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碩縣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部,天山南麓,焉耆盆地東北部,北依天山。東鄰托克遜縣,南接尉犁縣,西與焉耆相連,西北與和靜相望,西南依博斯騰湖。縣城特吾里克鎮(zhèn)北距烏魯木齊384千米,南距府庫爾勒市98千米。全縣總面積12753.83平方千米,總人口68374人(2003年),有漢、維吾爾、回、蒙古等民族。
、和碩三面環(huán)山,一面傍依博斯騰湖,中部平原地勢低平,由周圍山麓向湖傾斜的洪積沖積平原。有清水河、曲惠河、烏什塔拉河等水系。屬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熱量適中,光照充足。
代碼:652828區(qū)號:0996郵政編碼841200
地理位置
和碩縣位于新疆中部天山南麓,焉耆盆地東北部,是南疆、北疆、東疆的交匯點,被稱為南疆第一縣。它北依天山,南瀕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北距新疆首府烏魯木齊384公里,南距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庫爾勒市98公里。314國道自東向西橫貫縣境中部150多公里。
和碩縣界總長約580公里,縣境總面積12892平方公里。東鄰托克遜縣,西倚和靜縣,西南接焉耆縣和博湖縣,南至尉犁縣,北隔天山山脈與烏魯木齊相望。
人口結構
全縣有18個民族,19876戶,總人口6.48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41607人,非農(nóng)業(yè)人口20254人,流動人口6769人;城鎮(zhèn)人口9725人;男性3.22萬人,女性2.97萬人;
少數(shù)民族19742人,其中:蒙古族5192人,維吾爾族8514人,回族5592人。
行政區(qū)劃
和碩縣轄1個鎮(zhèn)、4個鄉(xiāng)、1個民族鄉(xiāng):特吾里克鎮(zhèn)、烏什塔拉回族鄉(xiāng)、曲惠鄉(xiāng)、塔哈其鄉(xiāng)、蘇哈特鄉(xiāng)、乃仁克爾鄉(xiāng)。境內有:清水河農(nóng)場、包爾圖牧場、馬蘭公安管區(qū)、二十四團場、二十六團場?h人民政府駐特吾里克鎮(zhèn)。
特吾里克鎮(zhèn)代碼:652828100轄5個社區(qū):團結社區(qū)、文化社區(qū)、龍駒社區(qū)、明珠社區(qū)、石材社區(qū)。
曲惠鄉(xiāng)代碼:652828201轄3個村委會:老城村、榆樹園村、冬都呼都格村。
塔哈其鄉(xiāng)代碼:652828202轄5個村委會:阿爾文德爾文村、古努恩布呼村、祖魯門蘇勒村、浩堯爾莫敦村、賽爾恩莫敦村。
蘇哈特鄉(xiāng)代碼:652828203轄2個村委會:蘇哈特村、肖若恩托勒蓋村。
乃仁克爾鄉(xiāng)代碼:652828204轄3個村委會:艾迪恩阿門村、本布圖村、包爾圖村。
新塔熱鄉(xiāng)代碼:652828205轄3個村委會:新塔熱村、則格德恩阿茨村、布茨恩查干村。
烏什塔拉回族鄉(xiāng)代碼:652828200轄6個村委會:塔拉村、大莊子村、沙梁灣村、大撈壩村、硝井子村、則格德恩呼都格村。
xzqh.org
清水河農(nóng)場代碼:652828400
馬蘭公安管區(qū)代碼:652828402
兵團二十四團代碼:652828403
兵團二十六團代碼:652828404
歷史沿革
和碩,系蒙古和碩特部落名,意為“先遣部隊”。又名特吾里克(蒙古語,意為兔爾條,地多此灌木,故名)。1938年置設置局,1946年改為縣。
漢為危須國地,魏晉時并入焉耆。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蒙古厄魯特四部之一的和碩特部落東歸后,被清政府安置在今和靜縣和和碩縣境內。1939年和碩成立設治局,局治設在塔溫決肯(今博湖縣塔溫決肯鄉(xiāng)),隸屬焉耆行政區(qū)。1941年局治遷至烏什塔拉。1946年成立和碩縣,1950年縣治遷至清水河(現(xiàn)特吾里克鎮(zhèn)),同年4月和碩縣人民政府成立。1954年隸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1970年將境內的躍進公社、光明公社和博斯騰湖劃出成立了博湖縣。
資源
土地資源
