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旅游

貴州省文物古跡介紹

舊州古建筑群
  舊州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黃平縣縣城西北25公里處舊州鎮(zhèn)。舊州在春秋戰(zhàn)國時已有文獻記載,后來成為且蘭國的屬地。唐宋以來,曾有韶明縣、樂源縣、黃平府、黃平州等,是一歷史悠久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歷代商賈云集,貨運頻繁,經(jīng)濟繁榮而形成了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文化、漢文化、外來文化、宗教文化融為一體的多元文化之鄉(xiāng)。元代置黃平府治所,明初為黃平安撫司治所,明中葉改置黃平州治,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州治遷出后改置由州巡檢司治所,始名舊州。民國時置黃平縣,后置舊州鎮(zhèn),城區(qū)面積約2平方公里。城區(qū)東西向狹長,街道平整,主街西上、西中、西下銜,民居多一樓一底,磚木結(jié)構(gòu)。臨街民居單檐硬山頂,兩側(cè)為封火墻,一般為二進四合院。建筑藝術(shù)品位較高者有盧晴川、朱氏、楊氏、羅氏宅居。今存古建筑有十萬營、仁壽宮、天后宮、文昌宮,……[詳細]
42、德鳳古城
德鳳古城
  在侗鄉(xiāng)大山腹地,云貴高原向湖南、廣西丘陵地帶過渡段,有一座古老的山城,那就是被民間和部分民族文化研究專家,社會人類學(xué)學(xué)者稱之為侗都的黎平古城。黎平縣城又叫德鳳古城鎮(zhèn),是黎平縣德鳳鎮(zhèn)黨委、政府所在地,也是黎平縣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說德鳳古城鎮(zhèn)古老,也卻實是很有些歷史,據(jù)地質(zhì)專家考證,黎平一帶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秦、漢時代為苗族部落聚居區(qū),稱為五垴寨,先秦時代,隸屬于黔中郡。后來,侗族及其它少數(shù)民族陸續(xù)遷入。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shè)福祿永從長官司,屬誠州,誠南宋理宗寶亦右年間(1253年-1258年),設(shè)潭溪、八舟等軍民長官司,境內(nèi)始有建置。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設(shè)上黎平軍民長官司,黎平從此得名,德鳳鎮(zhèn)一名,系1939年將城區(qū)五會、雙鳳、南泉、成德四鎮(zhèn)合為一鎮(zhèn),取承德的德字,雙……[詳細]
東山古建筑群
  東山古建筑群位于貴州省銅仁市城東隅,南臨錦江。古建筑群占地約3萬平方米。銅仁東山古木參天,風(fēng)景秀麗。明清古建筑群有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山巔建的“澄江樓”、“川上亭”,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增建的“大觀樓”,清道光二年(1822年)建的“奎星閣”,以及其他清代古建筑崇真觀、崇仙宮、真武觀、文昌宮、大雄殿、武侯祠、魁星樓、護國樓、二吳亭等。大致分山頂、西側(cè)山坡、南側(cè)崖頂三組。山頂僅存的雷神殿和真武殿,一前一后,面闊各三間、五間,山墻均為屏風(fēng)墻。真武殿后還有大雄寶殿及吊腳樓形式的左右配殿,F(xiàn)辟為貴州銅仁文化博物館。館旁有建于1912年的光復(fù)紀念碑。東山廟宇建筑分布于山頂、山腰及山麓。明清以來,先后建過幾十座廟宇,現(xiàn)仍存川上亭、雷神殿、真武殿、大雄寶殿、東西廂房,此外還有觀音閣、鎮(zhèn)遠樓、……[詳細]
