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江門市 > 新會區(qū)旅游

新會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江門梁啟超故居
  梁啟超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茶坑村,坐落在美麗蒼郁的鳳山下,魚塘、水網(wǎng)、沃野田疇環(huán)繞四周,大榕樹、石板巷、青磚房有序分布,往來皆村野鄉(xiāng)民,真淳古樸,這里便是梁啟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時期生活、學(xué)習(xí)的地方。梁啟超故居建于清光緒年間,坐落在農(nóng)舍之間,是一幢古色古香的青磚土瓦平房,由一正廳、一便廳、一飯廳、二耳房組成,占地155平方米。故居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悉心保護,近20年來,各級人民政府多次撥劃專項經(jīng)費,由文物部門遵照“不改變原狀”原則進行修繕,恢復(fù)原貌,1996年國務(wù)院公布梁啟超故居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視點一:茶坑村的“護村符民國四年(1915年),梁啟超回鄉(xiāng)為其父祝壽,在故居正廳門楣上懸掛了一牌匾,那是他為自己為立,上 書-:”司法總長參政院參政、一等嘉禾……[詳細]
新會學(xué)宮(新會博物館)
  明、清新會新會學(xué)宮位于新會市會城北門馬山下。始建于北宋慶歷四年(1044年),元末毀于兵,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其后續(xù)有修葺。20世紀50年代重修時學(xué)宮內(nèi)部分建筑曾有改變,F(xiàn)存建筑物自南往北依次有:欞星門、泮池、拱橋、大成門、東廡和西廡、大成殿、尊經(jīng)閣等。大成殿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黃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頂。殿頂脊飾清咸豐年間佛山石灣吳奇玉店燒造的“雙龍搶珠”彩釉陶塑脊。殿身柱網(wǎng)為身內(nèi)雙槽,副階周匝。建于石砌須彌座臺基之上。前有月臺,圍以石雕望柱欄板。大殿下檐斗栱,外施七鋪作單抄雙插昂重栱計心造,里轉(zhuǎn)七鋪作重栱計心造。明間補間鋪作兩朵,次間、梢間各一朵。上檐則以穿插梁承托撩檐枋挑檐,梁下施一跳插栱。殿身屋架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構(gòu)架之上,置局部通雕花紋的厚板托檁。這種屋架……[詳細]
3、崖山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崖山祠
  崖山祠,是紀念南宋楊太后及其君臣的地方。厓山祠共有牌坊、慈元殿、三忠祠、正氣亭、義士祠、詩碑廊、望崖亭等11座建筑物,占地面積達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多平方米。厓山祠廟建筑群,記錄了宋朝君臣忠心保國的浩然正氣,500多年來,眾多的大臣官宦來此瞻仰圣賢和緬懷忠烈,吸引了文人雅士來此訪史憑吊和直抒胸臆。崖山祠北靠崖山,南眺崖門,依山而建。占地16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正門牌坊上崖山祠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是陳白沙用茅龍筆書寫的,祠內(nèi)設(shè)有崖山史跡陳列館、慈元廟、三忠祠、義士祠、楊太后寢宮、白鷴亭、望崖樓等十六處建筑,祠、廟為宮殿式構(gòu)筑,朱墻、黃琉璃瓦、歇山頂,富麗堂皇。祠內(nèi)綠樹成蔭,古樸莊重。國母殿又稱“慈元廟”原叫全節(jié)廟,是江門市新會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面積1600平……[詳細]
4、玉臺寺
玉臺寺
  玉臺寺位於廣東省新會市北郊圭峰山南半山腰,縣志載:“圭峰山頂挺拔玉立,其頂四方,故稱玉臺。”明萬歷《新會縣志》載:“玉臺寺,在圭峰,唐建和間宋宗遂建,元末廢。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重建!泵髂ъ犊堋G宄樦问(1655年),老僧棲林結(jié)茅數(shù)載,種松千株。康熙八年(1669年)律僧弘峰自鼎湖來此,復(fù)造禪院。光緒十年(1884年),知縣彭君谷重修,有大雄寶殿、漢白玉石,七級浮屠塔、藏經(jīng)書的圭峰閣、千手堂、玉虛閣、文昌宮、真人庵、玉虛宮、天帝廟、諸天廟、水月宮、石筍廟、瓊?cè)A洞、漱玉池、觀山亭等建筑,是廣東著名叢林之一。每年八月二十四日,鄰縣僧尼都來這里受戒。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四月,會城淪陷,日軍將寺拆毀?箲(zhàn)勝利後,一些熱心人士在玉臺寺廢墟上蓋搭簡陋的屋舍,後又荒廢,F(xiàn)在重修的玉臺……[詳細]
