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礁慈濟宮(慈濟東宮)AAAA 青礁慈濟宮位于廈門海滄臺商投資區(qū)青礁村岐山東鳴嶺,是奉祀北宋名醫(yī)吳真人(979—1036年)的廟宇。其信徒遍及東南亞和閩臺地區(qū),影響極為廣泛;這是一座莊嚴雄偉、金碧輝煌、飛檐交錯的宮殿。宮中有四絕:一是彩畫中有一幅鳳頭、龍尾、烏龜身、四腳獸的神物;二是宮中保存著康熙、嘉慶、咸豐、光緒等朝代的重修碑記;三是東宮左側(cè)扣上,有一塊“心”字石,此石形似人心,“心”字中間一點卻放在底下;四是宮殿椽子上的黑白畫,據(jù)說是來自唐伯虎的顏料、配方和畫法,不受蟲蝕。宮后有岐山,左有龍湫,山明水秀,景色清幽。龍湫庵下的左邊山谷,即龍湫坑,流水不息,激湍于巖壁石隙間,飛珠瀉玉。石上鐫“龍湫”二字,其上有平頂石,擊之如……[詳細] |
胡里山炮臺AAAA 胡里山炮臺位于廈門市東南面的海岬突出部,毗鄰福建廈門大學,三面環(huán)海,交通便利,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和自然旅游資源,素有八閩門戶,天南鎖鑰之稱,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三月初八,竣工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十一月初八,工期兩年八個月。炮臺總面積7萬多平方米,城堡面積1.3萬多平方米,分為戰(zhàn)坪區(qū)、兵營區(qū)和后山區(qū),內(nèi)開暗道,筑造護墻,彈藥庫,兵房,官廳,山頂了望廳等。炮臺結構為-半地堡式,半城垣式,具有歐洲和我國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胡里山炮臺-地理位置重要,東面距離白石頭炮臺4500米左右,向東可支援-白石頭炮臺,提前將敵艦攔阻在-廈門水道之外;正面和對岸的-嶼仔尾炮臺-隔海相對,……[詳細] |
陳嘉庚創(chuàng)辦的校園建筑群分為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兩片。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陳嘉庚出生于廈門集美,17歲隨父親到新加坡學習經(jīng)商,先后從事米業(yè)、黃梨及橡膠業(yè)經(jīng)營,因其勤奮刻苦、經(jīng)營有方,經(jīng)過20多年苦心經(jīng)營,便發(fā)展成南洋各埠聲名顯赫的大實業(yè)家。1893年陳嘉庚第一次回故鄉(xiāng),即出資2000元開辦“惕齋學塾”,這是陳嘉庚捐資興學的開端。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陳嘉庚懷抱“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愛國信念,于1912年回到家鄉(xiāng)開始其興學報國艱難歷程。1913年,陳嘉庚在集美大社填塘造地,建起第一批校舍,創(chuàng)辦了集美小學。從1916年至1927年十余年間,陳嘉庚的實業(yè)得到巨大發(fā)展,也為學校建設……[詳細] |
三一堂坐落于風景如畫的鼓浪嶼上。19世紀時,鼓浪嶼人口較少,島上一直未建教堂,僅設有供外國人使用的小型禮拜堂,直到二十世紀初,鼓浪嶼才建起了新禮拜堂及福音堂兩所教堂。但隨著廈門新街、竹樹、廈港三堂的信徒陸續(xù)到鼓浪嶼定居,如遇上惡劣氣候,三堂的信徒便無法乘船到廈門,而兩所教堂規(guī)模小,容納不了這么多的信徒,于是三個堂會的信徒?jīng)Q定在鼓浪嶼建立教會。在教堂未建之前,信徒們的主日崇拜借用當時毓德女中禮拜堂(現(xiàn)廈門音樂學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宏偉壯觀的新教堂終于在1934年基本落成。1935年1月8日三堂會長執(zhí)聯(lián)合會在廈門基督教青年會召開,廈門區(qū)會亦派人參加,會議決定把新堂會定名為“三一堂”,三一堂既寓……[詳細] |