紅二六軍團指揮部舊址
  紅二六軍團指揮部舊址紅二六軍團指揮部舊址位于石阡縣城中心長征路東側(cè)的天主教堂,步行可直接到達該景點,天主教堂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為天主教德國圣心會石阡教區(qū)本堂。規(guī)模最大時占地7000多平方米,經(jīng)堂面闊一間,通面闊10.6米,通進深21.9米,高10.6米,為紅軍“石阡會議”舊址。神甫樓面闊6間,通面闊10.6米,進深15.1米,一樓一底,為軍團總指揮部及司令部舊址。樓上3間房里的墻壁上,有紅軍標(biāo)語18條,保存較好,修女樓曾為賀龍、-等領(lǐng)導(dǎo)人住址。石阡是革命老區(qū),紅軍長征曾兩次過境,在這里留下了無數(shù)的豐功偉績。紅軍第一次到石阡是1934年7月,由任弼時、肖克、-等領(lǐng)導(dǎo)的紅六軍團,根據(jù)中央命令,從湘贛根據(jù)地出發(fā),作為中央紅軍長征先遣隊轉(zhuǎn)移西征。在這過程中,戰(zhàn)士們歷盡艱辛,用鮮血換……[詳細]
45、白巖懸棺
白巖懸棺
  白巖懸棺白巖懸葬,位于龍江河畔思陽鎮(zhèn)桐木村白巖山上,距思州古城東5公里。懸棺葬地點向陽、雄偉、開闊。白巖高72米,寬350米,順江河水勢形成2500平方米弧形懸崖石壁。據(jù)考,白巖石壁上有懸棺洞穴18個。其中4個明顯系人工鑿穴,呈“口”字形。1980年8月,貴州省博物館進行清理,獲懸棺葬具2具,今存省博物館。白巖懸棺為二次葬,棺村短小,長0.6米、寬0.3米、高0.3米,壁厚4厘米,兩檔頭壁厚5厘米,用椿芽樹整木剖成,棺蓋作人字形,呈屋脊?fàn),長0.63米、高0.14米、寬0.33米,斜邊長0.2米,橫斷面為等腰三角形,同樣以椿芽樹整木刳制,有子母口相扣。棺材全本色,不拖油漆,均用斧劈鑿造,斧痕猶清晰可見。棺內(nèi)葬時先將肢骨、肋骨等骨骼平置于棺中,再將頭蓋骨放在上面,然后放一個烏龜殼,用麻布上衣包……[詳細]
猴場會議舊址
  猴場會議舊址“猴場會議”會址位于甕安縣草塘鎮(zhèn)西1千米的猴場村宋家灣村民組,系宋維新(宋小安)私宅。會址建筑為木構(gòu)四合院,四周磚砌桶墻,俗稱“一顆印”,建于1912年,1948年前后因產(chǎn)業(yè)糾葛拆賣一空,2003年將原房部分構(gòu)件收回并按原貌恢復(fù)。2004年陳列布展對外開放。2006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34年12月31日,中央紅軍長征到達猴場,在猴場村宋家灣村民組宋維新住宅召開了彪炳史冊的中央政治局猴場會議,是紅軍進入貴州后,中央政治局在短短一個月內(nèi),繼黎平會議之后,于遵義會議之前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一會跨兩年,從1934年12月31日下午一直開到1935年1月1日凌晨,重申了黎平會議精神,再次否定了“左”傾冒險主義領(lǐng)導(dǎo)者提出回兵湘西的錯誤意見,肯定了毛澤東同志渡江北上創(chuàng)建新蘇區(qū)的正確主……[詳細]
天臺山伍龍寺
