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 > 增城區(qū)旅游

增城區(qū)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介紹

  增城萬壽寺位于廣州市增城市荔城鎮(zhèn)鳳凰山南麓。佛殿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元末毀于兵燹,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均有重修。隨著歲月變遷,萬壽寺原有的布局、建筑被毀,僅存大殿。大殿面寬、進(jìn)深各三間11.8米,歇山頂,十三架梁前后雙步四柱,角柱有升起,柱頭施普柏枋,枋上施三跳斗栱承托檁子;步梁、三架梁、五架梁和七架梁均為月梁,斗栱、雀替做法簡練。檐柱、金柱為梭形柱,方形花崗巖石柱礎(chǔ)。原明間、次間所設(shè)隔扇已毀,次間現(xiàn)開漏窗。歇山頂,正脊為灰塑龍船脊。1991年維修時鋪了黃色琉璃瓦,重塑了灰塑卷草紋飾,……[詳細(xì)]
  飛泉洞摩崖石刻位于廣州市增城區(qū)增江街光輝村湖塘埔自然村后山崖壁上(土名:石寨)。山崖南面為溪澗,溪水從高處潺潺流入水潭,猶如清泉注入杯中,故此處風(fēng)光又稱“曲水流杯”,明永樂年間就有“增江八景”之一的美譽。潭邊為崖壁,崖壁上上現(xiàn)存有文字石刻十處,以水流為中心分南北,北崖三處,南崖七處,每處自成一幅。其中有紀(jì)年的石刻中,最早的刻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最晚的刻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其間還有南宋乾道四年(1168)、明天順三年(1459)、明正德十六年(1521)和明萬歷四十年(1612)的文字石刻,前后共跨越五個朝代計710年。飛泉洞摩崖石刻字體多種,有楷書、行書、行草、隸書等;體裁有……[詳細(xì)]
  明增城湛若水墓位于增城市永和鎮(zhèn)陂頭的天蠶山麓。全墓用灰沙三合土板筑,氣勢恢弘。隨山勢而下分成四級,每級平臺低下0.55米~0.85米,逐級擴(kuò)展。從第一級的墳頭而下至第四級的池座總長21.3米。墳頭由高2.2米、墻體厚0.6米的版筑墻繞成半圓筒形,口寬5.5米,正中處為一座四柱三間的碑樓,分上下兩層。下層寬廣,正間辟碑龕,高1.46、寬0.76米。上層亦四柱三間,四面縮減,兩層的立面如“凸”字形。上層正間有篆文“諭葬”二字。第二級為拜臺,左右兩邊的版筑墻上分列雙鉤篆文“山斗八座貞儒千載”,“九十五年全歸不朽”16字。拜臺在正中間,版筑,橫長5.15米、寬2.55米、高1.13米,墓主棺具深埋在拜……[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