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古城遺址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qū)新店鎮(zhèn)古城村。遺址占地約15萬平方米,經多次考古發(fā)掘,東城墻殘長287米、北城墻長約310米,西城墻長約280米,南城墻只發(fā)現(xiàn)拐角部分。西城墻外發(fā)現(xiàn)有寬約8.8米的護城河。城墻為黃褐色夯土,夯窩直徑4至5厘米、夯層厚約12厘米,為圓束狀叢夯。城內和護城河底出土1235片(件)陶片,其中15片為粗繩紋陶罐片,相當中原戰(zhàn)國晚期器物,其余1000余片(件)方格紋、弦紋、繩紋陶片和磚均為漢初遺物。城內還發(fā)現(xiàn)有柱洞的黑色硬土路面和夯土基址,基址下發(fā)現(xiàn)一座墓葬,未見遺骨和隨葬品。有認為該城的建筑年代是戰(zhàn)國晚期至漢初,是《史記》所稱的“東冶”和《漢書》所稱的“冶”,對此學術……[詳細] |
陳修園墓位于福建省福州長樂市江田鎮(zhèn)溪湄村。始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年),1981年修繕,占地面積126平方米,坐東南向西北。墓為三合土構筑,墓臺、墓圈和墓埕為石板砌筑,墓臺上立墓碑,兩邊分立獅子柱。墓丘石構,平面呈“風”字形,進深6米,面闊4.5米,前有供桌、墓屏。供桌上立墓碑,高1.96米,寬2.8米,上刻:江田清敕贈文林郎二入陳公敕贈大孺人戴太孺人長男直隸縣大尹修園次長男婦小址村林孺人長孫男□□□字道彪長孫男婦古縣鄭孺人次孫男□□□字道聰次孫男婦榕城林孺人壽域墳坐丙向壬兼乙亥嘉慶癸酉(1813)春吉旦立”。陳修園(1753~1823),名念祖,字良友,號慎修,又號修園,著名醫(yī)學家,清代四……[詳細] |
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反第四次“圍剿”會議舊址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長汀縣城郊南屏山朝斗巖寺大雄寶殿。1932年2月18日,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在長汀召開第四次反“圍剿”緊急會議,作出了《關于執(zhí)行中央局“關于在粉碎敵人四次‘圍剿’的決戰(zhàn)前的黨的緊急任務”的決議》。決議要求充分發(fā)動群眾,擴大紅軍,展開武裝斗爭,積極地配合中央紅軍,爭取獲得第四次反“圍剿”戰(zhàn)爭的全面勝利。南屏山朝斗巖寺大雄寶殿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1986年維修,坐南朝北,由山門、空坪、大殿及廂房組成,占地面積260平方米。中共福建臨時省委反第四次“圍剿”會議舊址于1961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寧德天后宮年代:清座落地點:寧德市蕉城區(qū)蕉南街道福山街簡介:俗稱媽祖廟,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始建,咸豐元年(1851)重建大殿。占地面積2400多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殿內有清咸豐元年鏤空石龍柱4根,浮雕石鳳柱2根。1937年8月,中共閩東特委與國民黨當局在此談判達成“停止內戰(zhàn)合作抗日的協(xié)議”。附屬文物碧泉井位于天后宮左后側10米,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建,井欄由長方形石板砌筑,井深4.6米,目前仍在使用。保護范圍:前至富海市場,后至后山竹林,右至禾豐商業(yè)樓,左至圍墻外延伸15米。2009年,寧德天后宮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莆禧天妃宮位于北岸山亭鄉(xiāng)莆禧村北門自然村,創(chuàng)建于宋紹熙三年(1292),初名“崇福夫人廟”,明洪武二十年(1387)重修,莆禧城建城時,改名“天妃宮”,二進廊枋式建筑布局。坐東南朝西北,通面闊14.42米,通進深22.98米,建筑占地面積416.15平方米。中軸線上主要建筑由前大埕、前殿、前天井、中殿、后天井、正殿組成。懸山頂,土木結構。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中殿面闊五間,進深三柱;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五柱,抬梁、穿斗木構架。建筑保持明初風格,宮中供奉一尊宋代木雕媽祖像,還保存明、清楹聯(lián)和咸豐年間的刺繡織物等文物。是涉臺文物之一,該建筑為研究莆田地方古建筑提供實物資料。莆禧城墻1996年公布為……[詳細] |