  天臺山位于平壩縣城南13公里的天龍屯堡文化旅游區(qū),距安順城區(qū)32公里,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貴州省民間戲劇博物館設(shè)于此,是貴州西線著名旅游景點。天臺山于萬山叢中一峰崛起,山勢險峻,危巖聳立,狀如登天之臺,故名。天臺山西南北三面絕壁懸崖,如斧劈刀削,東面有石級可登,蜿蜒而上。山高僅百米,而氣勢巍然,極目遠眺,群山跪伏。山下古木參天,濃蔭蔽日,五百年古銀杏蒼勁挺立。山巔有寺,名伍龍寺,始建于明萬歷十八年(公元1590年),相傳為白云寺僧所建,歷經(jīng)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幾次增修擴建,日臻完善。伍龍寺是一座布局謹嚴,設(shè)計精妙的古建筑群。寺廟建筑結(jié)構(gòu)分內(nèi)外兩個部分,外墻均用石塊砌筑,與山體渾然一體,猶如天成;內(nèi)結(jié)構(gòu)則為精雕細作的木石構(gòu)建,靈巧精美。主要建筑有大佛殿、兩廡配殿、觀音殿、玉皇閣、祖師殿、藏經(jīng)……[詳細]
仁懷鹿鳴塔
  鹿鳴塔,位于仁懷市城東門河右岸小山上。山頂南北寬而東西略窄,西面低凹處,為建塔時填平,整個山頂面積約155平方米。鹿鳴塔為樓閣式六角七級密檐式石塔,通高22.1米,造型優(yōu)美,雄偉壯觀,是昔日仁懷縣城八景之一。塔座建在石砌方形臺基上,平面呈六角形,邊長3.4米,高40厘米,對角長7.6米。塔身呈六棱椎形,正面向北。除第一級高為3.8米,以上各級均以40厘米級差收分。塔檐寬40、厚20厘米。塔檐排比均稱,龍尾翼角凌空高翹。塔正面第一級的拱門,高2.3米、寬1.15米,門鈁為長條青石。正面第五級開有長方形小門。二級至七級共開拱形小窗33孔,二級窗口高1.2米,寬0.7米,進深0.9米。其它各級窗口,則按塔壁大小比例縮小,平衡對稱,玲瓏雅致。塔樓五層,與塔檐相互錯落,塔壁橫貫?zāi)捐剩箱仒前。自底層起…?a href=/landscape/113/renhuailumingta.html class=blue >[詳細]
湄潭浙江大學(xué)舊址
  湄潭浙江大學(xué)舊址位于貴州湄潭縣湄江鎮(zhèn)和永興鎮(zhèn),原有文廟、天主堂等25處,現(xiàn)保存較好的主要有9處。包括湄潭辦公室圖書室舊址(文廟)、談家楨等教授住處(天主堂)、研究生院舊址(義泉萬壽宮)、湄江吟社舊址(西來庵)、理學(xué)院物理系舊址(雙修寺)、永興分校教授住處、農(nóng)學(xué)院畜牧場實驗樓舊址、文藝活動舊址(歐陽曙宅)、學(xué)生住處(李氏住宅)?箲(zhàn)期間,浙江大學(xué)師生在竺可楨校長的率領(lǐng)下西遷至湄潭縣城及城東北永興鎮(zhèn)境內(nèi)。湄潭人民支持浙大辦學(xué),浙大在湄辦學(xué)期間對湄潭文教育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作出了應(yīng)有貢獻。湄潭浙江大學(xué)舊址包括湄潭文廟(浙大辦公室、圖書館舊址)、天主堂(浙大教授住處)、義泉萬壽宮(浙大研究生院舊址)、西來庵(浙大湄江吟社舊址)、和李氏古宅(浙大學(xué)生住處)等九處。1937年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浙江大學(xué)被迫西遷……[詳細]
郎德上寨古建筑群
  在很多介紹苗族風(fēng)情的宣傳冊上往往能看到一個用卵石排列得很好看的蘆笙場,圖案模仿古代銅鼓上的十二道太陽光芒砌成,兩頭還有用石料鋪的兩匹飛奔的駿馬,那就是在郎德上寨拍的。郎德上寨是貴州省命名的民族文物村,也是清咸豐同治年間苗族起義領(lǐng)袖楊大六的出生地,當(dāng)年打仗用的刀槍箭戟自是遺留了不少。那時清兵整整征戰(zhàn)了18年才將其平定,大怒之下把寨子燒光,人口幾乎被殺絕,僥幸有15人逃至深山野林才保住了性命。后來這15人組成了4戶人家,在廢墟上重建家園。至今全寨已經(jīng)有118戶,500多人。郎德上寨依山傍水,背南面北,四面群山環(huán)抱,茂林修竹,襯托著古香古色的吊腳樓,蜿蜒的卵石路在屋檐間時隱時現(xiàn),偶爾還能聽到兩嗓子苗民的歌聲。寨內(nèi)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征,所以又稱“長裙苗”。寨前有一條小河逶迤如龍蛇,小水車三三兩兩,……[詳細]
