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旅游

廣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141、錦綸會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錦綸會館
  錦綸會館又名錦綸堂,現(xiàn)位于中國廣州市荔灣區(qū)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測,原位于下九路西來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錦綸會館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24年(1844年)重修。會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92平方米,是一座祠堂式的三進深磚木結構的建筑,其鍋耳屋的外觀具有濃厚的嶺南建筑特色,館內(nèi)保留有不少木雕、磚雕、陶塑、碑刻等。錦綸會館原是廣州絲織行業(yè)股東公會,1949年后改為民宅,其房屋結構基本保持完好,成為廣州保存下來的唯一近代專業(yè)會館。館內(nèi)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歷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和廣州商貿(mào)發(fā)展的重要實證。2001年建設康王路時,為保護這座古建筑,對其進行整體平移。工程具體為向西北方縱移80.4米,橫移22米,托上1.85米。1997年被廣州市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淘金花園王復元墓
  淘金花園王復元墓 位于廣州市淘金坑東側太和崗,廣九鐵路南側,東南與黃花崗公園相鄰。1998年在這里清理唐代磚室墓4座,出土隨葬器物36件(套)。一號墓長3.15米、寬1.65米、殘高0.30米,用青灰磚單隅砌筑,有小壁龕。墓底無鋪磚,后部有磚砌棺床,長2.84米、寬1.10米、高0.1米。出土隨葬品10件,有陶罐、盞、碟、滑石豬等。還出一磚質(zhì)墓志銘,方形,邊長36厘米。記述了該墓建于唐開成五年(840年),墓主王復元,為山西太原人,廣州同節(jié)度副使。二號墓與一號墓并排,相距60厘米,結構相同。出土遺物8件,有雙耳罐、碟和開元通寶銅錢等。從墓葬的型制和排列情況判斷,兩墓應是分室合葬墓。三號墓和四號墓與一號墓、二號墓相距5米,形制基本相同,三號墓有3個壁龕,四號墓有5個壁龕。隨葬品共17件,有陶罐……[詳細]
興中會墳場
  建于1923年的興中會墳場,為辛亥革命先烈墳地,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先烈南路25號,兩與鄧蔭南墓為鄰。整個墳場占地數(shù)畝,翠草蔥蘢,綠樹成蔭。鄧蔭南先生生前曾說,“如我死后,凡興中會同志當共葬一處!币蚨膳d中會會員鐘榮光、鄧植卿、陳少白、蘇焯南等27人發(fā)起,于1923年10月由孫中山令廣東省長在廣州市東郊大寶崗(即現(xiàn)址)撥地建立墳場。墳場前建一黃色牌坊,上 書-“興中會墳場”。墳場有一“元祖興中會墳墓”方形石柱碑,柱座刻銘以記建贏墳場緣由、經(jīng)過等。墓地自東而西一字形排列,依次葬有會員潘嘉、宋紹殷、宋居仁、甄壁、甄吉庭、黃璧華、黃隆生及夫人、黃桂月女士、林永倫及妻何氏、宋少東、林海山及妻鄭氏,其巾以l923年建造的黃璧華墓年代較早,規(guī)模較大。各墓形制不一,有紀念碑式、墓亭式,亦有單獨樹一方墓碑的,……[詳細]
黃埔梁氏墓群
  梁氏墓群位于大沙街姬堂社區(qū)新圍村后山。始葬于元代、持續(xù)至明代,坐東北朝西南,墓群深約2米,寬約14米,面積約28平方米。墓群由7個形似長石棺的墳頭由東向西排列組成,依次為“大明滄州漁隱梁公安人何氏麥氏墓”、“大明……墓”、“大明善翁梁公安人何氏二位墓”、“元宜恒梁公安人□氏墓”、“大明□庭梁公安人公安人□氏墓”、“大明林皋梁公安人黃氏墓”、“大明梁□□墓”。每個墳頭用“鴨屎石”整塊鑿成長棺狀,縱向放置,前高后低,上部為半圓形。正面高0.67米、寬0.67米,上部半圓形半徑為0.335米,下部刻碑文處為凹入狀,寬0.22米、高0.34米,深0.015米。墳頭背面高0.53米、寬0.53米。墳頭縱深1.36米,墳頭前有一寬0.73米的平臺。該墓群墓制結構形式獨特,為本區(qū)僅見,現(xiàn)保存完好,周圍種滿……[詳細]
