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汕頭市 > 澄海區(qū)旅游

澄海區(qū)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陳慈黌故居始建于清朝宣統(tǒng)二年,歷時近半個世紀,集陳家?guī)状说男难S嬘欣芍械、壽康里、善居室、三廬等宅第。占地2.54萬平方米,共有廳房506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至1939年日本攻陷汕頭時尚未完工,占地6861平方米,計有大小廳房202間,是所有宅第中規(guī)模最大,設計最精,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陳慈黌故居建筑風格中西合壁,總格局以傳統(tǒng)的“駟馬拖車”糅合西式洋樓,點綴亭臺樓閣,通廊天橋,縈迴曲折,進之如入迷宮,樂而忘返。據說以前陳家有個專司開關窗門的傭人,每天清晨開窗,開完所有的窗,又開始關窗,當所有的窗都關上了,天也就暗了。陳慈黌故居的建筑材料匯集當時中外精華,其中單進……[詳細]
  澄海名賢余氏家廟位于汕頭市澄海區(qū)蓮上鎮(zhèn)永新村,乾隆47年重修,距今已有437年的歷史了。永新村是潮汕余姓的主要聚居地,占全村人口的90%以上。早在元末公元1367年,潮州籍的朝廷翰林院大學士余仲偉意識到時勢變化,政局動蕩,遂安排七子:向、尚、囧、商、裔、扃、同,搬離潮州城,到澄海擇地定居,以避兵亂。余氏兄弟來到蓮陽中社創(chuàng)立永平村(1951年改稱永新)。當初這里是韓江出海口,河海交匯泥沙淤積的沙隴地帶,有待開發(fā)。后來,向、尚、囧、同,相繼搬往外砂、潮州和省內其它地方。但七兄弟均公認父親余仲偉是余氏在永新的肇基祖。余仲偉出身官宦世家,他的上八世祖就是北宋名臣余靖。余氏家廟的主座“永思堂”實為余靖紀……[詳細]
  號稱紅頭船故鄉(xiāng)的樟林古港遺址位于澄海市東里樟林。古港遺址東起新興街,西熠墩腳,南起葉厝園,北至天后宮,占地面積4.6平方公里。據樟林天后宮碑記、樟林擴埠碑記,風伯廟碑記等記載:樟林古港于明天啟三年(1523年)創(chuàng)建商埠,清雍正七年(1729年)設立巡檢司,乾隆、嘉慶年間達到港口全盛期,其時港口規(guī)模已建成八街六社,停泊大商船112艘。港口航線北通福建、臺灣、杭州、寧波、上海、山東、天前粵東第一大港,史稱樟林港是粵東通洋總匯。古港遺址現(xiàn)保留有潮汕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媽祖宮(天后宮)并有藏資樓、永定樓、貨棧街(新興街)、觀海樓、風伯廟、關部稅口、巡檢司舊址、行鋪、棧房等遺跡和一批石刻碑記,其中天后宮保存的……[詳細]
  大萊蕪炮臺位于澄海鳳翔街道萊蕪島上,與南澳島隔海相望。大萊蕪炮臺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與南澳長山尾炮臺相望,稱之“姐妹炮臺”,是粵東地區(qū)古建筑方型炮臺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一處遺址。外圍寬四十二丈,高一丈五尺,設大炮八位,營房二十三間,操巡兵四十名,另有戰(zhàn)馬一匹,坐馬三匹,外海艍船二只,配兵四十名,屬南澳鎮(zhèn)澄海協(xié)左營。現(xiàn)大萊蕪炮臺四周圍墻仍基本完好。墻體均用灰沙夯成,雖幾經風雨,仍堅固結實。圍墻高6.7米,長51米,寬25.8米,呈長方形。墻厚2.5米,上有人行道寬1.8米。炮臺內原有營房昔毀。東南角有一方臺,與炮臺圍墻連成正方形,邊長12米,墻厚1.7米,中間填土,與圍墻齊平。原……[詳細]
