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佛山市 > 禪城區(qū)旅游

禪城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佛山霍氏宗祠
  佛山 霍氏宗祠 位于佛山市石灣瀾石鎮(zhèn)。是一組四座并列,總面積2484平方米的大型祠堂類建筑群組,由“霍勉齋公家廟”、“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廟”、“石頭書院”組成,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年),清嘉慶年間重修。主體建筑平面布局都是有頭門、前座、中座的四合院。各進均為硬山頂,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其上遍飾人物、花草園雕或高浮雕,精巧細膩。天井建四柱三間沖天式石牌坊,均有額題;羰狭雷婊繇w,明正德九年(1514年)會試第一,官至禮部尚書。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李眾勝堂祖鋪
  李眾勝堂祖鋪,位于嶺南天地,是聞名海內外的“保濟丸”的發(fā)源地!氨琛眲(chuàng)始人是李兆基,起初是賣涼茶,傳說得妙方,將藥茶改制成藥丸,取名“保濟丸”。對感冒、食滯、腹痛、腸胃不適等頗有療效,贏得眾口稱譽。為了擴大規(guī)模,李兆基在祖廟大街建起了這座“李眾勝堂”,保濟丸也名氣日增,美名遠揚港澳地區(qū)和東南亞。李眾勝堂祖鋪建于民國初年,是棟兩層樓,前樓下面是商鋪,上面是李兆基家人居住的地方,后面有花園、工場。前樓的鋪面,里面的空間頗大,屋頂開有別致的天窗,方便采光![詳細]
霍氏古祠建筑群
  霍氏宗祠(含霍勉齋公家廟、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廟、石頭書院、忠烈墓)位于石灣區(qū)瀾石鎮(zhèn)石頭村,是一處始建于明嘉靖四年(1525)的家族祠堂建筑,屬于霍氏祭祀祖先和先賢的場所。清嘉慶年間重修,是一組四座并列的大型建筑群落,前有廣場,氣勢宏偉,莊重規(guī)整。從左至右依次為“霍勉齋公家廟”、“椿林霍公祠”、“霍氏家廟”和“石頭書院”,均硬山頂,主體建筑的頭門、前殿和正殿三進院落呈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后二進面寬進深各三間,抬梁為穿斗混合式梁架結構,總面積2484平方米。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tǒng),是家族的圣殿。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與標志,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中中間兩座略高大,建筑形式一致,造工考究,裝飾精美,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藝。頭門前檐廊置石砌塾式臺基,梁架遍飾人物花……[詳細]
24、塔坡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坡廟
  位于祖廟街道轄區(qū)福寧路東京果街1號,建于東晉隆安二年(398年)。為罽賓國(今克什米爾)僧人達毗耶舍“結茆講經”的塔坡崗“經堂舊址,后來信徒建寺,取名“塔坡寺”。若干年后僧人離去,該寺年久失修而毀。唐貞觀二年(628年),居民在塔坡崗挖出經堂的三尊銅佛,就地重建塔坡寺,立有“佛山”石榜(原件藏于市博物館),遂得名“佛山”。塔坡寺毀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代天啟七年(1627年)擬重建時,塔坡崗已開辟為普君墟,不宜建寺,遂遷址萬壽坊重建“塔坡禪寺”(又稱經堂古寺)。而該舊址則建為東岳廟,又稱塔坡廟,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重修,面積較小,通面寬僅4.58米,總面積不足42平方米,竟分為頭門和正殿兩進,馬鞍式風火墻,梁架為硬山擱檁。廟前有水井,相傳是唐代始建時所鑿,井泉清冽,從不枯竭……[詳細]
柵下天后廟
  位于祖廟街道朝東村,建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位于現三和街原共和市東側的柵下涌(豐收涌)邊,天后廟大殿在清末被拆除后,重建一間現仍存的小廟,廟的屋檐下畫有精致的八仙圖壁畫,市紙箱廠曾將其用作倉庫。據傳,因佛山河網眾多,人們對祀奉天后娘娘特別虔誠,每逢農歷三月廿三天后娘娘神誕期,原大廟均張燈結彩,建醮酬神,燒炮竹,放煙花,演大戲,場面十分熱鬧![詳細]
佛山電視塔
