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肇慶市 > 封開縣旅游

封開縣文物古跡介紹

1、泰新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泰新橋
  明 封開 泰新橋 位于封開縣平鳳鎮(zhèn)平崗村。據(jù)民國年間《封川縣志》載:“嘉靖十二年(1533年)邑人陳時用等募緣修建,長十余丈,闊一丈,上覆以亭”。清嘉慶年間重修,F(xiàn)橋屋梁底仍有重建時的題記。橋為梁柱式廊橋。橋長10.89米、寬3.4米。橋上有涵蓋全橋的橋屋。橋屋面寬三間,進深三間,歇山頂。抬梁式梁架。四椽栿上置駝峰,駝峰上隱刻櫨斗承托平梁,櫨斗縱橫向上出栱。平梁正中置駝峰,駝峰亦隱刻櫨斗承一斗三升斗栱,上承三角形梁枕木和脊榑及順脊串,題記寫在脊串下。脊榑截面為圓形,順脊串砍作腰鼓形,其兩端雕刻花紋。梁架間以駝峰斗栱承托,駝峰上刻如意紋。明間兩側駝峰則雕刻鯉躍龍門、雙獅戲球、丹鳳朝陽、麒麟獻瑞等飾金彩繪木雕。橋屋次間梁架比明間梁架增高,從而使屋架向兩端生起,屋檐也形成向兩端生起的圓滑曲線。屋脊……[詳細]
水斗村伍氏大宗祠
  水斗村伍氏大宗祠位于縣杏花鎮(zhèn)杏花社區(qū)水斗花廳小組。始建于明末清初,F(xiàn)有建筑于清光緒元年(1875)在原址重建,坐北向南(分針為),磚木結構,硬山頂,三間三進合院式建筑。面闊23.16米,進深32.35米。占地面積749.23平方米。第一進面闊三間,正脊為博古脊,前廊為三步梁,梁上置駝墩、雕卷云紋、折枝花、如意云紋,駝墩上設五踩雙層斗拱。門額書“伍氏大宗祠”五字。第二進面闊三間進深四間,龍舟脊。梁架為抬梁穿斗相結合,五架梁為抬梁式。有元寶狀托腳和飾卷云紋叉手。梁上駝墩置斗拱,斗拱為一斗三升偷心造。駝墩雕卷草如意紋。六根格木柱,柱頭做成櫨斗狀。前廊為卷棚頂,雙步梁上雕如意紋駝墩。第三進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正脊為龍舟脊,前廊三步梁上駝墩雕牡丹紋,明間正檁字“大清光緒元年歲序乙亥十一月戊子初七庚子日庚……[詳細]
3、羅沙巖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沙巖遺址
  羅沙巖遺址位于封開縣河兒口鎮(zhèn)廟邊村后山,洞口朝西北,距地面2米。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1978年8月發(fā)現(xiàn),1991~1993年2次發(fā)掘。遺址第二層出土一枚人牙齒化石,屬晚期智人;24件打擊石制品,原料為安山巖,器身有嚙齒類動物啃咬痕跡,器類有刮削器與石片;有少量動物化石,經(jīng)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2.24萬年±0.16萬年。第三層出土7件礫石打擊石制品,原料為石英細砂巖,器類有砍砸器;也有少量動物化石,經(jīng)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4.8萬年±0.5萬年。第四層出土3枚人牙齒化石,屬早期智人;還有豐富的動物化石,經(jīng)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7.9萬年±1.5萬年。羅沙巖遺址的動物化石共有8目44個種屬。羅沙巖遺址填補了廣東地區(qū)距今10萬年至2萬年之間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空白,同時為研究這一地區(qū)智人體質……[詳細]
炳輝李烈士祠