石咀林氏家廟
  新會林氏家廟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林氏家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屬于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體格局保存完整,是五邑地區(qū)規(guī)模罕見的嶺南廣府風格祠堂”(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語)。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其建設(shè)規(guī)模宏大,建筑布局大氣,建筑藝術(shù)精湛,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 當我們走進這座宏偉的古祠,便可體味昔日的匠心宏構(gòu)與精心雕琢,想見它的歷史輝煌。林氏家廟坐落在新會區(qū)羅坑鎮(zhèn)石咀村,與民居連成一體,是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選址講究風水布局,延請堪輿名家勘定,選擇月山之麓,坐南向北,枕山面海,所向開闊。林氏家廟建設(shè)規(guī)模宏大,分中、東、西三路建筑。中路是祠堂主體,寬12.5米,為三……[詳細]
崖門古炮臺
  清新會崖門炮臺位于新會市古井鎮(zhèn)崖門村崖門海口東邊。建于清初,雍正后歷代重修。炮臺呈弧形,背山面海。炮位連綿伸展長達180米,組成級深3.5米、高5.5米的城墻狀炮臺。臺基直下海邊,基前壘石作防浪墻,基部用花崗巖砌筑,其上則用三合土夯筑。炮臺分上下兩層,下層炮位二十二個和二個門洞,炮眼尺寸有兩種,一是1.4×1.5米;一是1.1×1.5米,遺有四千斤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鑄造的鐵炮三門。炮位間設(shè)隔墻,高均3.5米,寬呈倒梯形,上邊2.2至3.2米不等,中部平均深2米,下邊0.7米不等,下邊壁上設(shè)放燈窗共17個,高0.55米、寬0.4米、深0.36米。第二層用條石置于隔墻上作通道,寬2米,石厚0.15米至0.2米。炮位21個,分別置于下層的隔墻中間,炮眼高0.9米,寬0.8米,夯土墻高1……[詳細]
新會凌云塔
  新會凌云塔,又名熊子塔、龍子塔,民間俗稱熊(音“泥”)子塔,位于廣東省新會會城鎮(zhèn)歷史名人梁啟超的故居茶坑村的鳳山(又名子山)之頂。是新會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著名的新會小鳥天堂游覽,偶爾回首,可見“遠遠地一座塔人聳在山坡上,許多綠樹擁抱著它。在這附近很少有那樣的塔”(巴金:《鳥的天堂》)。塔的所在地乃歷史名人梁啟超的故鄉(xiāng)——茶坑村。那山叫鳳山,塔叫熊子塔。“熊”(讀泥)是“熊”字下面四點少了一點,系新會特有的一個字。據(jù)《新會縣志》記載:“熊子山在城南二十里,又有鼠熊、馬熊、東熊、長熊諸山。山凡五,各有三足,故云熊。”熊子山下,河流縱橫,潭江和西江支流在此匯入銀洲湖,故亦稱熊海。熊子塔又名凌云塔,建于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八角七層,巍然屹立于鳳山之巔。登臨其上,可遙望銀洲湖景色。梁啟超十……[詳細]
8、慈元廟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元廟
  慈元廟遺址,原稱“慈元廟舊址”,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官沖村崖山祠。明代遺址。南宋末年,南宋王朝逃亡至新會崖山,建行朝草市,奉楊太后于慈元殿,宋元崖門海戰(zhàn)后南宋滅亡。明代邑人先后興建大忠祠、慈元廟、忠義壇(祠)等祭祀宋室君臣,歷代多次維修、擴建。1943年日軍侵華時被毀后,遺址上遍布柱礎(chǔ)、石柱、地基等建筑構(gòu)件,還有多座明清古碑。1959年以后縣政府在遺址上重修,至1989年重建有慈元廟、全節(jié)廟、大忠祠、詩碑廊、后寢宮、望崖樓等建筑,合稱崖山祠。該遺址是宋末崖山行朝草市的地方,見證宋元更替的歷史,歷代建廟祭祀紀念,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為新會歷代著名文物古跡。1979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慈元廟又稱國母殿。奉祖為宋朝盡節(jié)之楊太后。原廟建于1491年,是由陳白沙向布政司劉大夏建議……[詳細]
