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五臺山寶華寺
  五臺山寶華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陽坡道村東北約400米。據《清涼山志》記載,該寺創(chuàng)建于明代,由僧人正參修建,原名雜花庵,為叢林靜室。清康熙五十年(1711),由僧人清修重建。清光緒年間(1875-1908)改稱寶華寺。現在的寶華寺是演林老和尚于1986年重建的,保存清代風格。該寺布局規(guī)整,建筑宏偉。坐北朝南,東西長50.38米,南北寬85.27米,占地面積4296平方米。中軸線上建三重大殿,依次為天王殿、文殊殿和大雄寶殿。天王殿后有一座很有名氣的佛塔——燃燈佛木塔,又名西藏飛來塔。2007年12月,五臺山風景區(qū)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天王殿和文殊殿間的院中,高高矗立著一座燃燈佛母塔。這就是乾隆年間格隆尊追仿照尼泊爾“掐榮卡笑塔”興建的塔。該塔通高十米,是一金剛寶座式的白塔。在大塔的須彌座……[詳細]
五臺縣烈士陵園
  五臺縣烈士陵園建于1976年,占地面積18.3畝,坐落于臺城鎮(zhèn)西莊村,陵園坐西朝東,由革命烈士紀念碑、革命烈士紀念廳、五臺人民抗日和解放斗爭史展廳三部分組成。矗立在園中央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雄偉壯觀,仿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青石基座,青石欄桿,漢白玉碑身,正面為聶榮臻元帥的題詞,背面為徐向前元帥的題詞。革命烈士紀念廳總建筑面積260平方米,廳內安放著徐向前元帥的骨灰,廳內墻壁上鐫刻著2445名烈士英名,正北和正南面主要展出了五臺人民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的豐功偉績及部分重要歷史文物。另存有楊成武將軍的題詞和晉察冀邊區(qū)出版的原《抗敵報》影印件,均為珍貴歷史文物,F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詳細]
123、證空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證空寺
  證空寺,位于代縣峨口鎮(zhèn)下高陵村北。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大殿題記載,明弘治十六年(1503)重修,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嘉慶七年(1802)修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142平方米。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過殿、大雄寶殿,兩側為東西配殿,F存過殿和大雄寶殿為明代遺構,余皆為清代建筑。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基寬12.6米、深11.85米、高0.1米。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七檁無廊式構架,前檐斗栱三踩單昂,明間平身科一攢,出45度斜栱,次間平身科二攢,前檐明、次間施六扇六抹格扇門。寺內現存清維修及功德碑2通。1984年,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五臺山東臺頂望海寺
  五臺山東臺頂望海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東臺溝村東約3000米。坐北朝南,東西長49.4米,占地面積為5028.92平方米。 據明《清涼山志》載,建于隋開皇元年(581),元代及明嘉靖年間(1522-1566)重修,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F存建筑除文殊殿為清代遺構外,余皆為新建。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文殊殿(文殊寶殿)。文殊殿為3孔窯洞,石砌臺基寬12.08米,深9.56米,高0.35米,雙坡石板頂,無梁式。寺內存宋代佛像1尊,明萬歷七年(1579)鐵鐘1口,清重修碑2通。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繁峙天齊廟
  天齊廟,位于繁峙縣繁城鎮(zhèn)作頭村中。坐北朝南。南北寬68.6米,東西寬29.4米,占地面積2022.7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碑記載,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清康熙十八年(1679)、嘉慶二十二(1817)年屢次修繕,現存為清代建筑。三進院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戲臺、山門、過殿和正殿(東岳殿),兩側為鐘鼓樓、東西配殿。正殿石砌臺基,基高0.6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無廊式構架,單檐懸山頂,覆盆式柱基,殿內西山墻繪水墨民間故事和五岳大帝出巡圖,后墻繪十二音會壁畫。廟內存明、清重修碑7通,夾桿石2個,清代壁畫110平方米。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五架梁通達前后用兩柱,單檐懸山筒板布瓦頂。除五架梁兩側繪有中部為二龍戲珠、兩端為一整二破的五彩彩畫外,其余梁枋等構件均繪有木紋線,殿內東、西山墻繪……[詳細]
公孫杵臼祠堂
  公孫杵臼祠堂,位于忻府區(qū)新建路辦事處逯家莊村東。坐北向南,東西41.8米,南北110.5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大殿題記載,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重建。兩進院布局,中軸線上有戲臺、過殿、兩側為東西配殿,除戲臺為近年新建外,余皆為清代遺構。過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懸山式卷棚頂。大殿建于高0.65米的磚砌臺基上,面寬五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前檐明次間均設六抹方格隔扇門窗,鼓式柱礎。殿內明間設神壇,供奉公孫杵臼夫婦坐像。公孫杵臼為晉國大夫,為救趙氏孤兒而獻身。此祠堂為紀念他而設。東西配殿各面寬五間,進深四椽,懸山頂。2007年6月6日,忻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代縣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代縣峨口鎮(zhèn)正下社村東。