  1934年,李炳輝烈士故鄉(xiāng)平崗村群眾在他的舊居旁邊修建烈士祠,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特地手書橫匾“炳輝李烈士祠”,在該祠門楹上高高掛起。正門兩旁楹聯(lián)是“氣貫浩然流芳百世,功成革命俎豆千秋”。祠內設龕櫥,櫥內懸掛李炳輝烈士遺像,兩側對聯(lián)是“身歿名留蜚聲千古,功成志遂含笑九原”,橫額書“天下為公”四個大字。1989年封開縣人民政府撥?畎丛残掭菀恍,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7月,肇慶市和封開縣黨政部門充分保護和利用歷史文化資源,對李炳輝烈士祠和周邊環(huán)境采取保護和修復措施,撥款改造工程,包括李炳輝烈士祠、李炳輝故居、李炳輝紀念館修復、“松柏山莊”等景觀的美化,與百年老街、古泰新橋、生態(tài)村一起,形成平崗革命老區(qū)生態(tài)、文化、休閑旅游長廊。……[詳細]
封開大梁宮
  明封開大梁宮位于封開縣漁澇鎮(zhèn)扶學村。始建年代不詳,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重建。大梁宮為磚木建筑,單檐歇山頂,屋面平緩,屋檐有升起,面寬、進深各五間,通面寬15.48米、通進深14.8米。穿斗與抬梁混合式木構架,采用月梁、叉手等早期做法。五架梁為抬梁式,七架梁及椽栿為穿斗式。檐柱出一丁頭承挑檐檁,各梁節(jié)點置如意斗栱承托,平梁上設叉手,下金檁等構件設有托腳,木梁均砍殺為月梁形制,木柱兩端略有收殺。柱礎為覆蓮式樣。正檁下的柎檁枋上有“大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歲次丁酉季冬十二月十二日乙卯吉日”字樣。1979年封開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17日,大梁宮大殿被列入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封川古城墻
  封川古城,坐落于江口鎮(zhèn)北山之南,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址是在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50年)黃蕭養(yǎng)亂,典史陳順因舊址修筑。此后,該城一直為縣治所在地,修葺、改建不下二十余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封川、開建兩縣人民政府曾合署在此辦公。1958年冬,封川與德慶并縣后,當?shù)厝嗣裥薜讨,城址屢遭拆損。現(xiàn)僅存南門及東西城墻(約400余米)。南城門,呈拱圓形,用紅褐色砂巖石塊砌成。石塊長60~80厘米,寬20~30厘米,厚14~18厘米。拱門寬3.05~3.7米,高3.2~3.76米,內深12.4米。門之上原嵌有“古封州”石匾。(今已佚)據(jù)《封川縣志》載:古城背北山,東、南。西南臨東山河、西江。北有壕塹(深20余米,寬約10余米),與東、西、南三面的護城河構成一個“回”字形城堡。城廓呈長方形,東西城墻長約418……[詳細]
大崗村李氏宗祠
  大崗村李氏宗祠位于南豐鎮(zhèn)尚崗村委會大崗村,始建年代不詳,按其建筑形制屬清代建筑風格。宗祠為三進四合院布局,坐西北向東南,廣三路,中路三間三進,兩側青云巷?偯骈20.8米,總進深32.62米。占地面積1192.26平方米。宗祠有封閉的廣場,正門面對廣場影壁。廣場左右分別立有4對、5對旗桿夾。殿前為牌樓式建筑,歇山頂。呈六柱三門一樓,木石結構,樓飾蓮花托木栱。正門上懸“李氏大宗祠”木刻橫匾。前殿左右置耳房,梁架結構為五架梁。祠堂中路建筑面闊三間,磚木結構,龍舟脊,鑊耳式封火山墻。面闊9.39米,進深32.62米,前后三進,步步升高。前座進深一間。柱礎為花崗巖八棱形,雕刻有暗八仙和瑞獸。中座進深三間,梁架為穿斗式,駝墩雕卷草圖案紋,格木柱。后座進深三間,梁架為穿斗式,第三間設神龕,上方懸掛“鄉(xiāng)賢……[詳細]
