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 : 河北省 > 邢臺市 > 威縣 > 賀釗鎮(zhèn)

河北省邢臺市威縣賀釗鎮(zhèn)

[移動版]
地名:賀釗鎮(zhèn)隸屬威縣
區(qū)劃代碼:130533109代碼前6位:130533
行政區(qū)域:河北省 地理分區(qū):華北地區(qū)
行政級別:鎮(zhèn)車牌代碼:冀E
長途區(qū)號:0319 郵政編碼:054000
轄區(qū)面積:約66.8平方公里人口數(shù)量:約3.3萬人
人口密度:約494人/平方公里
下轄地區(qū):40個行政村
代碼城鄉(xiāng)分類簡介
西賀釗村~201鎮(zhèn)中心區(qū)
明永樂年間,山西、山東遷民至此定居,當時此地是一片沼澤地,故取村名河沼。后改寫為賀釗![詳細]
東賀釗村~202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明永樂年間,山西、山東遷民至此定居,當時此地是一片沼澤地,故取村名河沼。后改寫為賀釗![詳細]
侍曾村~203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至此,在賀釗的西面建村,取村名西莊,又名鎮(zhèn)西村。民國36年,為紀念八路軍青縱三團團長李侍曾烈士,改村名為侍曾村![詳細]
北劉莊村~204村莊
據(jù)傳,明初,山西洪洞縣遷民劉姓至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劉莊。因有重名,后改為北劉莊![詳細]
馬家莊村~205村莊
明初,山西洪洞縣遷民馬姓至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村名馬家莊。…[詳細]
蘇家林村~206村莊
據(jù)傳,明初,山西洪洞縣遷民蘇姓至此定居建村。因村東有一片樹林,故取名蘇家林![詳細]
北小城村~207村莊
明永樂二年,山西榆次縣遷民張姓至此定居建村,取名老君張。后改為北小城![詳細]
天竺莊村~208村莊
原名天祝莊,因佛教圣地稱天竺國,為勸導(dǎo)村民行善事,“!、“竺”同音,后改為天竺莊![詳細]
東小城村~209村莊
該村建于明初,曾為3個村,西段名東小城,東段名程王莊,后村名東辛莊?谷諔(zhàn)爭時期并為一村,名東小城![詳細]
南小城村~210村莊
因村小,又在陳村社南邊沿上,取名南小城。后村西頭蘇姓興旺起來另立村莊,名小蘇莊。東頭爭強,取名天保莊。后合并仍名南小城![詳細]
莊家莊村~211村莊
原名陳固,明洪武元年,莊姓由直隸昌黎縣至此定居,改村名為莊家村![詳細]
西大城村~212村莊
村莊原在現(xiàn)址東北100米處。明燕王掃北后,村落被毀,村民移至此地重建村莊,名西大城![詳細]
陳劉村~213村莊
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陳、劉二姓至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名陳劉莊![詳細]
北陳村~214村莊
據(jù)明萬歷年間,重修石佛寺碑文:“石佛寺在陳村,始建于元,萬歷年間重修”的記載,陳村建于元以前。明燕王掃北時,村莊淹沒。永樂年間,遷民至此,崔姓在北邊建…[詳細]
前李陳村~215村莊
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李姓至此建村,名李家莊,因離陳村較近,陳村為社,故改名李陳村。1961年分為兩個行政村,北邊的村稱后李陳村,南邊的村稱前李陳…[詳細]
后李陳村~216村莊
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李姓至此建村,名李家莊,因離陳村較近,陳村為社,故改名李陳村。1961年分為兩個行政村,北邊的村稱后李陳村,南邊的村稱前李陳…[詳細]
張陳村~217村莊
據(jù)明萬歷年間,重修石佛寺碑文:“石佛寺在陳村,始建于元,萬歷年間重修”的記載,陳村建于元以前。明燕王掃北時,村莊淹沒。永樂年間,遷民至此,崔姓在北邊建…[詳細]
楊陳村~218村莊
據(jù)明萬歷年間,重修石佛寺碑文:“石佛寺在陳村,始建于元,萬歷年間重修”的記載,陳村建于元以前。明燕王掃北時,村莊淹沒。永樂年間,遷民至此,崔姓在北邊建…[詳細]
賀陳村~219村莊
據(jù)明萬歷年間,重修石佛寺碑文:“石佛寺在陳村,始建于元,萬歷年間重修”的記載,陳村建于元以前。明燕王掃北時,村莊淹沒。永樂年間,遷民至此,崔姓在北邊建…[詳細]
孔陳村~220村莊
據(jù)明萬歷年間,重修石佛寺碑文:“石佛寺在陳村,始建于元,萬歷年間重修”的記載,陳村建于元以前。明燕王掃北時,村莊淹沒。永樂年間,遷民至此,崔姓在北邊建…[詳細]
小王莊村~221村莊
原名辛柴莊,明永樂年間,由山西洪洞縣至此三戶王姓,勢力較大,改村名為小王莊![詳細]
小劉莊村~222村莊
據(jù)傳,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劉姓至此建村,取名劉莊。1961年,因有重名改為小劉莊。…[詳細]
小陳固村~223村莊
小陳固村位于鄉(xiāng)政府駐地南偏西2.2公里處。有1101人,耕地2549畝,其中水澆地400畝![詳細]
陶官營村~224村莊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山東萊州府遷民李姓至此建村,取名李營。明嘉慶十六年(1811年)改名為陶管營。…[詳細]
余官營村~225村莊
據(jù)傳,明嘉靖年間,村中有一余姓做了七品官,故取村名余官營![詳細]
西雪塔村~226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據(jù)傳,東漢末,曹操與袁紹戰(zhàn)。袁軍進軍至此,值天降大雪,大軍受阻,只得湊雪為泥,就地筑營,并以雪泥筑將臺于村前,遂取村名為雪臺。后演為雪塔。1961年按…[詳細]
南雪塔村~227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據(jù)傳,東漢末,曹操與袁紹戰(zhàn)。袁軍進軍至此,值天降大雪,大軍受阻,只得湊雪為泥,就地筑營,并以雪泥筑將臺于村前,遂取村名為雪臺。后演為雪塔。1961年按…[詳細]
北雪塔村~228鎮(zhèn)鄉(xiāng)結(jié)合區(qū)
據(jù)傳,東漢末,曹操與袁紹戰(zhàn)。袁軍進軍至此,值天降大雪,大軍受阻,只得湊雪為泥,就地筑營,并以雪泥筑將臺于村前,遂取村名為雪臺。后演為雪塔。1961年按…[詳細]
東鄭河村~229村莊
據(jù)傳,古時候該村位于一條河道中間,名正河,后改為鄭河。…[詳細]
西鄭河村~230村莊
據(jù)傳,古時候該村位于一條河道中間,名正河,后改為鄭河![詳細]
郭牛村~231村莊
明洪武元年,山西洪洞縣遷民郭友涼至此,在朱家河西岸建村。因此處是鄰村飲牛之地。故取名郭牛村![詳細]
趙牛村~232村莊
明洪武二十五年,山東壽光縣遷民趙姓至此,在郭牛村南定居建村,取名趙牛村![詳細]
張牛村~233村莊
明永樂四年,山西洪洞縣遷民張姓至此,在趙牛村南定居建村,取名張牛村![詳細]
北小河村~234村莊
據(jù)傳,金朝時,村南有五條小河匯集,名五河口。明代,山西遷民至此,在小河北岸建村,建村較早的名北小河,有集市的村名集小河,王姓大戶的村名王小河,張姓較多…[詳細]
張小河村~235村莊
據(jù)傳,金朝時,村南有五條小河匯集,名五河口。明代,山西遷民至此,在小河北岸建村,建村較早的名北小河,有集市的村名集小河,王姓大戶的村名王小河,張姓較多…[詳細]
集小河村~236村莊
據(jù)傳,金朝時,村南有五條小河匯集,名五河口。明代,山西遷民至此,在小河北岸建村,建村較早的名北小河,有集市的村名集小河,王姓大戶的村名王小河,張姓較多…[詳細]
王小河村~237村莊
據(jù)傳,金朝時,村南有五條小河匯集,名五河口。明代,山西遷民至此,在小河北岸建村,建村較早的名北小河,有集市的村名集小河,王姓大戶的村名王小河,張姓較多…[詳細]
董村村~238村莊
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遷民董姓至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董村![詳細]
黃臺村~239村莊
曾名西臺莊。明洪武十年,山西洪洞縣遷民郭姓至此定居,村南有座黃唐廟,故取村名黃唐村。后演稱黃臺村,分東、前、后黃臺3個村,民國后期并為一村,名黃臺。…[詳細]
東雪塔村~240村莊
據(jù)傳,東漢末,曹操與袁紹戰(zhàn)。袁軍進軍至此,值天降大雪,大軍受阻,只得湊雪為泥,就地筑營,并以雪泥筑將臺于村前,遂取村名為雪臺。后演為雪塔。1961年按…[詳細]