沙邊窯遺址
  沙邊窯遺址位于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市頭村沙邊自然村東面,年代為宋,類別為古遺址。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鑒賢崗遺址:將窯址所附山體納入保護范圍,東距窯址邊緣約7米,北距窯址邊緣約6米,西距窯址邊緣約20米、南距窯址邊緣約10米。后底崗遺址:將窯址所在山體納入保護范圍,東至窯址所在山崗與東側平地邊界,北至窯址所在山崗陡坎外緣邊線,西至窯址與沙邊村之間陡坎護坡的上邊線,南至距窯址中心文物保護碑約26米處的山崗南山腳線。建設控制地帶:鑒賢崗遺址:東距窯址邊緣約30米,北距窯址邊緣20米,西窯址邊緣約20米,南距窯址邊緣4-20米,局部至現(xiàn)狀路邊。后底崗遺址:東從保護范圍外延約25米,北至窯址所在山崗緩坡與耕地之間的陡坎界線,西至窯址與沙邊村之間陡坎護坡的下邊線,南從![詳細]
北亭崔氏宗祠
  北亭崔氏宗祠位于番禺區(qū)小谷圍街道北亭村渭水大街14號,該祠堂始建于清代光緒四年(1878),1997年重修,2008年重修。坐東向西,廣三路深三進。總面闊30.46米,總進深52.47米,占地面積1602.58平方米。該公祠三路均為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花崗巖墻基。祠前有開闊地坪,立有旗桿夾石一對。大門門額鑲木匾陽刻“崔氏宗祠”四字,兩邊有鐘鼓樓、青云巷,左路青云巷石額陽刻“禮門”,右路青云巷石額陽刻“義路”。大門前一對抱鼓石。中堂梁架正中懸刻“大衍堂”木匾,上款“光緒四年戊庚歲”,下款“1997年仲春”。天井鋪條形花崗巖石條,后堂設前廊,后堂襯祠天井處有一口古井。2008年12月,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崔氏宗祠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該祠堂保存完整,對研究番禺古代祠……[詳細]
乙丑七進士牌坊
  乙丑七進士牌坊位于廣州市中山大學內(nèi)。原在忠賢坊(現(xiàn)解放中路)。與“熙朝人瑞”牌坊、“總揆百僚”牌坊和“盛世直臣”牌坊統(tǒng)稱四牌樓。據(jù)《廣州城坊志》記載:乙丑進士牌坊為表彰明天啟五年(1625年)廣東進士李覺斯、梁士立、羅亦儒、吳元翰、岑之均、尹明翼和高魁7人而立。建于明崇禎八年(1635年),砂巖砌筑,四柱三間五樓,各樓下的石制斗拱承托出檐,石額刻“乙丑進士”4字,額坊分別為梅雀紋式和菱紋式梅花圖案。1947年拓寬馬路時遷建。當時嶺南大學認為明代進士與近代之文學博士相參,為紀念高學位的石牌坊移建到高等學府適宜,故遷建到學校里;并以遷建落成之日為勵學日,以激勵學生發(fā)奮讀書!拔母铩逼陂g被拆除。1999年在中山大學復原。嚴格來說,位于中軸線以西、十友堂以北的乙丑進士牌坊不能算是康樂園的“原生”。乙……[詳細]
明紹武君臣冢
  明紹武君臣冢紹武君臣冢,1955年因興建體育館從流花橋附近遷到木殼崗下。被列為廣州文物保護單位。君臣冢埋葬的是南明諸王中的紹武帝朱聿鐭和他的臣屬等十五人。僅是一塊碑石和一抔黃土。明末,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到廣州后,于1646年末在廣州建立朝廷,年號紹武。后人職責紹武君臣位高才低,只顧物利,不惜同室操戈。紹武朝廷只存了40天就被清兵所滅。王興墓原在廣州河南南簊村,日久湮沒。1952年因基建工程始被發(fā)現(xiàn),墓上有一無字碑。下面墓坑放養(yǎng)了一個大青缸,缸上一塊完整無缺的墓志,記載了王興的事。缸內(nèi)存有王興及他的妻妾共十七人的骨灰。后來遷葬到越秀公園木殼崗下。列為市重點保護文物。王興是南朝時期清軍攻取廣州時抗清將領,受命永歷帝,任命為廣、肇、會、寧、陽地方總兵官,掛虎賁將軍印。1963年廣州市人民委員會公……[詳細]
沙灣留耕堂(何氏大宗祠)