三合青龍寺
  三合青龍寺遵義縣三合鎮(zhèn)烏江岸邊之青龍寺。蒼翠群山環(huán)伺,寶剎莊嚴,氣勢宏偉,堪稱黔北佛教名勝。有寺已久。相傳此寺建于宋朝,緣起天空飛來一巨石,落于李姓田內(nèi),村民遂建廟。初為“飛神廟”,因事有靈,更名為“最靈廟”。十年文革浩劫,遭遇巨創(chuàng),以飛來石為址,所建大雄寶殿,及觀音殿等俱被拆毀,僅余基石。1981年,高僧釋明亮云游至此,見此地民風(fēng)淳樸,頗有道觀之象,遂暫居劫后余生之破廟,潛心修佛,以禪農(nóng)并舉之道“持戒修真,普渡眾生”,歷經(jīng)殫精竭慮的管理,香火日盛,信眾倍增。即于1987年擴建廟宇,孰知挖出一方三余米巨石,石下宿有青蛇兩條,約25公斤左右,大師見之,急呼“歸位”不動,念佛誦經(jīng)三日后,再移巨石,青蛇已無蹤跡。因之,改“最靈廟”為“青龍寺”。青龍寺住持大師釋明亮。27歲皈依佛門,以先天質(zhì)樸之資,……[詳細]
貴陽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貴州省貴陽市沙文鄉(xiāng)陽尖坡。陽尖坡所在地為文筆山脈,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山頂直徑約一百多米,山頂有一股泉水涌出,常年不斷。歷史  明末清初之際,吳老金途徑經(jīng)此地,見山勢奇特,認為是一塊佛門圣地,遂請來一尊觀音菩薩,并就地取材利用亂石木柴茅草搭蓋一小間簡易觀音廟。后來王國衡居士聽說陽尖坡觀音菩顯圣,遂在此搭蓋一間茅棚,整日敬香拜佛,同時在附近地區(qū)廣泛宣傳。信教群眾日益增多,掛功德積資金,新修簡易廟宇。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觀音會辦會期間,周圍信眾上山拜佛敬香絡(luò)繹不絕。黔靈山寺派赤松祖師親臨說法指導(dǎo),并授予王國衡法號“國寂”! ∫痪潘木拍旰螅0貴州省委派工作團到白云區(qū)貫徹“五大任務(wù)”和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的試點工作。一九五○年土匪-,工作團一個排的解放軍搬上陽尖坡駐扎,白天……[詳細]
增沖鼓樓
  增沖鼓樓位于貴州省從江縣城西北50公里的增沖寨。增沖鼓樓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樓基占地100多平方米,為木結(jié)構(gòu)塔狀建筑,五層,十三檐,八角攢尖頂,通高20余米,其中木構(gòu)架高達17.65米。樓的底層分立四根金柱,八根檐柱,檐柱外繞以木欄桿。樓的平面呈八角形,中心設(shè)有直徑達1.4米的圓形火塘,金柱間放置著四條大板凳。底層的南、北、西三面各辟一門,東面置一石板桌。樓的底層懸掛著一塊道光十年(1830年)的匾,匾-“萬里和風(fēng)”四個大字。另有四幅木刻的楹聯(lián),其一為“名樓藝高雕龍畫鳳映照碧樹千秋永盛;侗寨秀麗精文就武輔育英才萬代長春”;其二為“龍鳳呈祥樓閣直聳沖霄漢;風(fēng)云聚會山巒起伏繞碧波”;其三為“物華天寶龍樓鳳閣交輝呈異彩;人杰地靈山青水秀相映顯粼波”;其四為“百福龍宮聚眾議事?lián)艚鸸;萬……[詳細]
遵義海龍屯