8、大造宮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造宮
  大造宮 位于封開縣平鳳鎮(zhèn)平崗村馬埌,始建于唐,明重建。大造宮原為兩進院落式布局,前座及左右兩邊廊道被拆除,現(xiàn)僅存門樓、后殿和兩側圍墻。后殿為單檐硬山頂。面寬三間12.64米,進深五間11.68米。梁架為穿斗與抬梁相結合形式。梁枋砍殺成月梁。駝墩造型風格不一。月梁下皮雕有卷草花紋。柱頭隱刻成圓盤形枦斗承托屋檁。柱礎形制簡樸,為覆盆式,在柱礎上再立一短柱,高0.49米,短柱置一厚為15.5厘米的木櫍。民國15年(1926年)封川縣第二區(qū)農民協(xié)會和區(qū)農民自衛(wèi)軍總部設在此處。 1979年封開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吳廷舉墓
  吳廷舉墓 位于封開縣江川鎮(zhèn)界首大園村虎山。墓向南,墓地面積約800平方米,依山而上,墓壁用紅砂巖砌筑成太師椅形,墳為灰沙夯筑,墓碑已失。該墓兩次被盜掘,地面構筑已毀,僅存殘缺紅砂巖石人、石虎、石羊、石華表各一對。石雕像古樸精美,石人頭部已毀,殘高1.82米,身披袍甲,雙手橫胸而抱;石獸頭部均毀。吳廷舉,字獻臣,蒼梧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士,知順德縣。正德初,擢兵備僉事,治兵清遠,進廣東右布政使。正德十年(1515年),撫治廣、肇諸府。后官至工部尚書,享年66歲。……[詳細]
垌中巖遺址
  垌中巖遺址位于封開縣漁澇鎮(zhèn)河兒口村北面,洞口相對高程15米。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鈾系法測定年代為距今14.8萬年±1.3萬年。1978年發(fā)現(xiàn),1989年發(fā)掘,面積12平方米。堆積厚2米。在洞內左支洞膠結堆積0土兩枚人牙齒化石,形態(tài)粗壯,溝紋和小嵴多,表現(xiàn)出較多的原始性,屬早期智人。伴生動物群有6目24個種屬,其成員與馬壩人動物群基本相同,反映當時該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林木茂盛,水草豐富,氣候溫暖濕潤,適宜人類生存。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1、羅髻巖遺址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髻巖遺址
  羅髻巖遺址位于封開縣蓮都鎮(zhèn)北面約1公里的一座石灰?guī)r孤峰西北面洞口右側巖廈。年代屬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時期,或稱中石器時代。洞口與洞外地面水平連接;液稚罢惩聊z結堆積中含燒骨、炭屑、螺蚌殼,出土礫石打擊石制品10多件,器類有砍砸器、石片等,形態(tài)特征與封開黃巖洞遺址所見相接近,伴生哺乳動物群有4目8種,均為現(xiàn)生種。螺蚌殼經(jīng)碳十四測定年齡為距今11175年±500年。1979年封開縣革命委員會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歐村劉氏宗祠
  歐村劉氏宗祠位于封開縣羅董鎮(zhèn)歐村。歐村劉氏宗祠坐北向南,廣三路,兩側有青云巷。建筑前有約175平方米的長方形曬地,總占地面積629.37平方米。歐村劉氏宗祠始建于明萬歷,現(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六年重建。歐村劉氏宗祠是封開保存較好的清代建筑之一,其建筑工藝巧妙地運用木雕、灰塑、壁畫等,技藝高超,工藝精湛,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歐村劉氏宗祠在2011年1月被封開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塘角嘴遺址