  留耕堂位于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始建于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后幾毀幾建,現(xiàn)規(guī)模是于清康熙年間擴建而成的,比廣州陳家祠(建于1890午)早了170多年。沙灣留耕堂又名何氏宗詞,是沙灣何氏宗族的大詞堂!傲舾眱勺秩∽浴瓣幍略磸淖谧娣N,心田留與子孫耕”,意即建祠造福后人。沙灣留耕堂的主要特色是柱多、雕刻精、書聯(lián)豐富、氣勢雄偉。留耕堂計有112條石柱和木柱。這些木柱的原料,當時是從東南亞國家采購回來的。在雕刻方面,留耕堂保留了非常精致的石雕、木雕、磚雕、灰塑,體現(xiàn)了嶺南庭園的精巧的建筑藝術。留耕堂占地3300平方米,地勢北高南低。依次為大池塘、大天街、山門、儀門(牌坊)、丹墀(天井)、月臺(釣魚臺)、享殿(象賢堂)、寢殿(留耕堂)及東西廡廊和襯祠。第一進是山門。留耕堂山門前是寬闊的、用大青石鋪成的大……[詳細]
橫沙民俗建筑群
  橫沙民俗建筑群位于黃埔區(qū)橫沙村橫沙大街羅氏宗祠一帶,年代為清,類別為古建筑。1999年7月,被公布為第五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羅氏大宗祠和于野羅公祠東側以池塘西邊線為界,其余文物本體以相鄰建筑的外墻以及現(xiàn)狀路邊線為界。朱氏大宗祠、萼輝別墅、崇德朱公祠東以崇德朱公祠東側相鄰建筑西墻一線為界,東北部從朱氏大宗祠東墻和崇德朱公祠北墻外延5米,北至朱氏大宗祠北側相鄰建筑南墻一線,南至南側池塘北邊線,西至朱氏大宗祠西側相鄰建筑東墻一線及萼輝別墅西墻邊線。建設控制地帶:羅氏大宗祠和于野羅公祠東側至池塘東邊線一線,其余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10米。東至大道直二橫街現(xiàn)狀路東邊線一線,北至大道直街現(xiàn)狀路南邊線,西至東福聚直街現(xiàn)狀路西邊線,西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20米,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15米![詳細]
151、西瓜嶺遺址
西瓜嶺遺址
  西瓜嶺遺址位于廣州增城市太平農(nóng)場西瓜嶺村鬼仔坪。年代為戰(zhàn)國時期。1958年發(fā)現(xiàn)。1962年發(fā)掘110平方米。文化層最厚1.66米。發(fā)現(xiàn)兩座殘破的窯穴,均為龍窯,其中一號窯殘長7.6米,寬2米,殘高1.54米,前有火膛,窯壁夯打經(jīng)火燒結;因一號窯打破了二號窯,故二號窯僅殘存火膛,長1.72米,寬1.52米,深0.26米。但兩座窯出土物相同,建造時間不會相距很遠。出土陶器有甕、罐、缶、釜、瓿、盆、盂、盒、盅、鼎、碗、杯、壺、紡輪、動物塑像及制陶工具壓槌、印模、墊環(huán)等。紋飾有拍印的米字紋、復線方格交叉紋、方格紋、云雷紋、席紋等,其中有米字與方格組合紋、復線方格交叉與方格組合紋;刻劃的有水波紋、篦點紋、弦紋、條紋,多以組合形式出現(xiàn)。相當器物上有刻劃符號。少部分器表施黃褐色釉。燒造火候很高。還有青銅削……[詳細]
增城萬壽寺
  增城萬壽寺位于廣州市增城市荔城鎮(zhèn)鳳凰山南麓。佛殿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元末毀于兵燹,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均有重修。隨著歲月變遷,萬壽寺原有的布局、建筑被毀,僅存大殿。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11.8米,歇山頂,十三架梁前后雙步四柱,角柱有升起,柱頭施普柏枋,枋上施三跳斗栱承托檁子;步梁、三架梁、五架梁和七架梁均為月梁,斗栱、雀替做法簡練。檐柱、金柱為梭形柱,方形花崗巖石柱礎。原明間、次間所設隔扇已毀,次間現(xiàn)開漏窗。歇山頂,正脊為灰塑龍船脊。1991年維修時鋪了黃色琉璃瓦,重塑了灰塑卷草紋飾,次間墻面及山墻貼了青色釉面磚。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53、魚珠炮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魚珠炮臺