亦足山莊建于20世紀20年代,是越南華僑所建,與會審公堂、林文慶別墅為鄰居,廈門道尹陳培琨題寫的“紫氣東來”楣匾在“文革”中-抹,現(xiàn)尚可辨。山莊選址極佳,有漂亮的歐式門樓,巴洛克風格的雕塑照壁和精心雕琢的過渡石階,站在別墅主樓臺階上,鼓浪嶼、廈門港出海口一覽無余。主人在院內(nèi)巨石上鐫“亦足山莊”寓意有了此別墅就知足了。別墅的四根通天大圓柱正面支撐,突起的雙拱窗套,凹槽的四角墻柱,流暢舒展的線條,頗有特色的女兒墻,以及古希臘柱式裝飾,形成很強的主體感,產(chǎn)生富有韻律的外形美。主屋右側(cè)設計為玲瓏的中國傳統(tǒng)庭院,按地勢落差,筑有蜿蜒曲折的小徑,徑端有一個重檐兒八角涼亭,作休閑觀景用的。院內(nèi)有口深井,井上……[詳細] |
八卦樓坐落于鼓新路43號,原系私人別墅,建于1907年,樓主林鶴壽為臺灣富紳板橋林氏三房。板橋林氏祖籍為福建龍溪,甲午戰(zhàn)爭后,日本占領臺灣,因不愿做-奴,林家舉家內(nèi)遷,定居于鼓浪嶼。1913年,大樓因資金短缺而停工,后由日本人出資續(xù)建,1920年落成。1924年,日本領事館接管該樓,并在此開辦了旭瀛書院鼓浪嶼分院。1938年日軍占領廈門時,被辟為臨時難民收容所。廈門淪陷期間,復為日本旭瀛書院。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國民政府將其作為敵偽財產(chǎn)予以接收,交由廈門大學使用,F(xiàn)為廈門市博物館。建筑特點八卦樓位于筆架山西北坡,為美籍荷蘭人郁約翰設計。樓坐南朝北,建筑面積為4623平方米。平面布局為四面……[詳細] |
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區(qū)。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英國在此設立領事館后,美、德、法、日等國相繼在此建立領事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被迫劃租界,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被日本獨占,直到1945抗戰(zhàn)勝利才得以收回主權。留下許多風格各異的房屋建筑。有古羅馬風格及至現(xiàn)代風格,故被喻為“建筑博物館”。(1)美國領事館舊址:四周由圍墻各向外延伸10米;(2)日本領事館舊址:北面以鹿礁路為界,東、西面各外延15米,相鄰建筑納入保護范圍,南接天主堂保護范圍;(3)匯豐銀行舊址:西面以鼓新路為界,東、南、北面各外延10米;(4)天主堂:東、南、西、北各外延15米,相鄰建筑納入保護范圍;(5)三一堂:北、……[詳細] |
西林·瞰青別墅坐落于永春路72、73號,為旅越華僑黃仲訓的私人別墅。1918年,黃仲訓在日光巖北麓建造了“瞰青別墅”。1927年,又在日光巖西北側(cè)建成西林別墅,F(xiàn)為廈門鄭成功紀念館館址。西林·瞰青別墅均為歐式建筑。建筑特點西林別墅:坐南朝北,磚混結構,地上三層(局部四層),半地下一層。建筑面積1360平方米。東、西、北三面設外廊,北外廊3樓中部加設外突半圓形敞廊,南面二、三樓加設窄外廊。墻體勒腳下為花崗巖條石砌筑,勒腳上為清水紅磚。三樓頂為平頂,四周砌高1米的女兒墻,東南角設觀景亭。四樓頂為四坡頂,屋面鋪灰色機平瓦。柱頭為愛奧尼和科林斯混合柱式。入口處以高大的臺階、半圓形拱門和半圓形敞廊構成建……[詳細] |