朱紫坊薩氏民居位于鼓樓區(qū)朱紫坊22號。系薩氏祖居,始建于明代,清初及道光、光緒年間均有修建。坐南朝北,面臨河沿,前后五進,通寬21.5米,縱深97米,占地面積2080平方米。門前兩側有高聳馬頭墻,門頭房為木結構,明間開六扇門。第一進前有天井,由大石條鋪成,三面環(huán)廊。主厝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左右次間皆用楠木門扇,隔扇、窗扇精雕細刻,斗拱、駝峰各種圖案,保存完好。東側走廊有小門通花廳;◤d前有假山、魚池、亭臺樓閣;花廳后有10扇楠木精制屏風,刻有108種圖案。二進、三進均為七柱三間排,雙坡頂,天井兩旁有披榭。四進、五進轉為坐西朝東。四進為三間排雙層藏書樓;五進面闊三間,進深七……[詳細] |
南山寺及南屏書院年代:明、清座落地點:云霄縣莆美鎮(zhèn)莆南村簡介:南山寺又稱莆美巖,面積約4500平方米。明弘治年間(1488~1505)始建,后多次重修;坐西南向東北,主體面闊五間,為懸山頂燕尾脊建筑。寺西側的南屏書院,清光緒二十年(1894)為紀念林偕春父子所建。附屬文物主要有清康熙元年祖師靈塔、光緒五年(1879)比丘墓、黃道周所書“白云古道”題刻等。保護范圍:西至南山寺管理房西山墻滴水位起向外20米,東至南屏書院東山墻滴水位起向外50米,南至南山寺主殿山墻滴水位起向外20米,北至兩座建筑廟埕北側50米。2009年,南山寺及南屏書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新圩渡建筑群位于華安縣新圩鎮(zhèn)新圩村,年代為清至民國。簡介:始建于唐,歷代均有維修,現(xiàn)存建筑多為清代和民國時期重建。由渡口、舊船塢、港務站、豎街(勝利路)、橫街(長安路)和媽祖宮舊址等組成。渡口利用天然泊岸加以石筑而成,從唐代開始即為閩西南重要的水上交通樞紐。民國時期,仍是九龍江北溪中游通往下游客貨運輸的起點站。豎街(勝利路)、橫街(長安路)分別長約200米,兩側為磚木、土木結構的騎樓式建筑,俗稱“竹竿厝”,歷史上店鋪林立,頗為繁盛。保護范圍:以港務站為基點,向東延伸124米,向西延伸220米,向南延伸198米,向北延伸169米。2018年,新圩渡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詳細] |
巖前百階塚年代:元座落地點:三明市三元區(qū)巖前鎮(zhèn)巖前村簡介:王九三與妻陳氏合葬墓,面積近20000平方米。墓由墳面、背圍攏、天池(墓室上坪)、百級臺階坡道、享堂、堂下大埕,神道、木牌樓、樓前坪、半月池及祭掃便道、排水系統(tǒng)等幾部分組成。冢依宋制,磚砌數重,墳前砌階百級,俗稱“百階塚”。王九三(1228~1299),明溪、莘口、荊東、荊西、巖前王氏始祖,后裔分布三明、漳州、廣東、臺灣等地。為王審知之后,以鄉(xiāng)行推孝廉,后舉文林郎,任連城縣令。保護范圍:墓地周圍一重山的山脊分水線內,面積40000平方米。2009年,巖前百階塚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黃滔祠位于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辦事處英龍居委會東里巷,元大德八年(1304)為紀念黃滔而建,明倭亂后重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423.18平方米。由祠門、正廳、下廳組成,正廳面闊五間,進深二間,穿斗式木構架,歇山頂。祠中保存明正統(tǒng)十二年(1447)石碑1通,祠門右壁上存有收集的“狀元及第”、“濟美聯(lián)芳”、“冬官舊第”、“天馬來青”、“文筆鐘靈”、“父子名賢”、“理學名臣”等明代石額。祀黃滔。黃滔是晚唐文學家,對王審知治閩有規(guī)正之功。原存祠中的“東里黃氏思敬堂功賞記”、“黃氏族祠思敬堂記”、“侍郎公送祭田文卷”明代碑刻和“敬恩”、“登瀛閣”等石刻,于“文革”期間失落。黃滔祠2009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詳細] |