  魚珠炮臺位于廣州黃埔魚珠(現(xiàn)在黃埔區(qū)港務監(jiān)督站內(nèi))。山頂上有3所近代炮臺。當時山崗形似一條魚,在魚口前有1塊巖石,圓如珠,故稱魚珠炮臺。因開路,其中1個炮位已填平,現(xiàn)僅存一大一小。炮臺大門面向西北方向,水泥蓋頂,在壁拱鑲嵌“魚珠臺”石額;右邊刻“光緒十年仲夏吉旦”,左邊刻“兩廣總督張廣東巡撫倪記名總兵銳勇巴圖魯張安邦督造繪圖監(jiān)造同知銜陳棨熙”等字樣。大門兩邊有西式圓柱。門高約4米、寬5.6米,里面巷道洞口寬約3.29米、高約2.25米,F(xiàn)狀完整。炮池、巷道和兵房的形制與長洲、獅山的炮臺相似,但規(guī)模較大。《番禺縣續(xù)志》只記載光緒十一年(1885年)建的魚珠炮臺有3所炮臺,經(jīng)實地勘查,臺前臨江處還有3座,現(xiàn)已被拆毀。1993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廣州沙面建筑群
  廣州沙面建筑群是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廣州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qū)。沙面曾是中國惟一的租界人工島,是舊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及廣州人民反帝斗爭的歷史見證,也是近代西方建筑文化輸入中國的一個重要窗口。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是廣州人民的一塊寶地。保護和利用好沙面建筑群及周邊環(huán)境,把它完好地傳給、后人,是歷史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湯國華和他的學生們在廣州市文化局的支持和指導下,按照廣州市政府的部署,結合教學計劃,對沙面建筑群做了大量有意義的保護工作,包括對每一座歷史建筑進行詳細測繪,對沙面整體環(huán)境的通風、溫濕度變化、太陽輻射、噪聲干擾、采光質(zhì)量、環(huán)境心理等進行科學測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些成果大多數(shù)已被廣州市文化局采納,成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工作的依據(jù)之一![詳細]
尚書王公祠
  尚書王公祠位于天河區(qū)車陂村祠堂大街20號。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重修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光緒二十九年(1903)、2000年。坐北朝南,三間三進,總面闊28.50米,總進深39.50米,占地面積1125平方米。硬山頂,博古脊上有彩色灰塑,人字形封火山墻。青磚石腳。頭門面闊3間,進深兩間,九架。地面鋪紅色大理石磚。前廊左右各有一石包臺,臺上各立兩根方身石檐柱,柱頭上挑出石雕麒麟。兩根檐柱之間石蝦公梁撒花那個有雕花石駝峰和十字斗拱。梁架上的木梁和駝峰、斗栱上有簡單夫人雕花。彩色雕花封檐板紋飾也較簡單。山墻墀頭上有施磚雕文官出行圖,非常精致。石門額陽刻“尚書王公祠”,上款“宋忠勛大學士兼兵部尚書諱道夫祠,光緒癸卯年重修”,下款“乾隆六十年歲次乙卯季夏吉旦重修”。門額兩旁浮雕……[詳細]
白云樓魯迅故居
  民國廣州白云樓魯迅故居位于廣州市白云路白云樓。該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3層樓房。面向東南,長度因地形關系,前后不同,前約93米、后約74米、深約28米。西南和北面墻壁上刻有多處用水泥制作的“白云樓”匾額,建于1924年。原為郵政部門職工宿舍,魯迅租賃了西側第一道門2樓的1廳3房,于1927年3月29日從中山大學鐘樓遷到這里居住。當年,魯迅和他的好友許壽裳各住一房,許壽裳的女兒許廣平和女工合住一房,會客廳在入門處。室內(nèi)陳設簡樸,椅子是竹制的。魯迅的房子,窗戶正對馬路,房間擺滿書籍。樓下西側是走廊,面對東濠涌,以螺旋式樓梯通上二、三樓。1927年初魯迅到廣州,住在中山大學鐘樓二樓。不久,廣州國民黨-當局,繼蔣介石在上海制造的“四·一二”政變后,4月15日也進行了大-。魯迅的好學生、中共廣東區(qū)委學委……[詳細]
珠村潘氏宗祠
