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海幢街道 | 隸屬:海珠區(qū) |
區(qū)劃代碼:440105007 | 代碼前6位:440105 |
行政區(qū)域:廣東省 | 地理分區(qū):華南地區(qū) |
行政級別:街道 | 車牌代碼:粵A |
長途區(qū)號:020 | 郵政編碼:510000 |
轄區(qū)面積:約1.45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5.84萬人 |
人口密度:40276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4個社區(qū)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寺前社區(qū) | ~101 | 主城區(qū) | 因轄內(nèi)有景點海幢寺,故名。1961年,為海幢街寺前居委會、溪峽居委會、漱珠居委會和海幢居委會。2005年,原三個居委會并入寺前居委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南華中社區(qū) | ~102 | 主城區(qū) | 因位于南華中路北部,故名。1961年,為海幢街紫來居委會,2002年4月更名為南華中居委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百睦社區(qū) | ~104 | 主城區(qū) | 百睦指百家和睦,寓意生活幸福,故名。1961年,為共和居委會、百睦居委會、福場居委會三個居委會。2002年,共和居委會和福場居委會并入百睦居委會,名稱…[詳細] |
塹口社區(qū) | ~106 | 主城區(qū) | 因轄內(nèi)有塹口市場、塹口碼頭,故名。1961年,為海幢街塹口居委會、文峰居委會和新民居委會。1998年,三個居委會合并,成立文峰居委會。2012年4月更…[詳細] |
寶賢社區(qū) | ~107 | 主城區(qū) | “賢”寓意當?shù)厝松屏,又因西臨寶崗大道,取“寶”字,故名![詳細] |
宏宇社區(qū) | ~108 | 主城區(qū) | 宏宇社區(qū)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11,為主城區(qū)![詳細] |
仁厚直社區(qū) | ~109 | 主城區(qū) | 因轄內(nèi)主要道路為仁厚直街,故以街名取名。…[詳細] |
杏壇社區(qū) | ~110 | 主城區(qū) | 因轄內(nèi)主要道路為杏壇大街,故名。1961年,為寶崗街第一居委會。2002年7月更名為杏壇居委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寶玉直社區(qū) | ~111 | 主城區(qū) | 因轄內(nèi)主要道路為寶玉直街,故名。1961年,為寶崗街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居委會。2002年7月,五個居委會合并,成立寶玉直居委會,自成立以來沿…[詳細] |
南村社區(qū) | ~113 | 主城區(qū) | 因轄內(nèi)主要道路為南村路,故名。1961年,為寶崗街第十、第十一居委會。2002年7月,原兩個居委會合并,成立南村居委會,沿用至今。…[詳細] |
福仁社區(qū) | ~114 | 主城區(qū) | “福仁”寓意當?shù)厝擞懈,鄰里彼此能夠仁愛互助,故名!?a href=/guangdong/haizhuqu_haichuangjiedao_furenshequ.html class=blue>[詳細] |
同慶社區(qū) | ~115 | 主城區(qū) | 因轄內(nèi)主要道路為同慶路,故名。1961年,為躍龍街第二、第三居委會。2002年7月,原兩個居委會合并,成立同慶居委會,名稱沿用至今![詳細] |
蒙圣社區(qū) | ~116 | 主城區(qū) | “蒙圣”寓意承蒙圣人、先人恩惠,表達對先人的緬懷與感激,故名![詳細] |
永龍社區(qū) | ~117 | 主城區(qū) | “龍”是權(quán)勢、高貴、尊榮的象征,寓意功名綿延不斷,故名![詳細] |
地名由來:
海幢街道因境內(nèi)海幢寺而得名。
榮譽排行:
2021年5月,根據(jù)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jié)果,海幢街道人口數(shù)量為5.84萬人,位列海珠區(qū)各街道人口數(shù)量排行榜第17位。
基本介紹:
海幢街位于海珠區(qū)西北部,是海珠區(qū)委、區(qū)政府所在地。轄區(qū)總面積1.45平方公里,總戶數(shù)2.83萬戶(其中戶籍2.18萬戶,非戶籍0.65萬戶),總?cè)丝?.9萬人(其中戶籍6.8萬人,非戶籍2.1萬人)。海幢街于1998年5月由原來的寶崗街、海幢街、躍龍街合并而成,是典型的老城區(qū)行政街道。街道下設(shè)16個部門科室,14個社區(qū)居委會,基層黨(總)支部60個,有0黨員1908人。近年來,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在區(qū)委、區(qū)0的正確領(lǐng)導(dǎo)下,堅持以-理論和 “-”重要思想為指導(dǎo),以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領(lǐng)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全局,以和諧穩(wěn)定為主線,在城市管理、社區(qū)建設(shè)、民生保障以及綜治維穩(wěn)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績,經(jīng)濟社會各項事業(yè)得到全面
文化旅游:
海幢寺位于海珠區(qū)同福中路和南華中路之間的海幢寺,素以環(huán)境清幽、園林優(yōu)美而著名。海幢寺占地面積1.97萬平方米。其原址南漢時稱為“千秋寺”,明末改為寺院,稱作“海幢寺”。清初該寺大規(guī)模擴建、遂
位于海珠區(qū)南華西路,占地面積1.9萬平方米。前身為南漢時期的千秋寺,明末清初建設(shè)成為廣州五大佛教叢林之一的海幢寺,1932年改為公園。園內(nèi)有文物古跡柑古樹名木較多,如大雄寶殿、大鉬鐘、幽冥大
潘氏大院位于海珠區(qū)海幢街道南華中路231號。先有南華西街,才有海珠區(qū),這條幽靜的街道,曾是十三行富商巨賈們的聚居地。在二百年滄海桑田后,她的每一條小巷、每一棟老屋都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故事與數(shù)代
歷史沿革:
1949年前,屬河南海幢區(q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shè)福場、寶龍兩行政街。
1952年9月,福場、寶龍兩行政街合并為南華中街道。
1960年4月,南華中街道與躍龍街道合并為海幢公社。
1961年8月,撤社復(fù)街,易名為海幢街道。
1998年8月,原海幢街道與寶崗街道合并為新的海幢街道。
伍秉鑒(1769~1843),字成之,號平湖,又名敦元、忠誠、慶昌等。原籍福建,先祖清康熙年間入粵,世居廣州河南溪峽鄉(xiāng)(今海珠區(qū)海幢街)。乾隆四十八年(1783),父伍國榮在廣州怡和街創(chuàng)辦怡和行。嘉慶
黃廷彪(1818~1882),字豹伯,人稱彪虎,原籍順德,世居廣州番禺溪峽鄉(xiāng)(今屬海珠區(qū)海幢街)。少年好弄槍棒,臂力過人。為人豪爽,仗義疏財。一次廷彪隨父經(jīng)商過南洋,遇海盜上船企圖洗劫,他便與船員商定
伍懿莊(1854~1927),名德彝,號乙公、花田逸老。祖籍福建安海,世居廣州河南溪峽萬松園(今屬海珠區(qū)海幢街)。伍出生于洋行富家,父以擅畫梅花出名,兼工山水。叔、弟均工書法篆刻,并有著作。伍從小受家
區(qū)劃: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海幢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