張將軍家廟
  張將軍家廟,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雙水鎮(zhèn)豪山村。建于清光緒十年(1884),光緒帝表彰張其光立軍功賞銀而建?谷諔(zhàn)爭時期縣政府曾搬此辦公,后用作校舍,現(xiàn)已空置。坐西南向東北,三路三進,由中路建筑及東西兩路建筑組成,通面闊25米,通進深58.6米,占地面積1465平方米,后堂高7.96米。硬山頂,筒板瓦屋面,灰塑龍船脊,人字封火山墻,青磚墻身。頭門前有前院,地面鋪石板,曾設(shè)有一對石獅(現(xiàn)在會城人民會堂),立有石欄圍墻。頭門石匾陰刻鐘德祥書寫的“張將軍家廟”等紅色楷字,前立面麻石勒腳,兩側(cè)有石包臺。前天井中間為甬道,地面鋪石板。兩廡卷棚頂,承6檁。中堂前部有月臺,三面踏跺上落,石欄桿。中堂三間三進,為十五步架,前廊卷棚頂,后部設(shè)高屏風。中堂兩側(cè)有二層角樓,歇山頂。后天井兩側(cè)為兩廊,卷棚頂,承6檁……[詳細]
禮樂圍沙丘遺址
  禮樂圍沙丘遺址(440705-0038),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南部的崖門鎮(zhèn)崖南農(nóng)林場六祖廟沙的沙堤,東南臨崖門海口和黃茅海。該遺址于2008年8月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分布面積約100000平方米,遺址上采集有較多夾砂陶片,有黑陶和灰陶兩種,器形有陶釡、陶罐等,器表飾以刻劃紋、編織紋、細繩紋等,火候不高。亦有少量褐紅色的米字紋硬陶碎片,火候較高,估計年代較晚。地層隔層可見多處細小白色硯殼層。按采集文物分析,該遺址應(yīng)為新石器晚期沙丘遺址,與新會附近的炮臺山沙丘遺址、下沙沙丘遺址與附近的洪婆山沙丘遺址同在一條沙堤上,年代距今約4000年以前,并延續(xù)較長時間,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遺址所在地曾大量取沙,形成低洼地,后種植農(nóng)作物,遺址破壞嚴重。(位于韶關(guān)市始興縣馬市鎮(zhèn)遠逕村民委員會黃竹塘村背的棋子窩。采集……[詳細]
11、慈元廟碑刻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慈元廟碑刻
  慈元廟碑刻,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官沖村崖山祠。刻于明、清時期,記述南宋覆滅經(jīng)過和歷代重修的歷史、贊頌宋末民族英雄,現(xiàn)供人參觀。古碑共有12塊,分別有明湛若水撰的“修復(fù)崖山慈元殿大忠祠記碑”、明成化羅倫撰的“大忠祠記碑”、明嘉靖的“重修崖山全節(jié)廟大忠祠碑”、明弘治張詡撰的“全節(jié)廟碑”、明弘治陳獻章撰的“慈元廟碑”、明嘉靖楊以誠書的“正氣歌碑”、清光緒的“重修慈元廟碑”、明區(qū)大相撰的“崖山覽古詩碑”、“題全節(jié)廟大忠祠詩碑”、明魯能撰的“白沙先生付麟詩碑”、明萬歷的“時萬歷戊申歲孟谷旦立詩碑”、明嘉靖何廷仁撰的“重修崖山大忠全節(jié)二祠碑”等。其中有明代陳獻章所撰的《慈元廟碑》最著名,書法藝術(shù)價值較高。該碑刻是慈元廟古建筑群損毀后僅存的實物資料,其碑文記錄了南宋崖山行朝、宋元崖門海戰(zhàn)以及明代興……[詳細]
12、奇石遺址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奇石遺址
  奇石遺址,又稱“奇石”、“宋帝昺與陸秀夫殉國遺址”,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官沖村海軍基地。南宋末年,宋元崖門海戰(zhàn)中宋軍失敗,祥興帝趙昺與丞相陸秀夫在崖海邊奇石附近跳船投海殉國,元將張弘范書“鎮(zhèn)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刻于其中一塊巨石,成為宋元崖門海戰(zhàn)的標志物。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徐瑁命人鏟去奇石上的刻字,但因意見不一未能重新刻字。1956年建軍港疏浚航道時炸毀了這塊奇石。1962年,著名詩人田漢游崖門,書“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于此”,鐫刻于旁邊的另一巨石上,即現(xiàn)存的奇石。這塊奇石占地面積52平方米,突出海面約9米,西壁刻“宋少帝與丞相陸秀夫殉國于此”等直書三行13字,落款為“田漢一九六二年”。從地面可沿背面的石級上奇石的頂部。南側(cè)立有兩座文物標志碑。奇石遺址是宋元崖門海戰(zhàn)……[詳細]
