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北省 > 張家口市 > 宣化區(qū)旅游

宣化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宣化文化古城旅游區(qū)
  宣化城北靠泰頂山,南臨洋河水,是鑲嵌在陰山山脈東段山間盆地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歷史文化名城,享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譽。宣化地區(qū)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夏商時,宣化先后歸屬冀州、幽州,春秋時為燕國北境。由于地處內(nèi)蒙古高原向華北平原的過渡地帶,居溝通南北之要沖,故宣化歷來是漢族和東胡等少數(shù)民族聚集地。戰(zhàn)國時燕國大將秦開率兵擊破東胡,拓地千余里,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宣化屬上谷郡。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將天下分為36郡,宣化仍為上谷郡。明代朱元璋的第十九子朱橞被封宣化,也以封地為名叫做谷王。清道光年間,宣化府在天泰寺街東口建了一座木制單孔布瓦歇山頂?shù)摹肮派瞎瓤ぁ迸品,以昭示宣化歷史的源遠流長。最早使用“宣化”名稱的是金代,后來行政建制和名稱又有過多次變化,再……[詳細]
南清真寺
  宣化區(qū)內(nèi)共建有4個清真寺,南、北、中和東土關寺,其中最早的清真寺叫南清真寺,位于廟底街,始建于1400年。整個寺院造型淡雅、堅固大方、風格古樸、結構嚴謹,是全國著名百座清真寺之一。南清真寺位于古城宣化回民聚集的廟底街,是燕北地區(qū)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列在全國100座著名清真寺之中,又與北京牛街清真寺,包頭大清真寺合稱北方三大清真寺,具有很高的影響和知名度。南清真寺于明永樂元年(1403年),是由當?shù)鼗刈迥滤沽置癖妱?chuàng)建。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因“寺傳延既久,教人繁滋,欲為廣建,與衙署相倚,不能伎展。”教人倡議,出資,移建南清真寺于廟底街。移建的南清真寺規(guī)模宏大,結構完整,裝飾精美。殿堂建筑15座,占地4400多平方米。坐西向東的寺院建筑布局,從高大的門廳進入寺內(nèi),跨越石拱橋,穿過……[詳細]
3、清遠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遠樓
  清遠樓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鐘樓,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明朱元璋第十九子曾在清遠樓西側建上谷王府,屯兵以御外夷。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過宣化府,投白銀10萬兩重修清遠樓。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宣化,義和團首領大阿吾曾在清遠樓鳴鐘聚義,率眾設伏于城北煙筒山處,痛擊聯(lián)軍,殺死德軍指揮官約克上校。“文革”期間清遠樓遭受嚴重破壞。1986年,文化部主持對清遠樓進了全面修復。1988年,清遠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清遠樓正上方向下看,由7.5米高的青瓦堆積的底座上,高17米的樓身很像十字形的建筑物。樓臺底座開有東西南北四個左右對稱的拱形城門。南與昌平、北與廣靈、東與安定、西與大新四門通衡。內(nèi)實2層,通高25米,樓閣高17米,為3開間,6塔椽,前后明間出抱廈,……[詳細]
鎮(zhèn)朔樓
