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旅游

浙江省文物古跡介紹

新光古建筑群
  新光古建筑群位于浦江縣虞宅鄉(xiāng)新光村,年代為清。很多人把新光村稱作江南的喬家大院,一來是因為始遷祖朱可賓是清朝的傳奇婺商,二來是村中靈巖莊園氣派恢弘。新光村始祖朱照北宋年間為婺州通判,退休后定居浦江縣城西街,第十三世祖朱勝于洪武二年(1369)遷居茜溪五沙畈上宅(現(xiàn)智豐村,俗稱朱宅舊屋)。第廿三世祖朱可賓(號靈巖)于1740年前后在應家畈(現(xiàn)新光村,朱宅新屋)開始建造新宅靈巖莊園。嘉慶年間,朱可賓的后輩朱舍鋼對靈巖莊園又進行了擴建。新光村古建筑群的主體便是朱可賓族人聚居的家族莊園。靈巖莊園的主體建筑群呈“井”字形布局,以家廳詒穀堂為中心,兩側(cè)布置的是朱可賓的宅第,再往外則分布著他四個兒子的生活起居空間。整個莊園一共有5個廳堂、5個花園、6口池塘,既有花園又有菜園,既能耕讀,居住亦宜人。新光村圍……[詳細]
瓦片灘青瓷窯址
  瓦片灘青瓷窯址位于慈溪市匡堰鎮(zhèn)倡隆村棟樹下,東距上林湖約2公里。窯址遺物堆積豐厚,散布面積大,瓷片俯拾即是,故稱“瓦片灘”。1982年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1986年8月慈溪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該窯址地表瓷片散布面積4,800平方米,斷面堆積厚度1.7米,從采集到的標本判斷,其燒造時間為五代至北宋時期。產(chǎn)品豐富多彩,做工精致,造型優(yōu)美,不拘一格。器物有碗、罐、壺、缽、盤、盆、洗、盞、盒、燈等,碗有敞口斜腹環(huán)底碗、翻沿弧腹圈足碗、曲口斜腹圈足碗、直口深腹圈足碗,盤有葵口平底盤、敞口平底盤、翻口平底盤、曲口圈足外撇盤、敞口圈足外撇盤、敞口淺圈足盤、臥足盤等。胎骨灰白,細膩,堅密。釉色以青黃釉居多,青綠、青灰次之,釉層均勻,透明度好,晶瑩潤澤。器表裝飾以素面為主,刻劃花次之,花紋主……[詳細]
田塘頭革命遺址
  田塘頭革命遺址位于岙底鄉(xiāng)田塘頭村中部,至今尚存紅十三軍活動舊址和永嘉臨時縣委活動舊址。紅十三軍活動舊址建筑依山而建,原為五開間二層懸山石木混合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416.4平方米,通面寬17.9米,通進深約11.63米,坐北朝南。后在北邊梢間旁和次間后部新搭一開間和一廚房。建筑用材自然,做工粗糙,形制簡樸、隨意性較大。永嘉臨時縣委活動舊址依山而建,為五開間二層懸山石木結(jié)構(gòu),建筑面積422平方米,通面寬18.1米,通面深約11.58米,坐北朝南。田塘頭在“二戰(zhàn)”、“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三個時期,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浙南長期堅持革命斗爭的基本地區(qū)之一;有著漫長艱難、可歌可泣的革命斗爭歷史。浙南特委、永嘉縣委機關、武斗部隊都曾在此隱蔽休整。1930-1949年期間,在該村一帶發(fā)生過慘烈的戰(zhàn)斗。自1927年被燒……[詳細]
三山所北城門
  明洪武年間,閩浙沿海,倭患頻仍。朱元璋命開國元勛信國公湯和在浙東沿海一帶建衛(wèi)設所,以強化海防軍事要塞。三山所城與浙東其它軍事設施一樣,是當時特定歷史背景下軍事斗爭的產(chǎn)物。三山所即為今天的慈溪市城區(qū)滸山街道。 光緒《余姚縣志》載:“三山所在梅川一都之滸山,俗呼滸山城,東應觀海,西接臨山。”所城置千戶等官15員,駐扎旗軍1120名,轄歷山、眉山、蔡山、吳山、擔山等7處烽堠,隸屬于觀海衛(wèi)。三山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千戶劉巧住監(jiān)筑,圍三里一百一十步,高一丈六尺。明永樂間城增六尺,址厚四丈五尺,面半之陸門四、水門一、月樓四、角樓四、女墻六百三十五、兵馬司廳一、吊橋四、敵樓四、更樓一、窩鋪六、瞭望臺一,濠深一丈三尺,寬三丈八尺,濠周六百六十丈,形成了一個御倭的堅固城池。 明嘉靖三十四年……[詳細]