集美學村位于集美旅游區(qū)內(nèi),為陳嘉庚先生傾資創(chuàng)建,現(xiàn)在,已經(jīng)由國家教委批準統(tǒng)一成為“集美大學”。原集美學村包括:廈門水產(chǎn)學院、集美航海學院、集美師范?茖W校、福建體育學院、集美歸國僑生補習學校、中國語言文化學校、集美財經(jīng)?茖W校、集美中學、小學、幼兒園;集美學村有福南大會堂、圖書館、體育館、音樂廳、還有游泳池、龍舟池、醫(yī)院、航海俱樂部等設施。集美學村既是鐘靈毓秀之地,又是凝集眾美的觀光風景區(qū)。集美學村在陳嘉庚先生親自指導下創(chuàng)立,其建筑融中西風格于一爐,體現(xiàn)了典型的閩南僑鄉(xiāng)的建筑風格。無論是高大壯觀的校舍堂館,還是小巧典雅的亭臺廊榭,無一不是琉璃蓋頂、龍脊鳳檐、雕梁畫棟,而細細看去,卻又各具匠心,……[詳細] |
安獻樓坐落于雞山路18號。1906年美國基教安息日會牧師安禮遜到鼓浪嶼傳教,同時在鼓浪嶼創(chuàng)辦了“育粹小學”,后更名為“美華小學”。1910年增辦“美華女學”。1934年,安禮遜在雞山頂興建一座樓房,落成時正值安息日會在此舉行閩南各屬支會聯(lián)誼會,安禮遜主持了“安獻典禮”,便將該樓命名為“安獻樓”。1938年,美華男、女兩校合并,遷入“安獻樓”內(nèi)。建筑特點該樓坐北朝南,為花崗巖條石建成的全石構建筑,共3層,建筑面積1005.6平方米,平面為封閉式內(nèi)廊布局,建筑沿中軸左右對稱,中心部位入口處以四根圓柱、三角形山花和臺階為裝飾。屋頂為平頂式,四周設高1米的石砌女兒墻。該建筑為美國建筑師設計,受當時歐洲……[詳細] |
陳嘉庚墓位于福建省廈門市集美鎮(zhèn)鰲園內(nèi)。陳嘉庚(1874~1961年),福建廈門人,曾長期僑居新加坡,從事橡膠業(yè),熱心興辦華僑和家鄉(xiāng)的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yè),是愛國華僑的著名領袖。他早期參加了同盟會,曾募款資助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還創(chuàng)辦了廈門大學等學校!熬乓话恕笔伦円院,他在新加坡進行救國活動,于1938年倡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并當選了主席。他還曾到延安慰勞邊區(qū)軍民?箲(zhàn)勝利后,他創(chuàng)辦了《南僑日報》,進行愛國民主活動。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主席。1961年8月……[詳細] |
廈門破獄斗爭舊址位于思明南路453號消防一中隊西北側(cè),占地面積831平方米,現(xiàn)存牢房3幢,前幢5間,中幢5間,后幢10間,并有露天過道,其頂部設置鐵柵。1982年,由廈門市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省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經(jīng)過精心布置的陳列館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陳列了反映真人、真事、真地點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展廳內(nèi)還有一臺電視機,用于播放電影《小城春秋》中與破獄斗爭事件相關的剪輯片斷;第二部分陳列了復原的刑具,在一間間“審訊室”內(nèi),玻璃鋼制成的警察和烈士形象栩栩如生,老虎凳、木馬椅等“刑具”觸目驚心;第三部分是監(jiān)獄實景區(qū),基本恢復了當時的牢房,牢房正對面的墻上還……[詳細] |