  鎮(zhèn)朔樓得名于明永樂七年鎮(zhèn)守宣化府總兵官被封為“鎮(zhèn)朔將軍”,它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頂式建筑。整個建筑雄偉壯觀,古樸莊嚴,為宣化古城內(nèi)最高大、最宏偉的古代建筑。鎮(zhèn)朔樓,又名鼓樓。坐落在古城宣化區(qū)的中軸線上,南與拱極樓、北與清遠樓遙相呼應,構成了古城宣化獨特的靚麗景觀。鎮(zhèn)朔樓修建干明代早期,至今己有558年歷史,與當時大規(guī)模的城工同時興建。明正統(tǒng)初期,宣化。張家口、大同一線時常遭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擾。年久失修的士城墻已經(jīng)抵擋不住蒙古鐵騎的沖擊,邊城軍民苦不堪言。正統(tǒng)五年(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羅亨信在宣府大舉城工,將l日城墻加寬加高,又在城外包砌磚石,整個工程歷時6年。同時,在城內(nèi)建起鎮(zhèn)朔樓,《宣府新城之記》碑文中寫道:“即城東偏之中筑崇臺,建高樓,崇七間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廣則加深……[詳細]
宣化護福寺
  護福寺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塔村鄉(xiāng)王家窯西南1.5公里的連家寨山,占地約0.5平方公里,據(jù)傳該寺始建于明朝,清嘉慶年間重修,順山勢沿林蔭古道曲徑蜿蜒而上,行至山腰處,半崖底有一水簾洞,一股清水從洞口石獅子嘴中噴出現(xiàn)經(jīng)鑒定為“鍶”型礦泉水,可直接飲用,洞口上的二坡山,建有水母宮大殿,門匾上 書“淋陶洞”三個大字,殿內(nèi)供奉水母奶奶神像,故俗稱奶奶廟,兩位龍王陪伴左右水母宮上建有西畫廊,三間是觀音大寺,內(nèi)塑送子觀音神像,在水母宮北側沿來道穿過正面的走廊攀階而上到寺院,進入山門內(nèi),園中南北各建一小巧樓閣,南邊為鼓樓,北邊為鐘樓,上掛有500公斤鉄鐘一口。院內(nèi)共有大殿禪房十九間,北正房三間為佛堂,內(nèi)塑大肚米勒佛銅像和釋迦牟尼佛像。西殿十一間,中央大殿三間稱泰山大殿供奉碧霞元君(泰山圣母),大殿兩側配……[詳細]
下八里墓群
  下八里墓群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城郊,古城宣化西北4公里的河子鄉(xiāng)下八里村東北,是一處遼代晚期至金代中期以遼代監(jiān)察御史張世卿墓葬(建于1116年,遼天慶六年)為代表的張氏家族墓群(西區(qū)為韓姓墓地),該墓群最早發(fā)現(xiàn)于1972年,1973年起先后四次發(fā)掘了12座遼金時期的古墓葬,跨越時間長達100年。墓室建在地下4~5米處,均坐北朝南。墓葬形制有雙室墓、單室墓,有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墓葬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大部分為磚雕仿木結構。張世卿墓為前、后方形,有墓室,由墓道、墓門、前室、甬道和后室五部分組成,造型獨特,結構復雜,做工精美,是研究遼代建筑藝術風格的實物資料。墓群共出土文物800多件,有銅器、鐵器、瓷器、陶器、木器、漆器、石器、裝飾品以及食品等。瓷器中的遼三彩、黃釉瓷器和白瓷是遼……[詳細]
7、時恩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時恩寺
  時恩寺位寺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區(qū)鼓樓北街40號,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寺院其它建筑已毀,現(xiàn)僅存大殿,建筑面積309.6平方米。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通高10.3米,單檐廡殿布戊頂,殿前有卷棚抱廈五間,為清代增進。康熙年的《宣化縣志》祠祀志記載:時恩寺在今府署東。清代的府署即民國的縣。據(jù)調查所知時恩寺原建筑布局南至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東西配殿、鐘鼓樓和禪房等。大殿為單檐九檁廡殿頂建筑,廡殿頂又叫四阿頂,多為我國早期建筑所采用,因此文物價值較高。時恩寺大殿面闊五間19.2米,進深三間12米,通高1O.3米。斗拱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拱,瓦頂為綠琉璃瓦頂。大殿前出單檐六檁卷棚歇山式抱廈,與大殿以勾連搭的形式連結在一起,無斗拱,系清代后加,面闊五間13米,進深三間5米。大殿外觀古樸莊重,氣勢宏偉……[詳細]
