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圖義倉AAAA 豐圖義倉位于在陜西省大荔縣城正東17公里處朝邑糧站大院內。豐圖義倉是建于清光緒八年(1882)的一座民辦倉庫,是我國目前所存無幾的清代大型糧倉之一。該倉由晚清朝邑趙渡人,清朝著名理財家“救時宰相”閹敬銘倡議修建,歷時四年建成,于光緒九年(1886)正式投入使用,開始存糧。當時被慈禧太后朱批為“天下第一倉”。解放后一直由大荔縣朝邑糧站使用。豐圖義倉的主體建筑是一座以磚結構為主的窯群式倉城,外觀酷似一座古城。倉庫建于倉城墻體之內,環(huán)內城一周排列窯洞58面,每窯可儲糧90噸。共可儲糧5200噸。倉城外又圍有土筑寨墻,墻外有城壕。倉寨占地4.5萬平方米。北倉城上中部建有倉樓一座,為紫陽倉祖朱文公祠。城……[詳細] |
金龍寺塔建于明代。位于大荔縣城東17.5公里處的朝邑鎮(zhèn)大寨子村東古黃河西岸上,地理坐標為東徑110°06′,北緯34°47′。塔,原為朝邑縣十二景觀之一,亦是金龍寺內的主要建筑之一。西與岱祠相臨,后因寺毀唯留其塔孤立曠野。為了保護方便,于1962年擴入岱祠內。該塔始建于唐貞觀元年(627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地震倒毀,明未重建。塔,八角七層,密檐式磚構建筑,高約25米。塔身從下至上高廣均逐層遞減,愈上愈促,每層迭澀出檐。底層周長28.4米,直徑9.1米。每邊長3.56米,出檐邊長4.13米,檐出0.77米。外檐下角有磚雕轉角斗栱,各邊中有補間鋪作二朵。底層東向有出入大門(木門已無存……[詳細] |
陜西省考古隊在大荔縣成功地發(fā)掘了八魚李氏家族墓群。大荔八魚李氏家族石墓群,大型石墓22座,清理發(fā)掘11座,從已發(fā)掘的情況來看,墓葬結構、規(guī)模及出土實物,對研究清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官僚制度,乃至當時社會葬俗文化,特別是其書法繪畫和石雕石刻等都具有重要價值。石墓群位于黃河流域華山腳下的渭洛河附近的沙苑邊緣中段,距大荔縣城僅12公里,這里一馬平川,土地肥沃,地下物藏豐富。早在秦漢時期,這里就是皇家放馬養(yǎng)鹿之地;史稱沙苑。明清兩代,同州轄治,商貿繁榮,文化-燦爛多姿,據(jù)出土墓志記載,此清代李氏望族墓地群,最早可上朔到乾隆時期,最晚延續(xù)到民國末年,延續(xù)300余年。每座石墓和墓石構件上都雕刻書法繪畫裝飾……[詳細] |
甜水溝遺址位于陜西省大荔縣段家鄉(xiāng)解放村東的甜水溝內,為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30萬年~50萬年。遺址發(fā)現(xiàn)有早期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大荔人”。大荔人頭骨化石粗壯,眉脊發(fā)達,前額后傾,帶有明顯的從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過渡的體質特征,與北京猿人接近。但是其頂骨較大,枕骨隆凸前面呈凹陷狀,鼻骨窄長,眼眶近乎方形,雖然顴骨較為朝前,可是吻部并不突出,腦容量達1120毫升,這些特點又比北京猿人進步。時代為距今20萬年左右。已發(fā)現(xiàn)石制品800多件,主要是形體較小的石片石器,有刮削器、尖狀器、石錐與雕刻器等。還有古菱齒象、三門馬與犀牛等多種哺乳動物化石發(fā)現(xiàn)。古人類化石保存狀況完好,在中國及東亞地區(qū)早期人類演化史的……[詳細] |
大荔魏長城位于今大荔縣西北,距今大荔縣城約15公里,靠近洛河東岸?碧奖砻,自大荔縣西北黨川村至長城村,即由南向北由黨川村、黨家窯、東高恒村至長城村南北長達7公里,均發(fā)現(xiàn)有魏長城的遺跡。大荔境內的魏長城大部份保留在地面上,現(xiàn)在保存在地面的計有12處,其中保存最長的為長城村至東高恒西北一段長城,計長2100米,墻的寬度16.25、高2.2—11.4米。這段長城保存比較完整,南北略呈直線。長城村東北一段長城計長120、寬0.75—9.35、高1—3.1米。東高恒西北一段長城計長100、寬0.4—1、高0.3—2.5米。東高恒以南一段長城計長1170、寬9.5—20、高1—2米。黨家窯以南一段長城計……[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