  佛山標志性建筑之一——佛山電視塔.1995年佛山電視塔建成啟用,佛山電視臺正式啟播,實行有線無線電視同時播出,使人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佛山市電視塔座落于禪城區(qū)的報華路。塔高238米,是集廣播電視與發(fā)射以及旅游觀光、飲食娛樂于一體。匐上該塔,既可觀看播音員主持節(jié)目,又可俯瞰市區(qū)全景。地址:佛山市禪城區(qū)季華六路……[詳細]
坭模崗冶鐵遺址
  坭模崗冶鐵遺址該崗即今佛山市博物館孔廟高地,由鑄鐵后廢棄模坭堆積而成,因而得名。清代的崗上廣植桑樹,又稱桑崗。是佛山明代以前冶鐵遺址,鑄鐵坭模層厚達160多厘米。1980年曾出土明代一批魂壇,其中有一件書寫嘉靖年款。……[詳細]
佛山陳氏家廟
  陳氏家廟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石頭村,屬嶺南典型的三間兩廊式祠堂建筑,建筑總體保存完好,大氣敞亮,顯示出當時宗族的興盛。祠堂內部有三塊重修碑記,為研究嶺南祠堂文化及考訂本祠堂的建筑年代及家族歷史提供了較為可靠的依據![詳細]
東華里古建筑群
  東華里古建筑群位于佛山市城區(qū)福賢路。東華里原名楊伍街,是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楊姓和伍姓兩大家族的姓氏命名。街首的伍氏宗祠就是當年所建。乾隆年間,遷入駱氏家族,族中的駱秉章任四川總督、協辦大學士,把北側宅第裝修成清代的府第,楊伍街易名為東華里。清末,招氏家族買進南側的連片住宅,加層擴建,建招氏宗祠、招雨田祠、敬賢堂等建筑物,遂成目前保存的面貌。東華里古建筑群是目前省內保存比較完整的清代古街坊。街首閘門尚嵌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刻街額。全長112米,寬3~5米,花崗石條鋪砌路面。房屋外墻石墻腳上,一式水磨青磚,幾乎都是鍋耳封火山墻,整齊而富韻律。各家門前都有二級石臺階,都在高達4米的石門框裝置了腳門、趟攏門和厚重的大門等三重門,有遮陽、通風和防盜的不同功能。內有門廳、兩廊、天井、正廳、耳房、……[詳細]
止廬畫塾舊址
  止廬畫塾舊址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祖廟街道辦事處福賢社區(qū)居委會福賢路東華里7號。清代民居建筑。座北向南略偏西,現僅頭門保存原狀,面闊6.78米。硬山頂,人字山墻。頭門水磨青磚墻,花崗巖石腳。寬闊花崗石門框,實木大門、趟攏、雕花腳門。雕刻博古紋圖案裝飾的石墻裙做工精致。墻楣有大幅雕刻細膩極富裝飾性的磚雕。檐口保留木刻雕花封檐板。止廬畫塾原為東華里前身楊伍街之伍氏產業(yè)。四十年代初嶺南派人物畫家黃少強設止廬畫塾于此,培養(yǎng)了一批民間畫派人才。該建筑是研究清代民居和佛山名人的實物遺存。2001年6月與東華里內其他古建筑一起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華里古建筑群![詳細]
泰和當鋪
  泰和當鋪位于祖廟街道福賢路石巷37、39號(其中39號為石巷當樓),建于1924年。其儲物樓座南向北,平面呈長方形,總面寬12.3米、進深9米,現存占地總面積僅約130平方米。樓高五層,平天臺式樓頂,通高約24米,為碉樓式鋼筋混凝土磚木混合結構,樓內各層以鋼筋混凝土梁作支承。樓基以花崗巖石條結砌,高1.4米,四壁由青磚結砌,厚0.42米,各層均有槍眼式石框小窗。北側正中設正門,門內置厚生鐵扇門,有木樓梯可上各層,其內首層至以上各層原均設有典當物貨架,F仍保留的當鋪的門面建筑。2006年10月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泰和當鋪為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公布名為石巷當樓)。佛山典當業(yè),在明清時已有,在清嘉慶、道光、咸豐時期最為鼎盛。據史料載,當時有36家店鋪散布在佛山各街道。民國時期,佛山的典當業(yè)比清代……[詳細]
駱秉章舊居
  駱秉章舊居位于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qū)祖廟街道辦事處福賢社區(qū)居委會福賢路東華里縱列前宅19號、35號、45號、49號。清代道光年間建。由四條青云巷與縱向四列、每列三組青磚房屋間隔排列,每組三間兩廊院落式磚木結構建筑組成。建筑座北向南,面闊12.26米,進深41.67米,面積510.9平方米。主要建筑特點為鑊耳式封火山墻,龍船正脊,青磚墻體。每列正立面頭門為當地傳統(tǒng)的“回”字門面,水磨青磚,精致的人物花卉圖案檐板、高大寬闊花崗石門框,實木大門、趟攏、木刻雕花腳門。第一組三間兩廊,進門為門廳,稱倒朝廳,次為天井(庭院),后為明間神廳,次間居室,天井兩側為廊,這一組合稱前宅;第二、第三組三間兩廊建筑稱后宅,均以一天井,兩廊,明間廳堂,次間二層居室的空間布局。天井東廊作廚房,西廊廊門與青云巷相通,廊門頭磚……[詳細]
瀾石墓群