察哈爾民主政府舊址
  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西距北京175公里,人口30余萬,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北方古老的塞外邊城。宣化秦時為上谷郡,唐為武州,清朝改為宣化府,解放后為宣化市,1963年改為張家口市宣化區(qū)。這座三進四合院,原是1930年由天主教察、冀、晉、魯四省五個教區(qū)聯(lián)合在宣化城牌樓西街天主教堂(1902年用庚子賠款所建)東側修建的一處“若瑟總修院”。這組建筑為磚柱帶檐廊的磚木結構,中西合璧、布局合理、古樸典雅、整齊莊重。中院二層樓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門崗、檐廊也帶有明顯的西方建筑風格,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征。前院正房前后檐廊的清代平房建筑則更屬罕見。當時的“若瑟總修院”,被人們稱為“大修道院”,占用兩個前院,招收易縣、汾陽、洪洞、臨清和宣化五個教區(qū)具有高中程度的小修道士。但是,隨著……[詳細]
張世卿壁畫墓
  張世卿壁畫墓,位于河北張家口宣化區(qū)下八里村北一里許的坡崗上。其中最著名的一座壁畫墓營建于遼天祚帝天慶六年(1116年),墓主人為張世卿,系漢人,向朝廷進粟2500云騎尉。壁畫色彩鮮艷,筆法流暢,線條、-都十分重要的價值。宣化遼墓壁畫中,人物形象及服飾有漢人也有契丹人,反映出明顯的契丹、漢族兩種習俗并存交融的地方特色。墓群的文化內(nèi)涵非常豐富,它不愧為遼代歷史畫卷,不愧為地下藝術畫廊。這座遼墓前后兩室的白灰墻壁上全是壁畫,總面積有86平方米,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面,壁畫色彩鮮艷,筆法流暢,線條、-都十分重要的價值。比壁畫更為珍貴的是墓的后室穹窿頂部的彩色星圖,這幅彩色星圖既有中國的二十八宿星座,也有古巴比倫發(fā)明的黃道十二宮觀星法。這說明中國在十二世紀已和外國有了天文學方面的交流。這樣中西合……[詳細]
佛真猞猁迤邏尼塔
  佛真猞猁迤邏尼塔位于張家口市宣化城西南二十公里處的宣化縣塔兒村,地處丘陵區(qū),是個擁有一千多戶人家村莊。出宣化城向西南沿鄉(xiāng)間公路一路前行,進入塔兒村口,老遠便會看到一座巍峨壯觀的寶塔,這就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迤羅尼塔。該塔建于遼天慶七年(1117年),塔基為六角形石臺墩,臺墩高一點九米,周長三十三米,塔身為十三層六棱角實體青磚仿木結構,塔高二十米。周約六米,每棱檐角原有風鈴一枚。塔下部內(nèi)鑲方磚一塊,鐫刻陰文:“佛真猞猁迤邏尼塔”“維天慶七年歲次”。據(jù)民間傳說,有一尼姑化緣在此圓寂,后火化成“五色舍利”,建塔埋葬!胺鹫妗睘榉鹱嬲嫔碇!扳︶蓖崂,又稱舍利子!吧崂笔怯《裙盆笳Z譯音。即火化后結成珠狀的骨灰!澳帷弊,是古代隸書的寫法。即比丘尼(信奉佛教的為女尼姑,信奉道教的為女……[詳細]
宣化柏林寺
  柏林寺位于宣化南35公里,始建于唐正德年間,距今已1200多年,現(xiàn)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建筑是位于北山坡上的三座石窟和一座佛塔。石窟內(nèi)現(xiàn)存大小石佛300余尊,雕刻精細,栩栩如生。佛塔系五層八面實心石塔,古樸典雅,造型獨特,為該寺一大勝景。周圍青山環(huán)抱,綠樹成蔭,遠處山嵐飄忽朦朧,近處白色的檀花散發(fā)著幽幽清香。塔下的石窟稱東佛洞,往西還有中佛洞和西佛洞,都是由巨石雕成。東佛洞里的主佛是東方教主藥教佛,他手捧寶塔,盤腿坐于蓮,四壁有浮雕小佛108尊,色澤鮮艷,遺憾的是頭面部在文革中被毀。中佛洞也稱千佛閣,正中端坐燃燈佛祖,傳說他是釋迦牟尼的師傅,由他度釋迦成佛。洞內(nèi)佛造型生動,它同刻工精巧的案幾,窟壁聯(lián)為一體,四周尚有形態(tài)各異的小佛43尊,做為陪襯。西窟的佛象較大,釋迦佛端坐于中,面孔圓……[詳細]
