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樂山市 > 峨眉山市旅游

峨眉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1、報國寺
報國寺
  報國寺位于峨眉山麓,海拔551米,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廟、峨眉山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動的中心。四川峨嵋山的眾多寺廟里,報國寺是入山的門戶,是游峨眉山的起點。這里寺周楠樹蔽空,紅墻圍繞,偉殿崇宏,金碧生輝,香煙裊裊,磬聲頻傳。此寺坐西向東,朝迎旭日,晚送落霞。前對鳳凰堡,后倚鳳凰坪,左瀕鳳凰湖,右挽來鳳亭,恰似一只美麗、吉祥,朝陽欲飛的金鳳凰。山門前有一對明代雕刻的石獅,造型生動,威武雄壯,就象左右門衛(wèi),守護著這座名山寶剎。山門上:“報國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題,玉藩手書。正殿懸有“寶相莊嚴”匾。山門兩邊柱上那副對聯(lián)“鳳凰展翅朝金闕,鐘磬頻聞落玉階。”就是對報國寺這只“金鳳凰”周圍景物的生動描寫。橫匾“普照禪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個意思:佛教稱峨眉山為“大光明山”,晝有神奇的佛光……[詳細]
峨眉山伏虎寺
  伏虎寺是全國重點寺院,距報國寺2華里,位于瑜伽河與虎溪匯流處,海拔630米,為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看點“密林藏伏虎”:清代可聞大師的徒弟寂玩上人在寺周廣種杉樹、楨楠、柏樹,按《法華經(jīng)》一字一株,稱“布金林”。布金林與大峨寺的旃檀林、白龍洞的古德林并稱為峨眉山的三大園林。布金林古木參天,濃蔭蔽日,伏虎寺整座寺院均掩映在密林之中,因而有“密林藏伏虎”之稱。然而,寺院的屋頂上卻終年無敗葉堆積。于是,清康熙皇帝于康熙41年(1702年)賜伏虎寺“離垢園”三字,為佛教圣地遠離塵垢之意。介紹伏虎寺原為一小廟,舊名藥師殿,行僧心庵開建。南宋紹興年間,行僧心庵再建。伏虎寺得名,一說寺院附近山中有虎傷人,僧士性建“尊勝幢”以鎮(zhèn)虎患,改名伏虎寺。一說因伏虎寺的后山形如伏虎而取寺名,伏虎寺名也沿用至今。清順治……[詳細]
峨眉山靈巖寺石牌坊
  在峨眉山舍身崖下,山腳不遠處高橋鎮(zhèn)中學校園,有座青石牌坊,高約7米,巍然屹立,風雨侵蝕,苔痕歷歷。正面刻“敕賜禪林”四字,雍容典雅,“嘉靖辛卯春二月,給事中安磐書”,背面“祗園覺路”。麒麟、白鹿、青獅、祥云、荷花、蘭草圖案,依稀可辨。專家介紹,這是目前國內(nèi)為數(shù)不多的明代石坊,其工藝水平和史料價值不亞于北京十三陵的石坊。據(jù)傳,在神奇的峨眉山,有著一座鮮為人知的古寺遺址,那就是有著“西蜀第一大剎”之稱的古靈巖寺。古老相傳,曾經(jīng)的靈巖寺有殿宇48重,僧眾千人,更有騎馬燒香、策馬巡夜之說,昔日輝煌可見一斑。峨眉山志記載:由唐至明,峨眉山佛教得到極大的發(fā)展,盡管有些曲折,靈巖寺也隨之“螺旋式發(fā)展”,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僧人本印重修靈巖寺,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二月落成,殿宇竟達48重……[詳細]
萬年寺