  秦牧故居位于廣東汕頭市澄海東里鎮(zhèn)樟林觀一村索鋪巷9號,是一座“四點金”(潮汕傳統(tǒng)民居稱法)四合院,有近百年歷史,舊民居占地387.5平方米,內有天井、正廳、廂房、居室、書齋等16間,民居門口嵌上了“秦牧故居”牌匾。這是一座古老的庭院,經受了百年風雨,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故。推開陳舊的大門,進入院內,映入眼簾的是一間廳房,兩邊是側房。進入左邊側房,里面的房間是秦牧父母的臥室,陳列著秦牧的手跡及其一家的照片。側房外面還有一間小房,秦牧當年就和哥哥住在這房間里狹小的0上。穿過側房便是他的書齋。房間的陳設十分簡單,但秦牧在此卻博覽群書,勤奮學習。在家鄉(xiāng)讀高小時,因老師喜愛新文學,秦牧開始接觸了魯迅、巴金……[詳細]
  冠山書院,在現(xiàn)在的汕頭市澄海區(qū)境內,在這里有一副有名的對聯(lián):“禮門辟冠山,亦步亦趨追鹿洞;道岸登澄水,為高為美溯杏壇!甭(lián)中的冠山二字,指的就是冠山書院。從歷史來看,冠山書院可謂是澄海文化的發(fā)祥地。宋慶歷年間(1041—1048),潮州前八賢之一、宋太子中舍、易學大師盧侗“見冠山山明水秀”,環(huán)境幽雅,遂于此結廬讀書,后定居于冠山。盧侗在書院教授邑中子弟,為澄海乃至潮汕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冠山遂成澄海的政治文化中心。神山是先哲在澄海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歷史見證,是澄海人好學求知的象征。新中國成立后,冠山書院曾一度是冠山初級中學、上華中學初中部的教學辦公用地,上世紀80年代初上華中學初中部遷址……[詳細]
  清 澄海 大萊蕪炮臺位于澄海市壩頭鎮(zhèn)之萊蕪島上。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是清初潮州府的海防營汛。東至南澳島的五嶼水汛30海里,西至放雞山水汛60海里,南至達濠水汛40海里,北至鎮(zhèn)標右營水汛30海里。炮臺面積1348平方米,原設火炮8門(已失)、營房27間(存殘垣)、配水兵42名,屬清兵防南澳鎮(zhèn)澄海協(xié)左營,F(xiàn)炮臺仍在,呈長方形,長52米、寬25.9米、高5米,外堞厚0.7米、內堞1.8米、垛高1米,炮臺內西南角一平面方形炮位,邊長13米、堞厚2.1米、面積169平方米,炮臺東南面開一門,高2.7米、寬1.55米。歷史上萊蕪島是潮州海防軍事重地,據《澄?h志》載:明隆慶三年(1569年……[詳細]
  澄海名園“西塘”,始建于清嘉慶四年(1799年),光緒年間再延師按蘇州園林式樣擴建。西塘雖畝余,亭榭樓閣,假山蓮池,客廳書房,以及園林花木莫不具備。門廳之后,有一月洞圓門,過門可見用紅黑小石鋪成雙鳳朝牡丹的地氈式庭院地面,文雅清靜,一彎水渠,雕欄圍繞。迎面是巨大的假山。山下巖洞,稱為“鶴巢”,原養(yǎng)白鸚鵡。巖洞之上,奇石崢嶸,石壁上刻“秋水長天”四字,蒼勁俊秀。山下石路,迂回曲折。小橋旁邊,數竿金絲竹,低拂著一片山石,上刻“挹爽”二字。沿小石徑,可登假山。山上有亭,亭邊石山聳立如獅,旁配猴、狗、鹿、馬諸形態(tài)山石及琴臺層塔。假山北面,樓閣臨池,飛檐映水,恬靜清幽。在六邊形的水閣后面正中,一石壁立,……[詳細]
  龜山建筑遺址位于澄海市上華鎮(zhèn)北隴村東面之龜山南坡。年代為漢。20世紀40年代意大利學者麥兆良發(fā)現(xiàn),1983年澄海博物館進行調查,1988~1993年四次發(fā)掘共500多平方米。清理房址4座。一號房址位于南坡第一級平臺,殘存用石塊壘筑的后墻,長3米,高1.7米,基址內有柱洞。二號房址位于南坡第三級平臺,平面為圓形,直徑3.4米,用石塊砌墻基,南面有門道。三號房址被二號房址打破一部分,平面為凹字形,坐北朝南,面寬12.8米,進深6.2米,中央為殿堂,兩側為廂房,有夯土隔墻。四號房址位于第三級平臺西部,平面呈長方形,面寬10.7米,進深4.8米,均有夯土墻及隔墻。三、四號房址附設排水管道。此外,還發(fā)現(xiàn)……[詳細]
  錫慶堂位于汕頭市澄海區(qū)東里鎮(zhèn)觀一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