陳化成墓,在廈門市梧村金榜山麓,坐北朝南,平面呈“風”字形,三合土磚石構筑,龜形墳丘,兩翼置石欄板和欄柱,柱首刻火炬或坐獅。墳前置石供桌,正面浮雕麒麟、鹿、鶴等,邊飾以卷草紋。墓碑刻:“皇清誥授振威將軍,賜謚忠愍陳公,誥封一品夫人,德配曾夫人塋!蹦骨柏Q八角形望柱1對,上刻對聯(lián):“俎豆馨香薦忠良而易名兩字;粵閩江浙垂功烈而炳節(jié)千秋”。近年整修后,墓園面積擴大至700平方米。1992年6月,廈門各界隆重紀念陳化成殉國150周年時,在墓園中央豎立陳化成半身戎裝銅像。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日本領事館舊址坐落于鹿礁路24、26、28號,舊址包括領事館及-本部3座建筑。1874年,日本政府派“臺灣總督”率陸軍少佐來鼓浪嶼籌建領事館,辦公地暫設于日本在鼓浪嶼的大和俱樂部內(nèi)。1896年3月,日本領事上野專一正式在鹿礁路興建館舍,1898年竣工落成。1915年,日本領館在館內(nèi)附設了警所。1928年,日本領事在館舍右側(cè)增建兩幢樓房作為-本部,內(nèi)設刑訊室和監(jiān)獄。從1928年至1945年期間,-署的地下監(jiān)獄內(nèi)曾關押過無數(shù)愛國者和無辜百姓。建筑特點日本領事館:坐北朝南,建筑面積2930平方米。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磚木結構,平面呈前廊式布局,拱券寬廊,為仿英國維多利亞式別墅建筑。墻體勒腳下為花崗巖……[詳細] |
天主堂坐落于鹿礁路34號。1842年,西班牙天主教會來廈門傳教,初在鼓浪嶼田尾租民房設禮拜堂,后遷入鹿礁路西班牙領事館內(nèi)。1858年后,西班牙天主教會先后在廈門磁安路興建天主堂及主教署各一座。1917年,主教馬守仁在鼓浪嶼西班牙領事館旁興建了鼓浪嶼天主堂,并將主教署遷至鼓浪嶼。時廈門天主教教區(qū)管轄范圍包括閩南、閩西及閩中25個縣。建筑特點該建筑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西班牙建筑師設計。教堂坐西北朝東南,建筑面積232平方米,磚石木結構,平面布局前為方形,中部長方形,后部半圓形。前部為鐘樓,共三層,一層為入口,二層為歌經(jīng)樓,三層為鐘塔。中、后部單層,中為禮拜大廳,后為祭臺。大廳內(nèi)兩排列柱縱分,柱間設……[詳細] |
美國領事館舊址坐落于三明路26號,與廈門島最繁華的鷺江道隔海相望。1844年,鴉片戰(zhàn)爭的硝煙剛剛散去,美國政府就派哥倫布來到廈門,在鼓浪嶼田尾球埔旁設立了“交通郵政辦事處”,并代行領事之職。1865年,該辦事處升格為領事館,隨后遷至三和路(今三明路26號)辦公,1930年,領事館在此址重建。該建筑由美國工程師設計,坐西朝東,磚混結構,地上二層,地下一層,建筑面積1020平方米,總用地面積約6300平方米,系典型的美國折衰主義式建筑。建筑以紅、白兩色為主色調(diào),南面和東面分別設置兩個出入口,并以白色科林斯式大廊柱來強調(diào)建筑的主立面。四面山墻設三角形為屋頂裝飾,屋面鋪灰色機平瓦。保護范圍四周由圍墻各……[詳細] |
匯豐銀行公館舊址坐落于鼓新路57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英國“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在廈門開設分行,為廈門最早的近代銀行。1920年前后,匯豐銀行在筆架山東北端山崖頂建此建筑作為銀行的行長住所。建筑特點該建筑為英國建筑師設計,系典型的歐式別墅建筑。磚石結構,占地384.6平方米,地上一層,半地下一層。平面三面設廊,共三個出入口。地基以鋼筋打入巖基,勒腳下為花崗巖條石砌墻,勒腳上為磚墻抹灰粉白。東面及北面臨崖面海,光線充足。廊柱為希臘科林斯柱式,柱座為花崗巖,柱身為紅磚砌成,柱頭雕飾花瓣。屋面為多面坡頂,鋪設灰色機平瓦。保護范圍西面以鼓新路為界,東、南、北面各外延10米。保護要點:嚴格保護建……[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