  看點  無梁磚殿:萬年寺第二殿,又稱普賢殿。該殿全以磚塊砌就,無一木一柱一瓦,雄偉壯觀,頗具古印度建筑風格,其設計思想源于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磚殿我國古代建筑一大奇觀,該建筑400年來經(jīng)歷了18次地震,卻安然無恙,被譽為我國古建筑史上的奇跡。殿內(nèi)有宋代鑄造的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銅鑄像一尊,高7.85米,重62噸。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堪稱稀世國寶。壁龕列小佛三千,與普賢騎象像,構(gòu)成了普賢集弟子講經(jīng)說法的宏大場面。頂上飛天圖案,人物體態(tài)輕盈,舞姿婀娜,構(gòu)成天上人間完美結(jié)合的場景!  鞍姿镲L”:白水池中,山影斜橫;寺外紅葉,迎秋放飛。是水似風,白水秋風。“白水秋風”自然佳景,被清代文人譚鐘岳譽為古“峨眉十景”之一。介紹  萬年寺是峨眉山八大重點寺廟之一,海拔1020米。萬年寺創(chuàng)建于東晉,時名普賢……[詳細]
5、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態(tài)旅游廣場,位于瑜伽小徑旁,北靠紅珠頂,瑜伽河緩緩流過,倍添一份靜謐和雅趣。面對摩崖石刻,折服于峨眉山久遠的歷史,震憾了峨眉山“天下第一”的氣勢。崖石上“神洲第一山”和“山之領袖”九個朱紅色大字,標明了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中的顯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而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晉、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的人物對峨眉山“第一山”的評價。有“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此震旦國第一山也!保ㄎ簳x?寶掌千歲和尚);“峨眉山自趾徂頂為七十里,過于岱宗三十里,孤絕高寒,已逼西方佛界,震旦第一山也!保ㄔ?郭翼《雪履齋筆記》);“神州有三大道場,為震旦佛國:一曰峨眉,二曰五臺,三曰補陀,則峨眉又神州第一山也!”(明?袁子讓《二山圖記》);“峨眉為震旦第一……[詳細]
6、清音閣
清音閣
  導游  清音閣是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又稱臥云寺,建于唐僖宗四年(877年),此閣修在峨眉山兩大水系——黑龍江和白龍江之間的山梁上,凌空高聳,形勢險峻。閣后閣側(cè),林木密郁,翠色參天,特別是閣后一大片杉林,色如翡翠,把這座古老的寺廟襯托得愈見古雅。看點  牛心石:黝黑光亮,凝聚著兩億多年的歷史和生命,任其黑白二水洶涌拍擊,仍巍然不動。驚濤拍石,發(fā)出陣陣的轟鳴,聲傳四周的深谷幽林之中,恰如古琴彈奏,時而清越,時而深沉,時而激昂,任人領略“清音”之趣。介紹  清音閣地處峨眉山上山下山的中樞,與龍門洞素稱“水勝雙絕”,歷來是峨眉山十大勝景之一。面對清音閣,展開的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卷,濃綠重彩,精工點染。高處,玲瓏精巧的樓閣居高臨下。中部,是丹檐紅柱的接御、牛心二亭,亭兩側(cè)各有一石橋,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詳細]
7、拆樓圣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拆樓圣堂