秀嶼青峰巖摩崖石刻位于東莊鎮(zhèn)秀嶼村。明代在此建園亭時所刻,共有12處,詩刻“盤陀一片石,埋光海水濱,跌坐窺明月,空山有幾人!笨谭5行,每行4字,楷書,署款小字為“佘翔”題“飛云洞”三大字橫刻,楷書。下款為“林琨章書”“食霞”石刻二大字,字徑0.63米,“天風海濤”署款為“宋趙汝愚書”,無署款的崖刻有“試劍”“釣磯”“超然臺”“讀書臺”“玉蟾”“枕流漱石”,鰲城山面海的南面山崖的大片石壁陰刻線條畫,“呂洞賓醉酒”畫面高2.3米,寬1.4米,呂洞賓醉態(tài)龍鐘,右邊有個護將,線條已不明顯,落款已風化不可辨認,為研究石刻提供實物資料。青峰巖摩崖石刻2009年公布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福州冰心故居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也是辛亥革命烈士林覺民的故居,所以也有人習慣稱之為“福州林覺民故居”,整個建筑坐西朝東,共有三進。建筑師、作家林徽因也在該故居生活過。冰心的故居坐西朝東,三進,四周有風火墻。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有一長廊,廊兩旁種有翠竹。第三進大廳兩旁各有前后廂房。天井兩旁為自成院落的南、北院。林覺民住在西南隅一廳一房。廳與房前有小天井,小天井南端的臥房窗外有花臺。小廳有門東通“紫藤書屋”。在林覺民就義后,父親林孝穎為逃避清兵的追殺帶領全家躲到福州遠郊,謝家便買了此居,民國建立前后,冰心曾居此。而且近代才女林徽因作為林覺民的侄女曾在此居住。一處民居住三個名人,當然有特殊意義了![詳細] |
中共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機關駐地舊址凝春暉位于長汀縣四都鎮(zhèn)湯屋村井牌路,年代為1934-1935年。簡介:建于清代,坐西南朝東北,二落一進,磚木結構,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由大門、下廳、天井、上廳、兩側橫屋組成,占地279平方米。上廳面闊三間,進深七柱帶卷棚式前步廊。1934年紅軍主力長征后,省委、省蘇維埃等省級機關遷往四都山區(qū)繼續(xù)斗爭,1935年1月,因戰(zhàn)爭形勢嚴峻,再次轉移至此。1935年2月,瞿秋白、何叔衡等同志從江西會昌轉移永定途經這里,曾居住于此。2018年,中共福建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機關駐地舊址凝春暉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筑四周各向外延伸20米……[詳細] |
林語堂故居和林語堂文學館位于林語堂誕生地原坂仔基督教堂舊址。在林語堂的六十部著作、上千篇美文中,關于個人生活,他提到最多的是在坂仔的快樂童年,至少有上萬字。1895年10月10日,林語堂就誕生在這座教堂的牧師樓上。教堂1974年被徹底拆除后,林語堂故居也不復存在。故居是經過1984年、2005年兩次建設,在原址上依原樣子建起來的。2007年又建起了建筑面積達360平方米的林語堂文學館。館名由季羨林題寫。該館辟有“山鄉(xiāng)孩子,和樂童年”、“文學大師,文化巨匠”、“魂牽祖國,夢繞家鄉(xiāng)”、“譽滿環(huán)球,名垂青史”四個展廳,展示了林語堂的畢生成就和他與平和坂仔的聯(lián)系,解讀從坂仔走向世界的林語堂的家鄉(xiāng)情緣![詳細] |
鐵坑李三娘祖殿位于政和縣楊源鄉(xiāng)楊源村,年代為清。簡介:坐東北朝西南,由大殿、戲臺、梳妝樓等組成,建于山澗之上,山間小路從戲臺和大殿之中間穿過,建筑面積300多平方米。大殿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4)重建,面闊三間,進深10米,穿斗式梁架,歇山頂。戲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重建,與大殿相對,面寬4米,進深6米,兩側廂廊,用八角覆斗式藻井,藻壁上繪人物故事圖,重檐歇山頂。左側梳妝樓為民國時期重建。大殿內供奉“陳靖姑”、“林九姑”、“李三娘”三位夫人,為“李三娘”祖殿。2013年,鐵坑李三娘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東南外延50米,其他方向各外延30米![詳細] |
