.5米~1米,含大量陶片、窯具等遺物。陶窯均為龍窯。殘存10座,坐北朝南,窯壁用磚砌筑。出土陶器有壺、執(zhí)壺、罐、盤、網(wǎng)墜、罈等,還有建筑構(gòu)件龍首、龍吻、筒瓦等。燒制火候較高,胎質(zhì)堅硬,部分器物施黑釉或醬黃釉。……[詳細(xì)] |
白石巖遺址位于陽春市合水鎮(zhèn)白寨村白石巖山腳下,包括屋背、后龍公、土主公三處地點?脊拍甏鸀樾率鲿r代至周代。1978年發(fā)現(xiàn),1979年作試掘。屋背遺存文化層厚1.6米,出土陶器以夾砂陶為多,器類有釜、罐、豆,紋飾有粗、細(xì)繩紋、曲折紋,共存一些動物牙齒、骨骼,種屬有牛、鹿、豬以及犀。石器有雙肩錛、單肩錛、玦等。該地點附近還采集到打制石器和穿孔器,推測年代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后龍公與土主公遺存文化層厚0.8米,出土陶器以泥質(zhì)陶為主,有圜底釜……[詳細(xì)] |
古舊塘遺址位于陽春市春灣鎮(zhèn)古舊塘村南蛇湖山。年代為西漢。1988年發(fā)現(xiàn)。堆積主要在山頂及南坡。經(jīng)試掘,出土大量繩紋板瓦、筒瓦,還有飾四葉紋的鋪地磚。陶器有甕、罐、缽等,紋飾主要是方格戳印紋。鐵器有鋤。該遺址可能是南越國時期的“白鹿臺”行宮所在地,也可能與漢置臨允縣治有關(guān)![詳細(xì)] |
陽春市春灣鎮(zhèn)通真巖發(fā)現(xiàn)摩崖巖畫一幅,經(jīng)考證是中國禪宗初祖達(dá)摩祖師像。此畫描繪達(dá)摩“只履西歸”的故事。達(dá)摩祖師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東顧,人物與石壁背景融為一體。畫像具現(xiàn)梵相,狀若羅漢,額頭高廣,雙目炯然,大耳環(huán),身披僧服。錫杖倚肩,錫杖上端長長的飄帶系著的一只鞋,禪意盎然。只履刻意細(xì)描,頭部及衣著淡彩。線條簡括飄逸,氣勢非凡。畫像下端于光緒年間被鑿去一塊,縱35厘米,橫95厘米。通真巖洞口位于一座石灰?guī)r的半山上,坐北朝南,上下有兩個……[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