下八里二區(qū)遼墓
  下八里二區(qū)遼墓,是位于宣化區(qū)下八里村北的下八里附近的墓群。已發(fā)現(xiàn)的兩座墓葬,均為八角形石砌穹隆頂單墓室,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室各葬有身罩銅絲網(wǎng)絡的尸骨,系遼代契丹貴族中流行的特殊葬俗。1號墓還葬有高1.50米的真人木偶雕像兩軀,腹部鑿空,放有骨灰。用木偶雕像存放骨灰的葬法,在遼代墓葬中并不多見。墓室內(nèi)繪有散樂圖、點茶圖、溫酒圖、孝義故事圖及奇石花草屏風圖等多幅壁畫。2號墓東西壁畫為牽馬持馬球桿圖。據(jù)考,遼代馬球源于唐代馬球,始于遼建國前,興盛于中期,是遼代皇室、貴族生活的重要內(nèi)容,并影響金、元兩代。西南壁散樂圖中的人物及所持樂器均為此前壁畫中所少見。 價值下八里二區(qū)遼墓的發(fā)現(xiàn)為研究華北地區(qū)遼代的民族習俗、宗教信仰、文化生活、葬俗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詳細]
小白陽墓群
  小白陽墓群位于宣化縣李家堡鄉(xiāng)小白陽村西1000米處的一座小山坡上,墓地南北長160米,東西寬80米,面積3450平方米。內(nèi)涵豐富的夏家店上層文化為主和內(nèi)蒙古長城地帶文化因素的遺存,1984年春曾做過調查,為進一步摸清墓地內(nèi)涵,曾在1985年4月至5月,對小白陽墓群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此次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11座,墓葬48座,皆長方形土壙豎穴式。隨葬器物中有陶器、兵器和生產(chǎn)工具,其中裝飾品種類繁多,有銅泡,銅牌飾及各種骨、石珠等。 小白陽墓地的發(fā)掘是近來河北省西北部地區(qū)考古工作的頭一次重要收獲。墓地所代表的遺存,在文化系統(tǒng)上與中原地區(qū)同時期遺存有著顯著的差別,具有濃厚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特點,它對于揭示張家口地區(qū)青銅時代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的特征,探討我國北方地區(qū)同一時期不同系統(tǒng)間的考古文化關系,有著十分重……[詳細]
宣化天主教堂
  清初,天主教已傳入宣化,到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當時北京教區(qū)決定,將原設在孟家墳的本堂遷入宣化城內(nèi),并于1869年募集捐款,修建了大教堂。1900年,大教堂被義和團燒毀,后于1904年用“庚子賠款”重建了現(xiàn)存的大教堂。1930年在大教堂東側修建了主教府,建筑群為三進四合院式建筑,屋柱檐廊為磚木結構,除中院二層樓為哥特式屋頂,其余均為硬方建筑風格,整組建筑占地6353平方米,建筑面積2881平方米,有房屋111間。其整個建筑與大教堂連在一起,規(guī)模宏偉、壯觀。地址:張家口市宣化區(qū)牌樓西街51號電話:3012964……[詳細]
察哈爾都統(tǒng)衙門舊址
  巍巍長城腳下,有一組雄偉壯麗的古建筑群,它就是迄今已有200余年歷史的察哈爾都統(tǒng)衙門舊址。察哈爾都統(tǒng)衙門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整個建筑既體現(xiàn)了封建官僚衙門的威嚴,又體現(xiàn)了精湛的建筑藝術。整個建筑由大門、二門、正廳中門、后廳中門四個層次構成一條垂直的中軸線,現(xiàn)保存完好的房屋尚有數(shù)間。作為張家口地區(qū)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古建筑群,察哈爾都統(tǒng)衙門對研究清代衙門建筑與人文歷史科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現(xiàn)為市委黨校駐地。地址:張家口市宣化區(qū)牌樓西街50號……[詳細]