朱紫坊方氏民居(方伯謙故居)位于福州市鼓樓區(qū)朱紫坊河沿東端,建于清初,嘉慶、光緒間重修。坐南朝北,四面圍墻,主要建筑三進,大門前面有照墻立于河沿,大門口是“明三暗五”門頭房。入石框大門,三面環(huán)廊,廊下有天井,第一進廳堂面闊五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扛梁減柱木構架,雙坡頂,木柱特大,石板平整,正面廳堂,兩側廂房,門扇、窗檻,花格皆楠木制成,雕刻精美。二進前廳正面掛有雙龍貼金“誥封盒”,廳前后都有天井,天井兩側是披榭。第三進為雙層樓房,上為藏書閣,下為課讀的地方。東側有花廳,原有魚池,花圃已改建為住房。進與進之間有圍墻相隔,過道以復龜亭聯(lián)接。2005年5月11日公布為福建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福全所城年代:明、清座落地點:晉江市金井鎮(zhèn)福全村、溜江村簡介:福全所城為明洪武二十年(1387)江夏侯周德興為防倭寇而建,清康熙十六年(1677)重修,現(xiàn)存夯土城基遺址長約2000米、寬5米,南北水關各一個。城內的無尾塔,為三層四角實心石塔,殘高8.6米,底邊長3.4米。有明代摩崖石刻九處;留從效廟為宋代始建,民國重修,祀廣澤尊王,廟內有宋代覆盆柱礎、石門墩、方首石欄桿望柱、界石碑等。保護范圍:福全城墻遺址:福全城城墻遺址兩側各10米;無尾塔:塔四周各50米;福全城石刻:崖刻四周各50米,城內馬槽,碑記均納入保護;留從效廟:四周向外延伸10米![詳細] |
吳郡墓年代:清座落地點:浦城縣永興鎮(zhèn)前墩村簡介: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建,占地面積2600余平方米。坐北朝南,平面呈“風”字形,四周梯形條地圍繞,用三合土構筑,墓園分內、中、外三層墓埕,墓碑已失。墓前有三級墓坪,墓坪前原豎兩根石望柱已殘。吳郡(1636~1715),字云士,安徽鳳陽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仗劍從軍,隨靖海將軍施瑯進攻澎湖列島,立大功,加左都督銜,實授山西大同鎮(zhèn)標游擊。不久補為天術營參將。后歷任定海鎮(zhèn)總兵、松江提督、浙江水師提督。保護范圍:墓區(qū)四周各向外延伸50米。2009年,吳郡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水西林建筑群位于閩侯縣南嶼鎮(zhèn)南旗村水西林街,年代為明、清。簡介:由明代進士林春澤宅,其長子明進士林應亮宅,次子林應憲宅,長孫林如楚宅及其后裔宅、旗峰林公祠等6處建筑組成,坐西向東,臨街排開,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林春澤宅前后二進,面闊五間,計有歇山頂八字墻門樓和左右倒座、正座、后座、后花園等;林應憲宅單進,面闊三間;林應亮宅前后三進,面闊五間;林如楚宅單進,面闊三間;林如楚后裔宅單進,面闊五間;旗峰林公祠前后三進,面闊三間。水西林為明清福州市地區(qū)官宦府第建筑群的典型實例。2013年,水西林建筑群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建筑群四周各外延20米![詳細] |
長門炮臺長門炮臺位于連江縣官頭鎮(zhèn)境內、閩江口北岸、長門山巔,于清道光十四年(1835年)由民族英雄林則徐親自選址和設計建造,后經光緒八年擴建而成,清政府曾在這里設立長門提督。據史料記載,長門炮臺建設年限還早于廈門胡里山炮臺。炮臺整體建筑氣勢十分雄偉,外觀呈圓柱形構造,營壘高四丈多,厚五尺,周長九十丈,占地近50畝。長門炮臺作為閩江口第一道防線,曾在1884年的中法馬江海戰(zhàn)中寫下光輝的一頁,給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站在炮臺旁,近可俯看閩江口勝景雙龜鎖口,遠可眺望川石、壺江、粗蘆三島,引人遐思。如今,長門炮臺已被列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德育基地。……[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