  海龍屯是貴州首個且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位于遵義市區(qū)西北20公里的龍巖山上,2015年作為中國三大土司遺址之一,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同年榮獲“全球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被考古專家譽為“中國的馬丘比丘”。它的建造時間比馬丘比丘還要早200年。海龍屯土司遺址融神秘的風(fēng)水與軍事防御體系于一體,是楊氏土司家族統(tǒng)治古播州長達725年的重要遺存,也是當(dāng)今中國乃至亞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紀軍事城堡遺址。屯前設(shè)銅柱關(guān)、鐵柱關(guān)、飛虎關(guān)、飛龍關(guān)、飛鳳關(guān)、朝天關(guān)六道關(guān)卡,屯后設(shè)有萬安關(guān)、頭道關(guān)、二道關(guān),共九道關(guān)卡組成森嚴的軍事壁壘,各關(guān)之間有護墻相連,隨山勢綿延十余里。屯內(nèi)老王宮、新王宮、總管廳、金庫、軍營、校場、火藥庫、繡花樓等遺址尚存。海龍屯土司遺址具有鮮明的黔北文化特色,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多民……[詳細]
55、水城觀音寺
水城觀音寺
  水城觀音寺原名觀音閣,位于鐘山區(qū)荷城街道辦事處鐘環(huán)社區(qū)(老城內(nèi)),修建于清朝嘉慶年間,后因戰(zhàn)禍,寺院破爛,僧侶流失,香火銳減,雖然如此,但也有善男信女經(jīng)常到此燒香拜佛。1993年,十方善信組成籌委會,由楊明顯任主任,籌資8000多元以修復(fù)文物古跡的名義重新修建觀音閣,并于1993年5月19日舉行奠基典禮,市人大副主任周紹邦、市民委主任陸官華、水城縣委書記孔令忠等和弘福寺當(dāng)家?guī)熓ブ蟹◣煹日I(lǐng)導(dǎo)和宗教人士參加了奠基典禮。1994年釋通廣由弘福寺圣中法師推薦來水城觀音閣當(dāng)住持。2000年11月13日,水城縣人民政府以水府發(fā)〔2000〕65號文件同意水城觀音閣為佛教正式活動場所,并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6月10日,觀音寺籌資72.4萬元修建大雄寶殿。2004年4月初,籌資16萬元從瑞麗……[詳細]
廣順古墓群
  廣順古墓群廣順古墓群地處東經(jīng)106°22′30,北緯26°12'50,海拔1280米,為兩墓群。①舊場坡古墓群:距縣城28公里,位于廣順鎮(zhèn)西舊場坡土山上,1993年和1997年經(jīng)貴州省考古專家考證,形成時間為宋代末期,多數(shù)是明代時期墓葬。墓室結(jié)構(gòu)考究:深埋地下,四壁用青石砌成,頂部用青石拱成,無墓碑;至清代時,間或有入葬,其中一墳碑上刻有“金筑夜郎候四世祖諱鐮墓”,保護范圍東面至山腳水渠,南面至半山腰菜地坎,西面至山凹菜地處,北面至公路,保護范圍地界外延30米為建設(shè)控制地帶。②馬王坡古墓群位于廣順鎮(zhèn)西2公里處,距縣城29公里。1978年經(jīng)貴州省考古專家考證,確證此墓群為漢墓群,時間上有延續(xù),極具研究價值。整個墓群占地1.5平方公里,地勢較為平坦,墓葬封土呈橢圓形或圓形,大多數(shù)高1.5米、長2……[詳細]
梵凈山護國寺
  護國寺位于梵凈山西北麓。距金頂11公里,是西面上山的必經(jīng)之寺, 歷史上又稱天池院、天池堂。寺院占地68畝.始建時間不詳。萬歷四十六 年(1618年)敕賜為梵凈山四大皇庵之一。有明然如泰等高僧住錫,承傳臨濟宗法系清康熙年間.有慧惺海闊等禪師住錫,香火甚是興旺。同治三年(1864年),天池院毀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修,更名天池 堂。光緒元年至六年(1875-1880),劉滿盤踞梵凈山,號稱黑地大王。貴州巡撫岑毓英親自統(tǒng)兵征剿,天池堂再度毀于兵火。戰(zhàn)爭平息后,岑毓 英認為貴州“邊要則莫如梵凈山”,于是奏請朝廷,“移松桃協(xié)都司以下八汛鎮(zhèn)守梵凈山環(huán)山要隘 ”以保障梵凈山區(qū)的長治久安其中.都司營署移駐天池堂舊址左側(cè),名曰“梵凈山護國汛”氣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里,護國汛成為梵凈山真正的鎮(zhèn)山衙門……[詳細]