松陽黃家大院
  黃氏家族經(jīng)過近百個春秋的苦心經(jīng)營成為當?shù)氐耐,于同治年間開始在后院興建“梅蘭軒”和“竹菊軒”兩座樓房。又于光緒年間在中院建起一座“武扶技樓”,并于民國七年投資55000塊銀元在前院興建一幢規(guī)模豪華的“百壽廳”。前院“百壽廳”俗稱“七間”,為三進七開間,面闊27.6米,進深33.8米,廳中172根柱子井然并列。置身“百壽廳”,仿佛在藝術(shù)的長廊徜徉。廳內(nèi)雕梁畫棟,技藝精湛,均以“壽”字為主題,牛角和雀替上的200個篆休“壽”字,筆法無一雷同。后院主體是梅蘭竹菊廳。門額、柱礎的刻花,均圍繞這一主題,尤以窗欞上的雕刻最為細致精微,出神入化。窗格之間嵌有小若指尖的蝠、蝶、魚、石榴及雀、鹿、蜂、猴圖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雀替上還有一組勞動場景的雕刻,有砍柴的樵夫、鋤禾的農(nóng)夫、垂釣的漁夫等。這些富有濃……[詳細]
386、白云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云橋
  白云橋初建于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以后歷有毀建,現(xiàn)存之橋重建于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不論從造型或其建筑風格來看均具特色。白云橋是座陡拱式單孔石橋,橋北是余鄞公路,橋西為高聳的牛山,距仙圣廟僅50米左右。白云橋全長25.3米,橋基高度1.1米,橋面寬3.8米,橋孔凈跨12.65米,拱矢高度6.6米,橋北石階22級,橋南石階24級。白云橋仿佛像一條彩虹輕盈地橫跨在大溪上。白云橋的造型、裝飾和雕刻富有藝術(shù)性。石橋又高又窄,兩邊I山巒高聳,橋下深澗激流,恰似一空中走廊,凌空飛架雄奇突兀,頗具虹貫白水之勢。橋面兩側(cè)共有十六根望柱,中間四根頂上雕塑了栩栩如生雌雄獅首石像,精致秀麗,真是巧奪天工。橋孔兩側(cè)邊墻上均鐫有橋聯(lián),西聯(lián):“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濟;村連龔鄭,千秋萬載慶安……[詳細]
嵊泗縣革命烈士陵園
  嵊泗縣革命烈士陵園位于風景秀麗的國家重點名勝風景區(qū)—嵊泗列島,在那碧波萬頃,星羅棋布的島嶼中間,有一個面積最大的泗礁島的宮山頂上,矗立著一座雄偉醒目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它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423平方米,道路1600平方米。1995年4月興建,1996年4月落成,同年7月7日嵊泗解放46周年紀念日舉行揭碑儀式。2000年5月后,把原分散在青沙、黃龍的烈士墓地陸續(xù)遷移到陵園內(nèi)。陵園設計氣勢雄偉,依山傍林,山頂矗立革命烈士紀念碑,碑前正門屹立莊嚴的拱型門,正向朝南,氣象萬千。觀碧海金沙,望山海奇景;數(shù)漁火點點、聽林濤聲聲;守千米長灘,看海上日出。紀念碑廣場總面積590平方米,一次可容納300人參加悼念活動。碑的底座由紅色磨光花崗石筑成,長10米,寬7米,高3.5米,碑身高25米,呈塔型,……[詳細]
雙潮西坑烈士墓
  雙潮西坑烈士墓位于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qū)雙潮鄉(xiāng)西坑村。烈士墓坐東南朝西北,依山而建。自上而下依次為紀念碑、紀念廣場、烈士墓地、壯懷亭、百米長廊和題字巖。紀念碑高約15米,平面呈“回”字形,立面為暗紅色大理石覆蓋。西北側(cè)立面陰刻“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東南側(cè)立面陰刻碑記。基座為四方形,高出地面約0.95米。表面由青石鋪成斜方格式樣,四方均設有臺階。紀念廣場地面水泥覆蓋,四周有青石欄桿圍成。紀念廣場西北側(cè)為烈士墓地,墓地平面呈圓形。共安葬12位烈士,各有墓志。墓地外圈為花壇。墓地西側(cè)為壯懷亭,平面為方形。四柱,青石砌成。頂部為四方頂,水泥砌成。亭子西側(cè)及南側(cè)設有坐椅。百米長廊依山而建,拾階而下,青石砌成方柱欄桿。長廊靠山處巖壁上有兩處題刻,分別為鄒仲建題“革命勝地”及馮增榮同志題“英雄浩存”。雙潮西坑……[詳細]
