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圍水口碑”摩崖石刻位于五華縣雙華鎮(zhèn)軍營村碑石門。全名為《廉明太爺丁奉道審詳給風圍水口碑》,刻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孟春,高2.58、寬1.05米,全文共566字,字體古勁,筆劃清晰,除題名橫排陰刻外,余皆直排陰刻。上下兩端還刻有別致的花草飄帶裝飾圖案。石刻主要內(nèi)容記述清代乾隆年間,“武生馮武元藉前朝廢契,影占官山,盜賣荷樹凹風圍樹木”,與豐順縣奸商勾結(jié),“越境取木燒炭,得銀分肥”,經(jīng)長樂縣(今五華)縣令丁履仁“當堂查訊”明白后,下令嚴禁豐順、長樂兩縣交界處的“軍營、荷樹凹、崩塘、禾田水、上下磜及該鄉(xiāng)等處風圍水口樹木”,任何人都不得“擅賣擅買,強砍燒炭”,“借采廢碑滋事”。石刻明示:“……[詳細] |
東征軍政治部舊址位于五華縣華城鎮(zhèn)十字街石柱塘邊的曾氏宗祠。祠建于清末,為面闊五間、深三進、四合院式建筑,灰沙夯筑墻體,灰沙或石磚地面,懸山頂,建筑面積420平方米。門墻和廳墻上,嵌有人物故事的石浮雕工藝,技藝精巧,構(gòu)圖獨特。 1925年2月,東征軍第一次東征討伐軍閥陳炯明。進駐五華縣城華城鎮(zhèn)時,軍政治部設此。政治部主任周恩來住在離此不遠的縣政府職工宿舍。東征軍廣泛宣傳發(fā)動群眾,動員五華中學師生起來革命,揭發(fā)-污吏,打擊土豪劣紳,推舉民主人士溫其藩出任縣長,組建了五華縣民主革命政府。 現(xiàn)建筑保存尚好。 1994年五華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華城城隍廟位于五華縣華城鎮(zhèn)城鎮(zhèn)村十字街西。明洪武四年(1371),主簿李仁始建。永樂九年(1411)典史袁必貴重建(僅一堂)。正德六年(1511)知縣楊繼宗擴建,嘉靖年間知縣李德用重修。萬歷中知縣張大光添建燕寢齋房,天啟二年(1622)署縣事金汝和重修前堂,六年(1626)知縣潘藻修燕寢齋房,崇禎十一年(1638)諸生徐即先等倡眾重修。清順治初賊陷城毀廟,順治九年(1652)知縣章士貞重建,康熙二年(1663)管所守備王世宦修正堂,乾隆三十七年(1772)知縣常德重建,道光二十年(1840)重修上中堂,F(xiàn)此廟為坐北朝南,三進三開間、四合院式布局,磚木結(jié)構(gòu),內(nèi)設小院、天井,通風透光良好。2010……[詳細] |
郭田鎮(zhèn)紅軍標語位于五華縣郭田鎮(zhèn)布美管理區(qū)四角樓,共40多條。四角樓有兩座倚山而筑的四點式客家大屋,名良貴樓、體章樓,均為灰沙夯筑墻體,前設曬坪和半月形水池。1930年5月至1931年春,古大存等領導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十一軍在粵東八鄉(xiāng)山地區(qū)活動,所屬四十六團和隨團軍校駐在布美山村,軍指揮部和軍校領導機關(guān)領導設在良貴樓,長達半個月之久。駐扎期間,紅軍在良貴樓和體章樓內(nèi)外墻壁上用黑墨水寫下許多宣傳鼓動標語口號。主要內(nèi)容有:全東-年群眾武裝起來!實行武裝大暴-動!武裝暴-動,消滅軍閥戰(zhàn)爭!打倒國民黨-軍閥!割據(jù)全東江赤色政權(quán)!實行土地革命!打倒地主!推翻帝國主義海陸軍!沒收帝國主義在華的企業(yè)和銀行!不做……[詳細] |
李江墓位于五華縣安流鎮(zhèn)低坑背后山坡上,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秋。墓用灰砂砌成,呈交椅形,設四層墓圍,內(nèi)設祭臺和拜壇。長24米,寬14米,面積約340平方米,墓門高3米,寬2.2米,立有一塊高1.18米、寬0.62米青灰色石墓碑,上分三行陰刻仿宋體碑文,中刻:“敕封承德郎顯考謚孝惠諱江字學金號月波李公墓”,左右分刻立墓年月和立墓人。此墓還嵌有不少石雕精品:墓圍頂端置“皇恩寵錫”碑刻一塊,墓圍左右對稱置56×42厘米石浮雕《八仙》八塊,墓門左右置70×45厘米石浮雕翁仲一對,還有武榜眼曾瓊(?)為其撰寫的墓志銘。李江(1769~1831年),字學金,號月波,長樂縣(今五華縣)安流對鏡……[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