地名由來:

因鎮(zhèn)政府駐西賀釗村而得名。明永樂年間,山西、山東遷民至此定居,當時此地是一片沼澤地,故取村名河沼。后改寫為賀釗。

基本介紹:

威縣轄鎮(zhèn)。1952年置賀劉鄉(xiāng),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fù)置鄉(xiāng)。位于縣境中部。面積66.8平方公里,人口3.3萬。邢臨公路橫穿鄉(xiāng)境。轄西雪塔、東雪塔、南雪塔、北雪塔、董村、黃臺、東鄭河、西鄭河、郭牛村、趙牛村、張牛村、張小河、集小河、王小河、北小河、西賀釗、東賀釗、侍僧村、北劉莊、馬家莊、蘇家林、北小城、夭竺莊、東小城、南小城、-村、西大城、陳劉莊、北陳村、前李陳村、后李陳村、張陳村、楊陳村、賀陳村、孔陳村、小王莊、小劉莊、小陳固、陶管營、余官營40個村委會。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有皮毛加工等業(yè)。農(nóng)業(yè)主產(chǎn)棉花、小麥。

歷史沿革:

原屬山東邱縣。

1940年屬清江縣。

1945年劃歸威縣。

1949年屬第六區(qū)。

1953年建賀釗鄉(xiāng),屬威縣三區(qū)。

1958年8月屬衛(wèi)星人民公社,為賀釗管理區(qū),11月屬章臺人民公社,屬南宮縣。

1961年5月恢復(fù)威縣建制,建賀釗人民公社。

1984年1月改為賀釗鄉(xiāng)。

1996年1月原雪塔鄉(xiāng)并入賀釗鄉(xiāng)。

2017年2月撤鄉(xiāng)設(shè)鎮(zhèn)稱賀釗鎮(zhèn)至今。


以下地名與賀釗鎮(zhèn)面積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