  無始無終真主宰,宣仁宣義大權(quán)衡!边@是清朝皇帝康熙對天主教的中肯評價。在峨眉山市桂花橋鎮(zhèn)拆樓村,便有一座這樣的天主教堂——玫瑰圣母堂。自1852年建成至今,她歷經(jīng)風雨走過了160個年頭。環(huán)境清幽的圣堂前,兩排挺拔的綠樹依房而立,花壇、盆景點綴其間,寓意和平的天使與白鴿、象征貞潔的玉簪花躍然墻上,金黃的十字架矗立于塔樓項端,一股濃濃的歌特式建筑風情撲面而來。圣堂的現(xiàn)任神父熊華云告訴筆者:“1822年,拆樓圣堂始建于桂花橋鎮(zhèn)拆樓坎。眼前的玫瑰圣母堂是1850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汪神父組織拆遷重建,當?shù)亟逃殉龉こ隽,歷時2年完成的。整座圣堂占地面積4300多平方米,較多可容納800多人!薄安饦鞘ヌ檬悄壳皹飞绞蟹秶鷥(nèi)保存較完好的法國歌特式天主教堂,1988年被樂山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文物保護……[詳細]
普興祝家大院
  祝家大院位于峨眉山市普興鄉(xiāng)光明村一組,村西10米坡上。走進祝家大院,那迎面而來的清新空氣,那古色古香的韻味,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這里稱得上是山區(qū)鄉(xiāng)的一處風景。祝家大院占地面積2970.35平方米,由兩個獨立相連的建筑組成,窗欞、簾架、梁枋等部件風格古樸典雅,現(xiàn)今的祝家大院雖顯得有些寂靜,卻依舊難掩舊日宅內(nèi)的人丁興旺。祝家大院坐南向北,建于中華民國,原為四進四合院,呈一字型布局,現(xiàn)存1進半。完整的四合院由正房,前房,左右?guī)拷M成。均為木結(jié)構(gòu),單檐,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通高7米,素面臺基。其中:正房,面闊四柱三間16.7米,進深七柱六間10.3米,通高7米;前房為吊腳樓,面闊六柱五間16.7米,通高6.4米,明間為通道,有垂帶式踏跺17級;左右?guī)扛髅骈熓砰g30.75米,……[詳細]
大廟飛來殿
  大廟飛來殿坐落于四川省峨眉縣城北2公里的飛來崗上,是中國古代道教建筑。飛來殿俗稱“大廟”,始建年代無考,重修于北宋淳化四年(993年),名天齊五行廟。元大德二年(1298年)重修,元泰定元年(1324年)始告落成,改名東岳廟。明萬歷三年(1575年)始供佛像。此后又增建山門等,佛、道雜居,稱為大廟。現(xiàn)存宋元至明清等各代構(gòu)成的建筑群,內(nèi)有《宋淳化四年重修廟記》和《元泰定四年重修東岳廟記》碑,占地總面積約19880平方米,建筑面積共1940平方米。殿內(nèi)原來還供有東岳大帝的神像,但早已毀棄不存。飛來殿,坐西向東,正面的檐柱三開間,長達18.28米,內(nèi)柱分成五開間、進深五開間。大殿平面上的柱子分布呈減柱造法,檐柱上還施以欄額和平板格,平板枋上置有斗拱,斗拱都為六鋪作單秒雙下昂,上昂向上卷成象鼻形,下……[詳細]
10、磁佛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磁佛寺
  在峨眉山市北大門的雙福鎮(zhèn)中心村,有一座地處峨眉山以外唯一的寺院——磁佛寺。磁佛古寺原名“撥云山庵”,創(chuàng)建于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是比丘尼常住寺院,因在撥云山而得名。明洪武初由智元和尚重建,改名“普渡寺”。寺雖不大,但卻擁有世界第一大瓷佛,幾百年中它曾幾度更名,這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古寺?這期間究竟發(fā)生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從峨眉山市區(qū)出發(fā),在雙福鎮(zhèn)與夾江縣的交界處,穿過成昆線,順著田埂向前不遠就是磁佛寺的地界。拾級而上,兩側(cè)翠柏蔭蔭,抬頭可望見廟里香煙繚繞。眼前這座玲瓏、古樸、四合院式的佛門古剎,是一座農(nóng)禪結(jié)合的特殊寺廟,整座建筑為木結(jié)構(gòu),穿斗式梁架,歇山和懸山式相結(jié)合,小青瓦屋面,具有明顯的川西民居特色。據(jù)說,明永樂初年,寺僧惠光法師曾去江西景德鎮(zhèn)募化觀音瓷像,無果而返。永樂十三年……[詳細]