  東漢 佛山 瀾石墓群位于佛山瀾石大松崗、八仙崗。1961年、1962年發(fā)掘了9座墓。1972~1979年間經多次發(fā)掘,清理東漢墓100多座。墓室分土坑、磚室墓兩種,以磚室墓居多, 其形制多樣,有長方形、中字形、“卜”字形、十字形等,墓室由封門、甬道、前室、后室、側室組成,墓磚紅色或灰色,長方形、鍥形,少數磚有紋飾,墓壁砌法為錯縫平鋪,券頂,墓底鋪磚或墊砂。出土隨葬品以陶器為主,器類繁多,紋飾多樣,多薄施青釉或青黃釉。墓0土的陶制模型器物豐富,有陶屋、井、灶、六畜、女舞俑及水田附船模型。銅器有鏡、劍、五銖錢等,飾物有瑪瑙珠、琉璃珠等,還有鐵器及漆器的殘跡。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區(qū)家莊
  佛山 區(qū)家莊 位于佛山市城區(qū)福賢路居仁里。是清乾隆年間經營洋雜貨的區(qū)氏富商所建的莊宅建筑群,名區(qū)巷,又稱區(qū)家莊。最初只建住宅四座,同治年間增建祠堂“資政家廟”,面寬進深各三間,中為四柱大廳。以后又不斷增建住宅、書樓、花園等,共十座建筑物,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莊宅平面布局規(guī)整,建筑形式相同,采用井字形排列,形同矩陣。小巷全以條石鋪砌,兼有防火通道的功能,下水道網的設置科學合理。198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5、任圍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圍
  任圍 位于佛山市城區(qū)燎原路。是佛山經營絲織業(yè)的巨富任氏兄弟在清嘉慶、道光年間興建的大型莊宅。莊宅原建有圍墻,故稱圍。原包括樂安里的任偉莊宅和任應坊的任應莊宅,有祠堂、住宅、花園和池塘等,占地數千平方米,F樂安里的建筑保存較好。祠堂面寬三間,三進院落,抬梁與穿斗混合式梁架,現僅余頭門和二進。任偉莊宅原是25座大小樣式相同的單體建筑,縱橫各5座,硬山頂擱檁式結構,今余10座。任應莊宅現存9座,縱橫各3座排列,均為鑊耳封火山墻,三間兩廊平面布局;▓@、池塘已不存。198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36、葉家莊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葉家莊
  葉家莊 位于佛山市城區(qū)東上路寶善坊。是經營中西成藥的葉氏富商在清代光緒年間所建的一組大型莊宅建筑群,故名。葉家莊占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街首的葉大夫祠建于光緒三年(1877年)。祠為硬山頂,面闊三間,二進院落式平面布局,中座是四柱大廳。莊宅與祠堂均集中建在寶善坊的北側,以單座毗連排列,坐北朝南,形成一條長79.7米的巷道,全以花崗石鋪砌。屋宇高大寬敞,室內裝修講究,檐板多用木雕。始建時,東、西均有門樓,今西側門樓已不存,現存東側門樓外表是水磨青磚,石額刻“南陽”二字。198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佛山石路巷
  佛山石路巷 位于佛山市城區(qū)福賢路紀綱街,是一條長達100米的內巷。兩側的建筑始建于明,有清代和民國時重修的痕跡。其古樸的花窗、方柱的趟櫳、厚重的大門、長0.27米×寬0.12米×厚0.06米規(guī)格的大青磚、夯土厚實的墻體和紅砂巖的石墻腳,均具有明代的風格。而4根圓柱支撐的大廳,卻是清代所建造。巷口有二棟紅磚綠瓦的建筑物,是民國時代建造的私家醫(yī)院,名叫“小樂園”。石路巷民居的屋頂所建造的封火山墻,均采用鍋耳式,其體量比清人建筑的大而厚,是當地民居建筑沿革的物證。1998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張蔭垣故居
  張蔭垣故居在市蓮花路沙塘坊13號,是佛山僅存的兩座大型府第式建筑群之一。張蔭桓佛山人,字皓巒,號樵野,光緒年間充總理衙門大臣,曾任出使美、西班牙、秘大臣,官至戶部左侍郎,因支持維新變法,遭遣戍新疆,后更誣以通俄而被殺。駢散文詩皆卓然成家。畫亦超軼,佛山家中置“鐵畫樓”,著有《鐵畫樓詩抄》諸集。于清同治、光緒年間大興土木,不惜耗資巨萬建此宅第,以至建筑規(guī)模相當體面,整齊美觀,不僅右側有小巷縱貫首尾,而且在左右兩旁還配置二廳、廚房、儲物房以及傭人雜役居室等。主體建筑頭進門房、二進大廳、三進內廳和四五六進住宅從西向東排列,為六進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各建筑均硬山頂配鍋耳式封火山墻,三開間通面寬10米,總面積約610平方米。頭進門房原于居中置大型木雕屏風,以示其門第之高貴;其大門為回字門口,以磚墻間成左……[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