新會革命烈士紀念碑
  新會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北門社區(qū)黃云山。建于1960年,紀念新會在革命戰(zhàn)爭中犧牲的革命先驅(qū)。1984年重建,2003年重修,每年政府及部門單位在此舉行紀念活動。碑身用磚砌筑,外墻批石米,方塔型,高16米,頂部蓮花瓣雕飾,頸部雕白色葵花紋。正面上部直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金色大字。碑座為正方形,邊長4.36米。碑座正面嵌云石碑,橫2.65米,縱0.73米,直書陰刻一千余字的小楷碑文。碑文概要記述了自1924年中共新會支部成立至1949年新會全境解放期間,新會人民在黨的領(lǐng)導(dǎo)下的光輝業(yè)績。碑的周圍有紀念碑廣場,占地1054平方米。南面有50多米的階梯直通山腳,加裝路燈,四周種植草皮。此碑是新會人民瞻仰革命烈士和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重要場所。1979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詳細]
官沖窯址
  官沖窯位于新會市古井鎮(zhèn)官沖村瓦片巖(碗碟埔)與碗山兩地。年代為唐代中晚期。1957年發(fā)現(xiàn)。1961年及1997年發(fā)掘。在碗山清理饅頭窯多座,窯室有大有小,底部或平或斜,其結(jié)構(gòu)由窯門、火膛、窯床、煙道四部分組成。窯頂已塌毀。有的窯壁是耐火土構(gòu)筑,有的窯壁用磚砌,兩種窯有打破關(guān)系,證明前者早于后者。瓦片巖多見廢棄品堆積,厚達1.5米。產(chǎn)品均為青釉瓷器,屬南方青瓷系統(tǒng),多是日用器皿。但在窯址堆積出土者多為被廢棄的殘次品,火候多在1100°C以內(nèi),用泥塊墊燒。器身多施半釉,釉層厚,易脫落。器類有釜、碗、碟、盞、豆、罐、盂、盆、缽、杯、壺、勺、硯以及人物塑像等。數(shù)量之多,為廣東唐窯之最,其中以碗、碟類最多。部分器身有陶工的姓氏印記。其它還有陶網(wǎng)墜等。窯址地處崖門水道,產(chǎn)品方便外銷。1979年新會縣革命……[詳細]
北門窯址
  北門窯址,原稱“古窯群遺址”,位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北門的豬乸嶺及馬山。隋、唐代遺址。古窯群依山而建,地面可見的有約20多座殘窯,分為上、中、下三排,分布面積達20000平方米。豬乸嶺山腳下有一座保存較好的窯爐,窯膛深4米,寬3米,高約2米,后壁可明顯見到三條煙道,窯壁燒成火紅色,窯頂熏成煙黑。在鹿場內(nèi)約有7-8座殘窯的遺址,直徑2-2.5米不等,窯壁已倒塌,僅存下半截的窯腳。窯群四周散落有青瓷碎片。1995年出土一件唐代青黃釉三足爐。附近相連的馬山北部山腳也發(fā)現(xiàn)11座窯址,均殘損嚴重。根據(jù)出土器物及窯爐形制估計,該窯址年代在隋唐前后。該窯址面積大,數(shù)量多,年代久遠,是新會有代表性的古代窯址之一。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15年12月10日,北門窯址被公布為第八批……[詳細]
16、霞路百歲坊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霞路百歲坊
  霞路百歲坊,又稱“百歲流芳石牌坊”,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霞路村東聯(lián)里。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以旌表鄉(xiāng)賢趙源進(宗籍)百壽。坐西向東,以花崗巖石構(gòu)筑,三間四柱三樓仿樓閣式,通面闊8米,通高6米。三樓均為石雕鰲吻檐石頂,正樓中央飾以火焰寶珠頂。各柱為方形切角狀,柱墊為方形臺基,下部均為抱鼓石支撐。正面明間坊額陽刻“圣旨”及“百歲流芳”等字,次間橫額刻有“東方進頌”、“南極增輝”等字。背面明間坊額刻“恩榮”及“升平人瑞”等字,次間橫額刻“霞山壽鞏”、“天水源長”等字。趙宗籍(1815-1909),是古井鎮(zhèn)霞路人,字源進,生于清朝嘉慶二十年(1815),卒于清朝宣統(tǒng)元年(1909)。該牌坊是新會僅存的古代牌坊建筑之一,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宏文社學(xué)