11、善覺寺
善覺寺
  善覺寺海拔620米,位于報國寺通往伏虎寺公路旁邊的一段小路上,位置較偏僻,F(xiàn)為比丘尼寺院。寺周蒼楠翠柏,古木參天,登高遠望峨眉平原,心情舒暢。善覺寺所在地俗稱“二坪”,古為宋皇坪。傳說軒轅黃帝在宋皇坪求道于天真皇人,坪上的宋皇觀古有“授道臺”之名。該寺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為道德禪師開建,名“降龍院”,左與伏虎寺遙相呼應。清初,住持元亨禪師德高望重,聲聞朝廷。相傳清康熙皇帝游峨眉山時,寺僧因避“真龍?zhí)熳印敝M,乃改降龍院為善覺寺。康熙壬午年間(公元1702年),康熙御題匾額“善覺寺”。進入善覺寺,第一殿是山門,門上懸掛有當代高僧遍能大師書寫的“善覺寺”橫匾。彌勒殿與山門連接,中供彌勒佛,旁塑四大天王。第二殿是普賢殿。供奉普賢菩薩住山像,懸額“慈云普覆”。第三殿是藥師殿。供奉藥師佛,并有一尊銅鑄藥……[詳細]
12、洗象池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洗象池
  洗象池巖下,棲息著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藏酋猴(俗稱短尾猴)。這里周圍?梢姾锶撼鰶],進入殿堂,見人不驚,伸“手”索食,盡享口福。洗象池的月臺上,是戲猴的好地方,逗猴要有善意,不能傷害它們,猴群會奉獻給你無窮的樂趣;若起歹心,你就要吃虧,千萬記。∠聪蟪卦跸餐,也是峨眉山有名的一處寺廟,海拔2070米,四周白云縹緲,古木參天。明末這里只是一座小庵,僧人在這里只燒茶水以待游客。清代康熙年間行能大師擴建為“天花禪院”,因寺內(nèi)有一石砌六方水池,相傳普賢菩薩乘白象過此,必先浴象,以后即改名洗象池。清康熙時擴建,從而成為一座寺廟,寺內(nèi)有殿宇三重,正殿居中央,殿內(nèi)巨大玻璃佛龕內(nèi)塑普賢騎象法身,金碧輝煌,蔚為壯觀。至寺前石砌半圓形月臺,可看猴于附近嬉戲打鬧。這里大氣清澈,云垂腳下,每逢夜月當空,清輝……[詳細]
13、仙峰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仙峰寺
  仙峰寺位于仙峰巖下,原名慈延寺,海拔1725米,門迎華嚴頂。該寺初創(chuàng)于元代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初為一小庵。明代初,該寺建有專門存放明神宗御賜大藏經(jīng)的藏經(jīng)樓,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年)本炯禪師擴建為大寺,名“仙峰禪林”。明崇幀十六年(公元1643年)毀于火,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泰安、玉升和尚再度重建,名“仙峰寺”并沿用至今。看點仙峰寺一帶生長著許多珙桐樹,花呈白色,形如鴿翼,微風吹拂,翩翩起舞,為世界稀有植物,西方人稱之為“中國鴿子樹”。介紹仙峰寺第一殿原為財神殿,后改供彌勒菩薩,稱彌勒殿,F(xiàn)又改為財神殿。匾額“仙峰禪林”。殿堂內(nèi)左壁懸掛木屏四扇,簡述仙峰寺沿革及九老洞的傳說。第二殿是大雄殿,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兩旁十八羅漢,背面供奉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王……[詳細]