  塘角嘴遺址位于封開縣杏花鎮(zhèn)利宅村塘角嘴山?脊拍甏鸀樾率鲿r代晚期。遺址面積1. 2萬平方米。1982年發(fā)現(xiàn),同年及1990年兩次進行發(fā)掘,面積800平方米。出土陶器釜、罐、豆、盤、鼎足、器座、拍、器蓋等,其中鼎足數(shù)量多,型式多樣。紋飾有繩紋、曲折紋、長方格紋、雙線方格紋、方格凸點紋。石器有錛、鏃、環(huán)、礪石等。陶拍的出現(xiàn),說明遺址含有制陶工場。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4、牛圍山墓
牛圍山墓
  牛圍山墓位于封開縣杏花鎮(zhèn)嶺腳村牛圍山西南坡。1982年以來發(fā)現(xiàn)7件單個埋葬的陶甕,相距12米左右,也有個別相距僅2.5米,排列于山坡上,整然有序。甕的基本器形為寬沿、垂腹、圓底,飾云雷與方格組合紋或夔紋與云雷、方格組合紋,紋樣規(guī)整、美觀,富有浮雕感。其中1號甕高達39.5厘米,飾菱格凸塊與方格組合紋,內置1件銅斧,近底部有白色的骨殖碎塊。說明這些陶甕屬甕棺葬具![詳細]
塔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1982年10月,為紀念1925年大革命時期在平鳳犧牲的26位烈士和1950年在封開縣境內剿匪殉難的54位烈士,封開縣委、縣政府在塔山修建了塔山革命烈士紀念碑。1985年,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單位,F(xiàn)今,塔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已成為封開縣一處緬懷先烈發(fā)揚革命傳統(tǒng)的大課堂,對于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增強青少年愛國主義觀念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詳細]
黃巖洞遺址
  黃巖洞遺址陳列館位于河兒口鎮(zhèn)河兒口管理區(qū)獅子巖西南山麓。是一座屹立于巖溶谷地之中的三疊紀石灰?guī)r孤峰,洞穴前為坡地,背后山岳亙橫,峰叢起伏。洞口向西南,相對高程為15米,洞內可分上下兩層,洞廳的西、南面各有支洞。198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8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廣東省博物館對粵西地區(qū)巖溶洞穴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了黃巖洞遺址。在洞廳出土了80多件打制石器和一件刃部經(jīng)磨制的殘石器;1964年4月,廣東省博物館會同封開文化館,再次對黃巖洞進行復查和發(fā)掘,在洞口右側的灰裼色堆積中發(fā)掘出兩個人類顱骨化石,以碳十四測定距今年齡為11930±200年。并在洞廳的黃裼色堆積中獲得一批打制石器;1978年7月,廣東省巖溶洞穴考察隊及肇慶地區(qū)巖溶洞穴考古訓練班學員又對……[詳細]
17、蛇埇山墓
蛇埇山墓