  宏文社學(xué),又稱“奎閣”,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茶坑村。建于清代。坐西北向東南,通面闊7.2米,通進深7.7米,建筑占地面積55平方米,三層,通高13.3米。磚木結(jié)構(gòu),歇山頂,筒板瓦屋面,青磚墻身。閣身首層外側(cè)設(shè)廊,四根圓石柱承托飛檐。閣身面闊5.08米,深5.8米。首層正門石匾額陰刻“宏文社學(xué)”四個篆字,兩側(cè)石楹聯(lián)為“黨癢塾序式于古;智水仁山在此堂”。二層外墻石匾鐫刻“奎閣”二字。三層正面外墻有圓形窗。首層高4.1米,地面鋪階磚,木樓梯。二層高2米,木地板樓面。三層地面鋪大階磚。梁啟超少年時代曾在此讀書,接受爺爺?shù)慕虒?dǎo),奎閣上 書-法皆為梁啟超手跡。宏文社學(xué)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文昌閣,是著名歷史人物梁啟超活動場所之一,具有重要文物價值。1983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8、陳垣故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垣故居
  陳垣故居位于新會縣棠下鎮(zhèn)石頭村坑塘。建于清代。坐東南向西北,前有曬地,后有山崗。是一座磚木結(jié)構(gòu)平房,一廳四房,有天井和伙房、雜物房。建筑面積124平方米。陳垣(1880━1971年),字授庵,著名史學(xué)家、教育家。十四歲中秀才。后入博濟醫(yī)學(xué)院學(xué)習(xí),曾與友人創(chuàng)辦光華醫(yī)學(xué)校、《時事畫報》、《震旦日報》。1912年當選為眾議院議員。次年定居北京。致力教育和著述。先后任北京師范大學(xué)、燕京大學(xué)教授、輔仁大學(xué)校長、北京圖書館館長、中央研究院院士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北京師范大學(xué)校長。歷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有《史諱舉例》、《元西域人華化教》、《通鑒胡注表微》等著作傳世。1995年新會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9、楊太后陵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太后陵
  楊太后陵,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官沖村永安里。葬于宋末,為楊太后的陵墓。楊太后(1244-2279),名巨良,宋度宗的皇妃、宋端宗的生母,宋端宗即時尊為皇太后,被后世譽為國母。南宋行朝在新會崖山建行朝草市、行宮30間,楊太后在慈元殿主持政事。宋元崖門決戰(zhàn)中宋朝滅亡,楊太后赴海殉國,太傅張世杰倉促之間將其葬此。坐西北向東南,寬7.98米,深11.9米,占地面積74平方米。享堂為圓形,直徑6.9米。墳頭以鴨屎石雕刻,六角形,高0.6米,寬1.2米,形如竹笠。二級拜臺,直角踢靴,護墻和山手以蠔殼夯土砌筑,高0.8米。1986年重修時墓面鋪混凝土。楊太后陵是宋元崖門史跡的重要文物,是新會現(xiàn)存身份最高的著名墓葬,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79年新會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洪婆山沙丘遺址
  洪婆山沙丘遺址(440705-0037),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南部的崖門鎮(zhèn)梁黃屋村洪婆山腳的一片沙地上,西北靠古斗山脈的洪婆山,東南臨崖門?诤忘S茅海。該遺址于2008年8月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分布面積約20000平方米,遺址上采集有少量的陶片和磨制石器,陶片質(zhì)地為夾砂陶和泥質(zhì)陶,器形有陶釡、陶罐等,石器有石斧、砍砸器等。在遺址上發(fā)現(xiàn)散落較多水晶的碎片和柱狀晶體。部分地層中可見有一層細小的白色硯殼。按采集的文物和周邊地理分析,該遺址應(yīng)是新石器晚期的沙丘遺址,與附近的禮樂圍沙丘遺址同在一條沙堤,與崖門對岸的炮臺山沙丘遺址、下沙沙丘遺址以及珠海、臺山的沙丘遺址相近,年代距今約4000年以前,具有重要的考古價值。因大量取沙和挖塘養(yǎng)鴨,對遺址破壞較大,裸露出來的文物較少。……[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