和碩縣土地面積1289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6587.8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1%,平原6304.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48.9%。現(xiàn)有土地面積1922.472萬畝,其中耕地34.33萬畝。
水資源
和碩縣水資源總量為2.1961億立方米。地表水主要是北部山區(qū)的冰雪融注的山溪江入清水河,烏什塔拉河、曲惠溝等三條河流。地下水比較豐富,蘊藏量較大?h境南瀕中國最大的內陸淡水湖博斯騰湖,總面積988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0米,盛產(chǎn)土著魚有扁吻魚和塔里木裂腹魚。非土著魚主要有赤鱸(俗稱五道黑)、鯉魚、鯽魚等。博斯騰湖魚群豐富,產(chǎn)量很大,是新疆重點漁業(yè)基地之一
礦產(chǎn)資源
礦產(chǎn)資源和碩縣山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51.1%,地質構造有生成礦藏資源的基礎。境內礦產(chǎn)資源豐富,分布廣闊。目前,發(fā)現(xiàn)和控明有鐵、錳、銅、鎢、金、銻、鉛、鉛鋅、煤、芒硝、石鹽、磷、重晶石、黃鐵、非金屬大理巖、石灰?guī)r、方解石、石棉、滑石、石墨、花崗巖、建筑用砂石、磚用粘土等23種,其中花崗巖有一定的工業(yè)儲量,其次是原鹽和芒硝達3000萬噸和1040萬噸;主要分布在博斯騰湖東岸;儲一75萬噸和磷儲量121萬噸,分別分布在榆樹溝和縣境東岸一帶。
花崗巖:又稱“花崗石”,俗稱“麻石”。分布最廣的深成酸性巖,以灰白色和肉紅色為最常見。具有等粒狀結構和塊狀構造。是堅固美觀的建筑材料。本縣境內花崗巖儲量大、品種多,主要分布在烏什塔拉鄉(xiāng)東南部的扎河布拉克和坎兒洞一帶,海拔1500米--1600米的丘陵地帶。目前花崗巖開發(fā)迅速崛起,開采加工企業(yè)已達8家。品種主要有“馬蘭紅”、“和碩紅”、“天山紅梅”、“金皇后”“"雙井紅”等,其中“和碩紅”特點是顏色非常紅潤,與石材市場上非常昂貴的“印度紅”非常接近。
人文景觀
[漢代危須國古城遺址]位于和碩縣曲惠鄉(xiāng)政府所在地東約300米處,遺址為黃土夯筑。西南角殘留土墩,長寬約3.6米,高約2.4米。城為長方形,曾出土過彩陶罐、串球、開元通寶等文物。據(jù)黃文弼先生《塔里木盆地考古紀》中記載,此為漢危須國都遺址。現(xiàn)為自治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蘭城]位于烏什塔拉回族民族鄉(xiāng)沙梁灣村東南約1公里處。古城長265米,寬250米,略呈正方形,分南北兩重,為黃土夯筑,多處以土坯修補。城內灰坑、挖坑遍布陶片、碎骨、石磨盤片。陶片為泥質,灰、紅兩色。城周有壕寬約20余米。1984年,從地表采集的文物有塑造的人面型(深目高鼻)、獸頭型、山羊角型陶器耳柄,還有碎骨、大小石球、石雕、陶花、陶拍和刻有文字、花紋的陶罐等。據(jù)民國19年鐘廣生著《新疆志稿》中記載,此城是唐代所設置的張三守捉城遺址,F(xiàn)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四十里大墩烽燧]位于和碩縣烏什塔拉回族民族鄉(xiāng)馬蘭村附近,臺基呈方形,下寬上窄,長7米,底寬4米,頂寬2.5米、高6米。此臺一層土一層紅柳、梧桐木夯筑而成,地表無遺物。四周均為開闊地,站在臺頂可視五六十里路。為漢代烽燧。
[馬蘭影視城]位于314國道曲惠鄉(xiāng)與烏會塔拉鄉(xiāng)中段北側,矗立著一座核0模擬托塔,是1999年5月為拍攝由陳國星執(zhí)導,李雪健、李幼斌主演的建國五十周年獻禮片---《橫空出世》而耗巨資修建,是一處理想的旅游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深山古廟]和碩縣那音克鄉(xiāng)金絲特避暑山莊往北約40公里處,有一于民國34年(1945)建造的喇嘛廟,廟殿面積170平方米,主建筑為土木結構,經(jīng)堂分上下兩層,坐北朝南,呈長方形。廟內橫梁雕紋精致,有供人朝拜的佛像及大量-藏書。周圍風景秀麗,離廟不遠有一獨特藥泉,治眼病特別有效。每月七、八、十五、三十日,周圍群眾要去廟里燒香、磕頭、拜佛。
[甘珠爾庫熱喇嘛廟]在和碩縣城以南10公里布茨草原上,有一座建于1986年6月的喇嘛廟,廟宇恢宏氣派,廟內風格獨特。1999年8月,托忒蒙文創(chuàng)始人扎雅·班迪達全身黃銅塑像從青海塔爾寺運抵該廟,并舉行了隆重的揭幕儀式。該銅像高2.5米,重100余公斤。該廟是布茨草原上的一顆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