  蛇埇山墓位于封開縣江口鎮(zhèn)西北郊,大龍山之西。1972年及1983年共發(fā)掘漢墓3座。一號墓與二號墓方向為290°,兩墓相距約20米,高度位置亦相同。一號墓為土坑墓,長4.1米、寬2.6米,墓內棺木、骨架已不存,在墓底發(fā)現(xiàn)一層木炭,厚10厘米。二號墓為券頂單室磚墓(已被盜),僅出一只銀指環(huán)及一些釉陶器碎片。三號墓為長方形土坑墓,墓向320°,墓長3.5米,寬2.5米、深3.5米,墓底有二層臺,寬15厘米、高20厘米。蛇埇山一、二號墓出土的隨葬物有銅、鐵、銀、料器、炭精和陶器共51件,其中有銅鏡、貨泉銅錢、殘鐵器、銀指環(huán)、珠飾、炭精裝飾器和銅五銖錢;陶器有泥質陶作坊、囷、灶;釉陶器有陶鼎、三足釜、長頸圈足瓶、缽、碗、豆、井亭蓋、壺、罐。釉色青綠,多已剝落,器物花紋多為水波紋、雙線方格紋、弦紋、劃紋……[詳細]
烏騷嶺墓群
  烏騷嶺墓群 位于封開縣杏花鎮(zhèn)烏騷嶺山脊上,高出地面約100米,周圍山丘起伏。1983年發(fā)現(xiàn),1990年發(fā)掘。共清理111座,分布于不足150平方米范圍內。墓葬分布密集,排列有序,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一般長50 厘米~70厘米、寬35 厘米~50厘米、深10厘米 ~25厘米,墓向在40°~70°之間。墓坑經(jīng)火燒烤,填土中含竹、木、炭屑、炭灰甚多,呈灰黑色?觾热斯蔷酂o存。隨葬品有陶器、石器。陶器均破碎,可辨其器形有圜底釜、三足鼎(釜形鼎或盆形鼎)、圈足盤等。石器有斧、錛、鏟、钁、鑿、刀、鏃及臂環(huán)、耳墜等。陶器以夾砂陶為主,僅見少量泥質陶,燒制火候低;紋飾簡單,僅見繩紋、籃紋。石器多見小型器,均為磨制。從墓坑短小和隨葬品殘缺表明,這是一處二次葬公共墓地。竹木炭灰標本,經(jīng)碳14測定為距今39……[詳細]
19、莫宣卿墓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莫宣卿墓
  莫宣卿墓位于封開縣漁澇鎮(zhèn)鑼鼓崗,墓始建于唐朝,歷代有重修。墓向西南,墓為太師椅形,正中墓碑高86厘米、寬40厘米,刻有“唐朝狀元諱宣卿莫公大人之墓”,碑前有拜臺,墓臺前后占地約100平方米。1988年,其后裔及各方人士捐資重修。建有磚石牌坊,為四柱三間三樓式,兩邊設耳房。牌坊上橫書“嶺南首魁狀元莫宣卿墓園”。莫宣卿,字仲節(jié),文德鄉(xiāng)人,幼年喪父,隨母梁氏改嫁到開建(今南豐鎮(zhèn)金樓村),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中狀元,年十七歲,為兩廣第一個狀元。莫宣卿初留京入翰林院,后遷臺州(今浙江。﹦e駕(四品)。惜未到任即死。著有“莫宣卿詩集”,惜已散失。僅10多首見于《全唐詩》、《粵詩蒐逸》、《封川縣志》、《開建縣志》等。1993年封開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鄉(xiāng)賢牌坊
  鄉(xiāng)賢牌坊 位于封開縣南豐鎮(zhèn)侯氏宗祠前面。是清初侯村族人為紀念鄉(xiāng)賢侯應遴而建。為八柱三門三樓木石牌坊,高約5.6米、通面寬7米、深2.08米,歇山頂,綠琉璃瓦剪邊,脊飾鴟吻。如意斗拱挑檐。柱為方形花崗巖石質。明間兩柱陰刻對聯(lián):“鳶喜天飛,楊翊清芬榮綽楔;魚欣淵躍,昭彰雅化耀靈祠”,坊額為“鳶飛魚躍”。背面對聯(lián):“鄉(xiāng)非阿好覃恩賜;賢有-也澤垂”,坊額為“光前裕后”。正門兩側邊柱腳各鑲嵌一塊水波紋大理石抱鼓。牌坊左右圍墻下部各鑲嵌4幅石質動物花卉浮雕。該牌坊造型美觀,工藝精細。侯應遴,開建二都(今侯村)人,生于明代。由選貢任廣西容縣知縣,為官廉正,逢荒年,集資濟貧。又藤縣、北流兩鄰邑缺官,當?shù)馗咐细暗勒埱髴嗉鏀z政事,侯允之。晚年辭官歸田后,熱心修廟、筑路、架橋等,深得鄉(xiāng)人敬仰,被譽為鄉(xiāng)賢。198……[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