峨眉山臥云庵
  臥云庵,位于四川省峨眉山海拔三千零六十五米絕頂之處,因其位處攝身巖畔,白云上涌,寺如臥云,故名。臥云庵現(xiàn)為中國海拔最高的漢傳佛教寺廟,F(xiàn)存臥云庵已是清末建筑,建筑占地面積達一千六百平方米,為全木結(jié)構(gòu)重樓(正殿為三重樓)懸山頂四合院式寺廟建筑,由彌勒殿、觀音殿、玉佛殿及廂房組成。庵內(nèi)外匾聯(lián)眾多,其中「臥云庵」門匾和「地闊峨眉晚,山高峴首春」門聯(lián)是著名畫家吳作人墨寶。殿前舊有池名半月池,「深廣不數(shù)丈,水日上滲,足飲千人!构视钟惺ト、觀音水、井絡泉等異稱。當年還有「捫參歷井」石坊立于池畔,張揚著圣泉的名聲。殿后即是著名的小睹光臺,是觀賞日出、云海、佛光、圣燈等金頂四大奇觀的好去處。現(xiàn)玉佛殿內(nèi),還存放有一八二八年金殿被毀后殘存的兩件銅墻壁。金殿在一九二八年恢復為磚構(gòu)鎏金屋頂,靠此鎏金屋頂仍有「金頂……[詳細]
15、接引殿
接引殿
  接引殿原為接待香客食宿之所。宋名新店,明為接引庵,明末殿毀坍,佛像倒臥荒草叢中,清順治年間,河北80余歲老人朝山至此,其心不忍,發(fā)誓七日不食,露坐雪中,向游人募化。老僧已餓六日,恰遇川人趙栩凰登山,大為感動,回成都勸說總督李卓捐金修復,由聞達和尚辦理。寺建成后多次失火,僅存一小廟。1997年,峨眉山佛教協(xié)會重新恢復接引殿寺院。交通由雷洞坪到接引殿1.5公里,有兩條路可走。一為右行大路,可通汽車直達;一為左行山徑,曲折迂回,俗名“八十四盤”。金頂索道(接引殿——金頂)上行:40元/人,下行:30元/人,往返:70元/人(索道運行時間5:30--18:00)。地址:樂山市峨眉山市峨眉山景區(qū)內(nèi)(雷洞坪上行1.5公里)類型:山寺廟游玩時間:建議30-60分鐘開放時間:峨眉山景區(qū)開放時間7:00-18……[詳細]
報國寺瓷佛
  瓷佛為明代燒制,儀容莊重,體態(tài)豐滿。此像通高為二點四米,在明代瓷像上,稱得上是比較少見的珍品。該像身高一點七四米,盤膝間的寬度為零點九四米,胸寬零點八三米,頭部長零點三八米。整體比例適當,儼如真人。自腿至肩,有小佛十五排,大小相同,均為座式,每排小佛數(shù)量各異。其座為蓮臺,高零點七二米。座上蓮瓣四排,底排為十一瓣,以上皆為十二瓣,合計四十七瓣。每蓮瓣的長寬皆為十八厘米,上附小佛九個,共計四百二十三個。加上散布身上的小佛,全部數(shù)量不少于一千個。瓷佛共分三節(jié),盤膝至胸部為一節(jié),胸部上及頭又為一節(jié)。其用料是帶磁性的鐵骨泥,所上釉質(zhì)為白色,略帶淡黃。此像系根據(jù)《梵綱經(jīng)》“一花一世界,千葉千如來”意而作。其名為“毗盧遮那佛”,略稱“盧舍那佛”。佛書《大乘義章》里有佛具法身、報身、應身三身之說。此像即為報……[詳細]
17、華藏寺
華藏寺
  華藏寺始建于東漢,當時稱普光殿,后改名為元相寺。明代在殿后最高處營建普賢佛殿,俗稱銅殿。殿頂鎏金,又稱金頂。銅殿及華藏寺皆毀于火,F(xiàn)在的金頂華藏寺,是1986年-1989年按原貌重建的。華藏寺側(cè)為臥云庵,庵左為睹光臺,可觀看金頂四大奇觀!叭A藏寺”橫匾為趙樸初書。第一殿為彌勒殿,內(nèi)供彌勒穿金銅鑄佛像,殿后中間有韋陀銅像一尊,殿左右為客堂。第二殿為大雄殿,兩殿之間有寬闊的天井,兩廂為祖堂、方丈室、廂房。第三殿為普賢殿(金殿),矗立在攝身巖畔,殿高15米,二重檐下有集唐代書法家柳公權(quán)書“金頂”橫匾,殿前有月臺,旁有現(xiàn)代名人撰書碑刻六通,兩側(cè)有回廊和通連大雄殿的廊梯,殿內(nèi)供銅鑄普賢騎象一尊。各殿匾聯(lián)、佛像、法器、供器多為新制,明代金殿銅碑豎于彌勒殿內(nèi)。三殿均在中軸線上,逐級上升,游人步人其中,登上……[詳細]