東陽土墩墓群
  東陽土墩墓群位于江蘇省東陽市江北街道、六石街道、巍山鎮(zhèn)一帶2006年6月10日以來,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東陽市文物辦對西周古墓群進行發(fā)掘,1號坑、2號坑、3號坑都許多重量級發(fā)現(xiàn),至7月23日,4號坑的發(fā)掘、清理工作基本結(jié)束,共出土三具人類骸骨和包括一尊三腳瓷鼎在內(nèi)的105件珍貴文物。東陽土墩墓群現(xiàn)有5處保存較好,分別是祥湖石角山石室土墩墓、派園石墎洞山石室土墩墓、石宅銀角山石室土墩墓、派園下馬柴自然村前山土墩墓、古淵頭峋界尖土墩墓。這些墓葬均坐落于小山之巔,作東西向,規(guī)模宏大。石角山、派園、銀角山三座石室土墩墓墓室均由巨大的石塊構(gòu)筑而成,選用巨石多為板狀、條狀或方形,有的巨石長及數(shù)米,重達數(shù)噸,為其他地方石室土墩墓所罕見,F(xiàn)已清楚的墓室平面有“凹”字形、“凸”字形和長條形三種。前山土墩墓20……[詳細]
張思村鄉(xiāng)土建筑
  張思村鄉(xiāng)土建筑位于天臺縣平橋鎮(zhèn),年代為明至民國。古老的村落,樸實的民風,張思村留下了三座祠堂,也留下了十多幢明清風格的院落,還有數(shù)幢民國年間的民居。張思陳氏宗祠,又名上陳宗祠,位于村中心墩頭西北面,為務園陳氏第十三世祖浙峰公為其始遷張思高祖所建之祠,祠堂始建于明末,乾隆五十四年和嘉慶十九年有過二次重修,現(xiàn)存建筑為清光緒五年修建。門樓為民國十七年重修,大門上的“陳氏宗祠”的匾額落款為“民國戊辰裔孫重修”。宗祠建有戲臺和正廳,兩旁建有廂房,為四合院形式。以前祠堂中掛有多塊匾額,“大夫第”和“宋進士”說的是陳氏讀書人的榮耀,而中間道光年間的“欽褒純孝”匾額褒揚的是陳氏家族純孝的傳統(tǒng)美德。村中的龍光陳公專祠位于墩頭臺之南,它是張思陳氏十八世祖龍光公專祠,陳龍光于清乾隆初曾議敘監(jiān)運司知事,其孫陳慕誠于……[詳細]
西山青瓷窯址群
  西山窯址群,位于溫州市城區(qū)西側(cè)錦山東、北山麓(錦山因位于舊城之西,故名西山),跨鹿城、甌海兩區(qū)。范圍包括護國嶺、烏巖廟、小山兒、正和堂等4處為相對集中的窯址分布區(qū),其中烏巖廟、小山兒、正和堂位于鹿城區(qū)。1986年,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與溫州市文物處聯(lián)合組隊對西山窯進行過調(diào)查和搶救性發(fā)掘,后又經(jīng)多次調(diào)查,證明該窯址群是晚唐至宋代典型的甌窯窯址群。產(chǎn)品一般胎質(zhì)細白或略顯青灰,施淡青釉,釉汁勻凈光潔。主要器形有碗、盤、盞、缽、罐、壺、器蓋等。盤碗類器物多素面,壺、罐類器物則常施以裝飾,裝飾手法有刻、劃、貼塑、鏤孔等,裝飾紋樣主要有仰覆蓮、牡丹、蕉葉、云氣、S形曲線、短線條紋等。匣缽有缽形匣缽和凹底匣缽兩種,墊具有泥點、墊餅、墊圈等,另有亞腰形支具、碾輪等。碗、盤、盞等多明火疊燒,罐、壺、杯等表面施有精……[詳細]
飛鵬巷陳宅