據寺內元代石燈塔及正殿題記載,建于元至順四年(1333)、至正四年(1344)重修,明弘治十年(1497)重建,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又予重修,現存為清代遺構。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133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兩側為東西廂房和東西配殿,余皆為新建。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基寬12.1米、深10.3米、高0.15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五檁無廊式構架,前檐明、次間施四扇六抹格扇門。寺內現存元石燈塔1座,明重修碑4通,清重修及功德碑4通。1965年,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128、北宋西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宋西廟
  北宋西廟,位于忻府區(qū)紫巖鄉(xiāng)北宋村西。坐北向南,占地面積4389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正殿梁架題記,元至正二年(1342)、清康熙年間(1662—1722)、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重修,F存過殿、正殿、東配殿、東西耳殿和鐘鼓樓等。除東耳殿為新建外,余皆為清代遺構。過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一斗二升交麻葉頭斗栱,卷棚頂。正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一斗二升交麻葉頭斗栱,隔扇門窗,懸山頂。東配殿面寬三間,進深二椽,懸山頂。西耳殿面寬三間,進深三椽,隔扇門,直欞窗,懸山頂。東耳殿面寬三間,進深二椽,隔扇門,直欞窗,懸山頂。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縣級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29、繁峙洪福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繁峙洪福寺
  洪福寺,位于繁峙縣東山鄉(xiāng)山會村中。坐北朝南。南北長53米,東西寬30.3米,占地面積1594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碑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擴建、嘉靖十年(1531)重修,清咸豐十年(1853)續(xù)修。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過殿、正殿,兩側為東西配殿,F存除正殿為近代、東配殿為明代以外,其余均為清代建筑。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五檁前后廊式結構,單檐懸山頂。東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五檁無廊式結構,單檐懸山頂,柱頭補間均設四鋪作單抄斗栱。寺內存明代重修碑1通,清代重修碑3通。1985年,繁峙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130、晉王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晉王墓
  晉王墓晉王墓(第四批省保)時代:唐地址:代縣陽明堡鎮(zhèn)七里鋪村北李克用,沙陀族人。公元882年,歸順唐朝,任代州刺史,雁門以北行營節(jié)度使。唐乾寧二年(895年)-爵晉王。天祐五年(908年)卒,葬于此。墓地坐北朝南,由封土堆、墓道、甬道、墓室組成。墓道通長30余米,距墓門3.8米的墓道兩側,自上而下均為仿木結構磚雕、彩繪圖案粉飾。洞壁東西兩側各刊“出行圖”和“儀仗圖”。墓室為圓角方形石券穹隆頂結構,全部以石條砌成。腰部周圍均為仿木結構石雕斗栱門窗。墓室內四周間隔立十二生肖石雕官服人像11尊。墓室東南方有墓志銘1合,蓋上鐫刻隸書“晉王墓志”![詳細]
趙武靈王祠
  趙武靈王祠,又稱鳳靈寺,位于代縣新高鄉(xiāng)趙村村南。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祠內碑載,明萬歷十四年(1586)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237平方米。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照壁、戲臺和正殿。正殿為明代遺構,余皆為清代建筑。正殿磚砌臺基,基寬12.5米、深10.6米、高0.37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前檐斗栱三踩單昂,明間平身科一攢,出45度斜栱,次間平身科二攢,后檐斗栱為一斗二升交麻葉,前檐明、次間施四扇六抹格扇門。殿內兩山及后墻施有彩繪壁畫51.24平方米。祠內現存明重修碑1通。1981年,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132、代縣興佛寺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縣興佛寺
  興佛寺,亦稱龍王廟,位于代縣新高鄉(xiāng)陳家堡村中。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龍王殿題記載,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723平方米。三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戲臺和龍王殿,為清代遺構,余皆為新建。龍王殿石砌臺基,基寬10米、深8.7米、高0.4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前檐明、次間施有四扇六抹格扇門。戲臺平面呈“凸”字形,石砌臺基,基寬11米、深9米、高0.72米。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前坡歇山頂、后坡懸山頂,七檁前廊式構架。寺內現存清重修碑1通。2006年,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上門王定祥寺