敖氏和羅氏墓群石刻
  敖家古墓石刻敖家古墓石刻位于石場鄉(xiāng)鹿樓村,由南北兩組墓群組成。南墓群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北墓群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兩墓群間隔30余米,依山而建,逐級升高,墓圍占地1200余平方米,該墓群系葬敖正科祖孫三代七人,據(jù)北墓群碑文記載:正科祖輩,家境貧困,到其父敖治國時,家境漸富,治國死后,正科繼承家業(yè),成為一方巨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4),正科獨子年輕早喪,又二年正科亦忘,只剩下兩代居孀,歷經(jīng)兩年,敖氏遺孀建成北墓群。事過不滿十載,敖氏遺孀先后全歿,正科一門絕,族中人憫之,罄其遺產(chǎn),修建南墓群安葬,名“敖氏節(jié)墓”,南墓群平面形狀如鐘,分為四層臺,底層是一石墁壩,由此登上十五級石,穿石門,便是第二層臺石壩,原為石刻屏風(fēng)和石桌、石凳,今蕩然無存。石門高闊,仿牌坊結(jié)構(gòu),石額上……[詳細]
梁舉人父子墓
  梁舉人父子墓息烽流長鄉(xiāng),有一處當(dāng)?shù)厝藗冄瞿降墓袍E,那就是梁舉人父子墓。梁單人墓位于粱家寨的田壩茶林小丘上,距鄉(xiāng)政府所在地約2公里。(啟、烽縣人物志)載:梁舉人名梁子敬,流長梁家寨人,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戊午科,中舉,名列第五,曾任清鎮(zhèn)縣教諭,晚年落葉歸根,102歲善終。梁舉人父子因聲名顯赫鄉(xiāng)里,榮耀一時,故其墓也就煞費匠心,獨具一格。兩墓位于墳地最高處。料石系從別處開鑿精雕運來;鰹閳A形,背靠東南而面向西北,其小粱單人墓的修造規(guī)模比較其父的更為宏偉。墓徑2.8米,高1.9水,基前砷刻較為講究,書法堪稱上乘。正小“皇清誥文:林郎梁子敬墓10個大宇,赫然醒目。右邊兩行小字:“生于康熙三十年甲戊歲二月十三日亥時;乾隆三年戊午科貴州中式第五名舉人!弊筮吢淇顬椋骸扒×暌颐c二月清明……[詳細]
金沙石場熬家墳石刻
  敖家墳石刻位于貴州省金沙縣石場鄉(xiāng)鹿樓村,由南北兩組墓群組成。南墓群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北墓群建于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兩墓群間隔30余米,依山而建,逐級升高,墓圍占地1200余平方米。該墓群系葬敖正科祖孫三代七人,據(jù)北墓群碑文記載:正科祖輩,家境貧困,到其父敖治國時,家境漸富,治國死后,正科繼承家業(yè),成為一方巨紳,清光緒二十二年(1894),正科獨子年輕早喪,又二年正科亦忘,只剩下兩代居孀,歷經(jīng)兩年,敖氏遺孀建成北墓群。事過不滿十載,敖氏遺孀先后全歿,正科一門絕,族中人憫之,罄其遺產(chǎn),修建南墓群安葬,名“敖氏節(jié)墓”,南墓群平面形狀如鐘,分為四層臺,底層是一石墁壩,由此登上十五級石,穿石門,便是第二層臺石壩,原為石刻屏風(fēng)和石桌、石凳,今蕩然無存。石門高闊,仿牌坊結(jié)構(gòu),石額上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