  陳權(quán)東民居位于溫州市鹿城區(qū)飛鵬巷98號。坐北朝南,由主樓、后樓外加圍墻組成庭院式寓所。據(jù)說此民居為陳權(quán)東民居第。解放后曾做為市委機關宿舍。整個院落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門臺設在庭院東南角,為西式磚門臺。主樓為三間二層樓房。一層高出地面約1米(房屋底層架空為防潮與通風),由水泥樓連接。一、二層帶廊,設水泥欄桿。房屋立面不在同一平面,凹凸有序,房門、窗均向外開啟,并在門窗外設有百頁式門窗套,可以自由啟動。房間內(nèi)部均架設木地板,一層下設有地下室。明間由屏門分隔成前后兩部分,前為堂間后為樓道。屏門上木雕精美。后樓為四間二層磚房。南側(cè)中部與主樓相通,帶前廊,廊帶磚做低矮欄桿。二層由一層西側(cè)墻邊樓梯旋轉(zhuǎn)而上。走廊設北側(cè)靠墻。后樓為四脊頂,青瓦鋪面。院西北角有一水井,水質(zhì)較好。陳權(quán)東(1882-196……[詳細]
錢岙遺址
  錢岙遺址位于鄞州區(qū)橫溪鎮(zhèn)橫溪村,1982年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錢岙遺址于1976年興建橫溪水庫時被發(fā)現(xiàn)。距寧波市中心約25公里。南依金峨山脈的太白山,北為廣闊的鄞南平原,東距橫溪街1公里,西距鄞縣古城白杜2.5公里。其范圍東至導流河紅光閘大樟樹下,西達導流河友誼閘毛竹山邊,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50米。從挖掘的土層中可以看出有上、中、下三個文化層,土質(zhì)分隔,互相疊壓。出土了大量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各類器物。 第一文化層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器物,有陶器、原始瓷和銅器等。陶器為泥質(zhì)黑(灰)陶和印紋硬陶,器物有豆、罐、紡掄(均為黑灰陶)、甕罐(印紡硬陶)、碗、盤、杯(原始瓷)以及銅器尊、削、錛等。 第二文化層為西周時期。出土的器物有陶器、原始瓷、石器等。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還有泥質(zhì)黑(灰……[詳細]
處州普濟橋
  普濟橋,名稱來源于“普渡眾生,濟世為懷”的禪宗佛意。位于玉巖村南水口,建于明正德年間,跨大源坑,東西走向,為雙孔石墩雙向伸臂木梁廊屋橋,孔跨6.5米,橋長26.5米,寬5.5米。東西橋臺用條石橫聯(lián)錯縫砌筑,橋墩用條石砌成船型,迎水面砌成分水雁翅,橋墩寬3米。橋墩上縱橫疊交五層墊木伸臂梁,在第五層墊木上架設木大梁7根,大梁上置方形枕木17根支撐橋板。橋面上建廊屋,面闊9間,通面闊25.9米,進深為五架梁前后單步梁。廊屋明間和盡間為重檐歇山頂,至今明間仍保持原狀,明間四根金柱柱頭用平板枋聯(lián)系固定,其上置柱頭科、平身科18攢,外拽為七踩雙翹單下昂斗拱,內(nèi)拽為七踩“卍”字斗拱,內(nèi)拽構(gòu)件斗拱藻井天花。檐柱上施丁頭拱承托挑檐檁,屋頂覆小青瓦。橋廊內(nèi)兩邊設長凳供人們休息,內(nèi)設木護欄,外加木板雨披,欄桿外挑……[詳細]
寧波天童寺
  天童寺位于鄞東,太白山麓,距寧波市區(qū)26公里處,以“東南佛國”聞名海內(nèi)外。相傳西晉永康元年(公元300年),祖師義興周游至鄞縣東谷,由于酷愛那里的山水,故開山修寺,虔誠誦讀-,孜孜不倦,感動了玉皇大帝,隨即命令太白金星化作童子下凡侍護,所以寺稱天童山名太白。天童寺占地近6萬平方米,傍山而筑,梯級布局,有外萬工池、七塔,內(nèi)萬工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jīng)樓)、先覺堂、羅漢室、鐘樓、御書樓等建筑物720間之多,殿宇金碧輝煌、結(jié)構(gòu)玲瓏剔透,畫棟雕梁、建筑精美,規(guī)模之大為國內(nèi)罕見。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法璇僧在太白山谷重建,名“太白精舍”,今人稱之為古天童。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僧宗弼、縣聰?shù)冗w太白精舍于太白峰下即現(xiàn)今天童寺,成為禪宗十方叢林。唐會昌元年(841年)鏡禪師住持天童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