  上門王定祥寺,位于代縣上磨坊鄉(xiāng)上門王村中。據寺內碑載,元大德年間(1297—1307)創(chuàng)建,明初毀于兵燹,明景泰元年(1450)、弘治二年(1489)重建, 清代屢有修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3010平方米。一進院落布局,現僅存大雄寶殿,為清代遺構,余皆為新建。大雄寶殿為二層木構樓閣,磚砌臺基,基寬16.9米、深10.1米、高1.3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重檐歇山頂,五檁圍廊式構架,一層前檐明、次間施六扇和四扇六抹格扇門;二層前檐明、次間施六扇和四扇五抹格扇門。寺內現存石燈塔2座,明、清重修碑5通。1965年,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壽寧觀照壁
  壽寧觀照壁,位于代縣上館鎮(zhèn)北關村中。據清光緒版《代州志》載,原為壽寧觀附屬建筑。壽寧觀建于宋代,明弘治年間(1488-1505)改為太寧宮,現已毀, 僅存五龍璧,建于明崇禎七年(1634),清咸豐二年(1852),因遭水患局部損壞,清咸豐三年(1853)重建后,改五龍璧為三龍璧。北南向北,占地面積4.6平方米,通高2.5米。璧基磚束腰須彌座,基寬4.4米,厚1.05米,高不詳,磚雕仿木構懸山頂,檐下施有三踩斗栱,璧身飾有三龍圖案,中部位團龍,兩側為騰龍和降龍,上下彩云繚繞。均為琉璃構件拼砌而成。1996年,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135、寺溝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溝塔
  寺溝塔,位于五臺縣豆村鎮(zhèn)寺溝村北100米。據第三層塔碣記載,建于元至正十二年(1352)。六角五層樓閣式磚塔,通高約15米,占地面積7.8平方米。 塔基平面六邊形,高1.34米,徑3.08米,為磚砌束腰須彌座,上下梟、上下枋呈梟混式,壺門處雕各種花卉。塔身五層實心,一層檐下設五鋪作雙抄斗栱,南側及相鄰兩側刻方形假球紋窗;二層以上各層檐下均設仿木四鋪作單翹斗栱,塔身下均施磚雕勾欄,并在二層南側設圓形壺門,在相鄰兩側設方形直欞窗。六角攢尖頂,上施塔剎,剎尖已毀。三層塔身嵌元代建塔碣1方。1987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136、羊舌寺
羊舌寺
  羊舌寺,位于代縣陽明堡鎮(zhèn)堡內村中。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碑載,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明成化十四年(1478)重修,清代屢有修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907平方米。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大雄寶殿和文殊殿,兩側為僧舍和東西配殿,F存大雄寶殿為明代遺構,余均為清代建筑。大雄寶殿轉砌臺基,基寬21.85米、深13.85米、高1.4米。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七檁前后廊式構架,檐下斗栱為七踩三昂,前檐明間平身科出45度斜栱,裝修已改。寺內現存明重修碑2通,清碣9通。1965年,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137、圭峰寺
圭峰寺
  位于繁峙縣城西南22公里巖頭鄉(xiāng)安頭村附近,距西豆公路1公里。圭峰寺創(chuàng)建于隋,歷代重修,F存建筑有正殿五間,東配殿三間,東樓二層六間,均屬清代所建。殿內塑像已毀。寺內有明以來重修碑記十余通。圭峰寺背山面河,形似鳳凰,山石嶙峋,奇形怪狀。石間生有絞紋古柏,“古柏”軀干別致,形似“扭紋”,好像用手擰過似的。遠近游人,都以其形態(tài)獨特而稱奇。傳說寺內老僧為防止寶物被官兵掠走,曾令小和尚將“聚寶盆”埋在樹下,為便于識別,還把小樹擰了一個標記。結果,一夜之間,所有的樹都變成了有“扭紋”的!熬蹖毰琛睆拇艘簿驮僖舱也坏搅。而圭峰“古柏”的“扭紋”形態(tài),一直傳到現在![詳細]
五級福田寺
  五級福田寺,位于五臺縣東冶鎮(zhèn)五級村中。據碑記,該寺建于大清嘉慶六年(1801)。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191平方米。一進兩院,中軸線上分別為天王殿、過殿、藏經閣、正殿。 天王殿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前設廊,卷棚硬山頂,左右為鐘鼓樓,天王殿旁開山門,月臺上置石獅一對。過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硬山灰瓦頂,東西配殿各四間。藏經閣面寬一間,進深三椽,前設廊,單檐歇山頂,置百欞窗,后墻嵌石碣2方。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前設廊,硬山灰瓦頂,左右耳房各間半。石碑3通分別為清嘉慶、光緒年及中華民國時立。福田寺外對面為戲臺,面寬三間,深四椽,卷棚硬山頂。(《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代縣五龍廟
  五龍廟,位于代縣新高鄉(xiāng)董家寨村東。據廟內碑載,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明萬歷四年(1576)、清雍正二年(1724)、光緒十五年(1889)重修,現存為清代遺構。坐北向南,占地面積1214平方米。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建有戲臺、木構牌樓和正殿,兩側為側門、鐘鼓樓和耳殿。正殿磚砌臺基,基寬9.9米、深8.7米、高0.45米。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單檐懸山頂,六檁前廊式構架,前檐施有裝飾性斗栱,明、次間施四扇六抹格扇門。廟內現存明經幢1座,明重修碑1通,清重修及功德碑4通,石燈臺1座。1991年,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140、廣武城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武城址
  廣武城址,位于代縣陽明堡鎮(zhèn)古城村西80米處。據清光緒《代州志》載,初筑于戰(zhàn)國,漢高祖三年(前204)始置廣武縣, 北魏熙平年間(516-517)遷于上館城(今代縣城),原城遂廢。平面呈長方形,東西約2000米,南北約2500米,分布面積約500萬平方米。四面墻體斷續(xù)殘存,現存東墻殘長820米,西墻殘長1720米,南墻殘長260米,北墻殘長1530米,基寬3~19米,頂寬0.8~7米,殘高1~7米。墻體土質夯筑,夯層厚0.05~0.14米。屬戰(zhàn)國至北魏遺存。為縣境內三十九堡十二聯城之一。200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