遼代壁畫墓群
  遼墓壁畫,建于遼天慶六年(公元1116年),自1973年首次發(fā)掘出遼代監(jiān)察御史張世卿墓葬后,又在張國正、韓師訓、張文藻等9座遼代壁畫墓葬,已構成張家世族壁畫墓群。在墓群發(fā)掘中,除出士一在批珍貴文物外,還發(fā)現(xiàn)300余平方米保存完好的遼代彩色壁畫。其中,散樂圖、茶道圖、天文圖、出行圖、待女圖、備經(jīng)圖等在國內(nèi)均為首次發(fā)現(xiàn),對研究遼代歷史、文化、天文。地址:張家口市宣化區(qū)下八里村北一里電話:0313-3012964……[詳細]
立化寺塔
  立化寺塔,位于宣化城內(nèi)西南隅(現(xiàn)駐軍占地),始建于元朝,清道光二十二年重相等,塔身高14米,為五層八面,下有蓮花座,頂部為鑄鐵寶頂,二層每面有龕一個,各角有合角吻獸,造型美觀,工藝精細。據(jù)考證,立化祖師系日本國佛教“日蓮宗”傳人——日持上人,為弘揚南無妙法蓮花經(jīng),西渡中國,擔任立化寺主持,并于立化寺坐化圓寂。近幾年,多有日僧前來朝拜,現(xiàn)為張家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址:張家口市宣化城內(nèi)西南隅電話:0313-3012964……[詳細]
18、古城墻
古城墻
  明朝初年,朝廷為了加強戰(zhàn)備,修建了宣府城。城墻周長12公里,后又給城墻包磚,形成城高池深的軍事重鎮(zhèn),“其城雄闊甲于他郡”,有“神京屏翰”、“京師鎖鑰”之稱,故被譽為京西第一古城墻。直到今天,宣化古城墻基本保留下來,其中南城門樓——拱極樓保護較好。經(jīng)過了近千年的風雨滄桑,部分城防設施已毀棄無存,但依舊能感受到它昔日的輝煌。地址:張家口市教育學院宣化分校校園內(nèi)電話:0313-3012964……[詳細]
19、塔兒村磚塔
塔兒村磚塔
  解放前,宣化縣境內(nèi)有古塔兩座,一為宣化城西南角的立化寺塔,另一則為城外西南20公里處的迤邏塔。解放后,立化寺塔隨所在地行政區(qū)劃變更,劃入宣化市。迤邏塔,位于塔兒村西,塔身鐫文全名為“猞猁迤邏塔”,始建于遼天慶七年(公元1117年)。塔基為六角形臺墩,臺墩高1.9米,周長33米,塔身為十三層六棱角實體青磚,塔高20米,現(xiàn)基本保存完整。地址:張家口市宣化縣塔兒村鄉(xiāng)電話:0313-5072074……[詳細]
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
  宣化,西距北京175公里,人口30余萬,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我國北方古老的塞外邊城。宣化秦時為上谷郡,唐為武州,清朝改為宣化府,解放后為宣化市,1963年改為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qū)。宣化有著眾多的文物古跡,如素有“第二黃鶴樓”之稱的明代雄偉建筑清遠樓和鎮(zhèn)朔樓以及下八里遼墓壁畫墓群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拱極樓、磚雕五龍壁等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宣化還有一處格外引人注目的近代文物,這就是在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建立起來的全國第一個省級人民政府—察哈爾省民主政府舊址。它位于古城牌樓西街50號,是一座融匯中西建筑風格的四合院。這座三進四合院,原是1930年由天主教察、冀、晉、魯四省五個教區(qū)聯(lián)合在宣化城牌樓西街天主教堂(1902年用庚子賠款所建)東側修建的一處“若瑟總修院”……[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