峨眉山古建筑群
  峨眉山古建筑群(峨眉山市)1.報國寺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圣積銅鐘保護范圍:鐘亭占地范圍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50米。2.伏虎寺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3.清音閣保護范圍:建筑占地范圍外延10米。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4.洪椿坪保護范圍:以建筑圍墻為界。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100米。5.萬年寺保護范圍:東至萬年寺東側(cè)山門,南至大雄寶殿南道路南側(cè)、行愿樓南墻及法物流通處南墻,西至圍墻,北至大雄寶殿北僧舍北墻、般若堂北墻及貝葉樓北墻。建設控制地帶:東至萬年管理處以東100米,南至萬年寺南側(cè)院墻以南100米,西至萬年寺西側(cè)院墻以西100米,北至萬年寺北側(cè)院墻以北200米。6.慈圣庵保護……[詳細]
19、遇仙寺
遇仙寺
  導游  遇仙寺周巖畔蒼苔如亂發(fā),纏掛古藤下垂十余丈,縷縷不斷,人稱“普賢線”。傳說普賢菩薩在懸?guī)r絕壁意留此線,引渡游人攀登頂峰。寺壁左右,壁陡澗深,山野林卉,景-人。介紹  遇仙寺位于九嶺崗下,海拔約1680米,原為清圣懷和尚茅蓬。清代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圣懷云游歸山后將其擴建為寺。相傳瞿武隱此得仙乘龍! ∮鱿伤滦劬衢L壽坡半腰,因寺地勢特殊,洞處峭壁之腰,雖斗室蝸軒,與宏樓畫閣相比卻別有韻味。每當晨曦初照,山光明媚,猿啼鳥叫。俯視玉筍峰,閑云幻變,仰望九嶺崗,霧自澗出,雅趣橫生,令人陶醉! 髡f古時候有一個人上峨眉山求仙,走到這里,遇一砍柴的農(nóng)民對他說:“清閑無為便是仙,何須走上峨眉山?”說罷便隱身不見,此人知道遇上神仙了,心滿意足地返下山去。后來和尚便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寺廟,取名……[詳細]
峨眉山雷音寺
  看點寺內(nèi)有一個大天井,四方重檐,小巧雅潔。寺內(nèi)崗高風大,樹濤喧鳴,聲音清越。大殿內(nèi)正龕供脫紗釋迦牟尼佛像,高2.6米。兩旁文殊、普賢塑像造型精美,十八羅漢栩栩如生。1991年,殿后重建觀音堂,供柏楊木雕千手千眼觀音立像一尊,高4.8米,雙手合十,千手并伸,成0狀。全山獨有,別具風格。介紹雷音寺雷音寺原名解脫庵,亦名觀音堂。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由無瑕禪師創(chuàng)建,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取“佛音說法,聲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峨眉山的寺廟多系明、清建筑,既保留了宮庭、官府、宅弟的某些建筑特點,又融進了民宅的建筑形式。這座小寺,居高崗,倚危崖,傍坡路,便打破寺廟建筑的正規(guī)格局,巧構(gòu)虛腳吊樓,建成一座精巧別致的民間小四合院式的廟宇,隱藏在郁郁蔥蔥的叢林之中。交通位于玉女峰下解脫坡……[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