  珠村潘氏宗祠位于珠吉街道珠村文華大街18號前面。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道光三十六年(1880)再重建,咸豐十一年(1861)至同治元年(1862)期間再重建頭座和中座。2000年重修。坐西朝東。廣三路,中路為三間三進,左右兩路均為三進兩天井,有兩條青云巷。占地面積1189.2平方米。硬山頂,封火山墻,龍船脊,青磚墻,勒腳部分用紅砂巖。檐下有壁畫。梁架、檐檔的雕花比較精美。該建筑歷史上三度重建,建筑風格以清代為主。潘晟,字粵邦,號宗臚。曾任廣西桂林府靈山縣丞。明永樂十八年(1420),從番禺細墟遷居到珠村,成為珠村潘姓始祖,F(xiàn)為珠村、棠下、石牌、沐陂4村的潘氏祖祠。2012年10月19日,被公布為天河區(qū)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廣州昇平社學舊址
  清廣州昇平社學舊址位于廣州市石井。坐西向東,寬31.46米、深51.62米,三路三進的硬山頂建筑,F(xiàn)址為石井鄉(xiāng)舉人李芳等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倡議興建。正門上有兩廣總督祁手書“昇平社學”署“道光壬寅八月”的石額。-戰(zhàn)爭前,社學為“延師儒以教弟子”、“敦教化”、“厚風俗”的“紳耆講睦之所”。-戰(zhàn)爭中,昇平社學成了各鄉(xiāng)社學和愛國民眾反侵略斗爭組織的領導團體。在1842年廣州人民火燒洋館、1844年反租地斗爭、1845年驅逐知府劉潯以及1846—1849年反進城等斗爭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舊址于1959年進行重修,現(xiàn)尚存“眾志成城”、“氣懾鯨鯢”、“義維桑梓”等石匾。1962年7月廣東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59、海員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員亭
  海員亭位于鎮(zhèn)海路。海員亭是一座重檐八角攢尖亭,亭頂覆蓋綠色琉璃瓦,中立八條白石圓柱,地面上用石米砌成中華海員工業(yè)聯(lián)合總會的黑錨會徽。海員亭銘記著1922年香港海員大-的歷史功勛。二十世紀初,香港中國海員飽受帝國主義者和外國資本家的剝削和奴役,殘酷的-現(xiàn)實使他們團結起來斗爭。1922年初,在蘇兆征、林偉民等同志的領導下,香港海員舉行總同盟-,人數(shù)達十余萬,其中一萬多海員返回廣州,香港一時變成死港。經(jīng)過56天的斗爭,震驚中外的香港海員大-勝利了。為了紀念這次-,香港海員工人于-期間在鎮(zhèn)海樓前修筑了一條馬路,取名“海員”路,并決定在小蟠龍崗東側建海員亭。當時因經(jīng)費不足未能完成,直到1930年,廣東海員支部籌足款項動工興建,于1932年落成。……[詳細]
仁威廟(仁威祖廟)
  仁威廟坐落于廣州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xiāng)內(nèi),占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xiāng)最古老、最大的廟宇。史籍記載:仁威廟始建于宋代皇祐四年(1052年)。明天啟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都進行過規(guī)模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間重修的,該廟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重建時增設了后二進建筑和東序。仁威廟初建時稱北帝廟。據(jù)說,因真武帝司水,故人們稱他為北帝或水神。又因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素有“神威”.所以后來改稱仁威廟了。名稱由來泮塘地處嶺南水鄉(xiāng),素以種蓮藕、菱角、茨菇、馬蹄(荸薺)、茭筍等“泮塘五秀”而馳名。泮塘鄉(xiāng)民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致成災”,故對供奉的神像“奉祀信誠”。話說泮塘當年有兄弟二人,兄名“仁……[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