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瓦屋頭鎮(zhèn) | 隸屬:清豐縣 |
區(qū)劃代碼:410922102 | 代碼前6位:410922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鎮(zhèn) | 車牌代碼:豫J |
長途區(qū)號:0393 | 郵政編碼:457000 |
轄區(qū)面積:約58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5.5萬人 |
人口密度:948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1個社區(qū)、33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瓦南街村 | ~201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明洪武年間,山西移民遷此定居,居東的多蓋平房,居西的多蓋瓦房,自東向西遠處看只見一片“瓦屋頭”,故名。因位于瓦屋頭南街,故稱。…[詳細] |
瓦中街村 | ~202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傳明洪武年間,有孫、朱等姓自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立村定居,居東的多蓋平房,居西的多蓋瓦房,自東向西遠處看只見一片“瓦屋頭”,故名。在瓦屋頭中部,名為瓦屋…[詳細] |
瓦北街村 | ~203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明洪武年間,有孫、朱等姓自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立村定居,居東的多蓋平房,居西的多蓋瓦房,自東向西遠處看只見一片“瓦屋頭”,故名。在瓦屋頭北部,名為瓦屋頭…[詳細] |
漢寨外村 | ~204 | 村莊 | 傳漢末有皇帝在此地生一子,后人定居立村,取村名漢兒寨,后因村莊壯大,又分為漢寨內與漢寨外,此村為漢寨外村![詳細] |
漢寨內村 | ~205 | 村莊 | 漢代末年,皇帝經過此地,在此地生一子,后又人在此定居立村,取名漢兒寨。后演化為漢寨,因村莊壯大,又分漢寨內、漢寨外,為漢寨內![詳細] |
西草場村 | ~206 | 村莊 | 傳宋朝年間,為抵抗外部侵略,宋兵曾在此積存糧草,名曰草場。明永樂年間,有移民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定居在草場西面,取村名西草場村![詳細] |
孫朱楊村 | ~207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有孫、朱、楊姓族人從山西洪洞縣遷移至清豐縣城東20千米處(今址)立村定居,因姓起村名孫村、朱村、楊村,合稱孫朱楊![詳細] |
東草場村 | ~208 | 村莊 | 宋代為抵抗外部侵略,宋兵曾在此積存糧草,名曰草場。明永樂年間,有移民從山西洪洞縣遷于此地,定居在草場東面,取村名東草場村![詳細] |
霍子寨村 | ~209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有霍姓自山西洪洞縣遷于此立村居住,后又修寨,遂取村名霍子寨村。…[詳細] |
張林子村 | ~210 | 村莊 | 明洪武三十一年,張姓始祖張久能奉旨從山西洪洞遷至順德府拒鹿縣北。宣德年間遷到清豐縣城東榆園,史稱榆園張,因遷居地有榆樹林子而易名張林子。因村委會駐地位…[詳細] |
東林子村 | ~211 | 村莊 | 傳明洪武年間,有張、朱、曹、邢、聶等姓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因該地多處是樹林,遂取村名為林子。本村居林子東,故稱東林子![詳細] |
劉莊村 | ~212 | 村莊 | 據劉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有劉姓自山西洪洞縣遷于此居住立村,因該地樹林較多,取名為劉林子,后演變?yōu)閯⑶f![詳細] |
丁韓家村 | ~213 | 村莊 | 據片原名七季馬。傳隋朝末期,該地抗拒朝廷腐敗的響馬大興,后因官府追殺,有七個響馬落腳此地,以為村名。明洪武年間由丁、韓兩姓自山西洪洞縣遷居此地,取名丁…[詳細] |
趙家村 | ~214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片原名七季馬。傳隋朝末期,該地抗拒朝廷腐敗的響馬大興,后因官府追殺,有七個響馬落腳此地,以為村名。明洪武年間,趙姓從山西遷居于此,以姓氏起名“趙家村”…[詳細] |
馬家村 | ~215 | 村莊 | 據片原名七季馬。傳隋朝末期,該地抗拒朝廷腐敗的響馬大興,后因官府追殺,有七個響馬落腳此地,以為村名。明洪武年間,馬姓從山西洪洞遷居于此,以姓氏取名“馬…[詳細] |
山柳寨村 | ~216 | 村莊 | 因地處洼坡,多長香柳,村里人多用香柳編織,故名香柳寨,后演化為山柳寨![詳細] |
大張村 | ~217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據張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年間有張姓從山西洪洞縣遷此立村,取村名張村,后村莊壯大,改為大張村![詳細] |
二郎廟村 | ~218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明初,遷民依二郎廟而居建村,村以廟而名。二郎廟,據傳有一位張縣令丟官于此,無家可歸,后因二郎神顯靈得救,為感謝神明相救而修“二郎廟”![詳細] |
李張武村 | ~219 | 村莊 | 明代有李姓、張姓、武姓族人自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居至此李村,分為三村,因當時人少村小,后合稱李張武村。…[詳細] |
王村村 | ~220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明初,有王姓自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立村,遂取村名為王村![詳細] |
格針元村 | ~221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先祖自山西洪洞縣遷此荊棘叢生之處建村,為使后代不忘創(chuàng)業(yè)艱難,故取村名圪針園,后演化為格針元![詳細] |
段村村 | ~222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明代段氏、李氏、王氏自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居至此立村,因段氏較多,稱村名段村![詳細] |
小集村 | ~223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有移民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往此地立村,為西夏譚村。后建立集市,因集市小,改名為小集![詳細] |
大街村 | ~224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據縣志記載,原名夏疃村,有六個小村組成,因村街道寬闊,故稱大街![詳細] |
張賈村 | ~225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有張、賈二姓自山西洪洞縣遷于此落戶立村,遂以姓氏命名為張賈村![詳細] |
騰村村 | ~226 | 村莊 | 據騰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年間有騰姓族人從山西洪洞遷于此地定居,以姓氏取村名藤村,因村委會駐地位于,故名![詳細] |
雙町村 | ~227 | 鎮(zhèn)中心區(qū) | 雙町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121,為鎮(zhèn)中心區(qū)![詳細] |
閻村村 | ~228 | 村莊 | 相傳緊靠黃龍?zhí),地勢較洼,水大就淹,故取名小淹村,后演為閆村![詳細] |
多辛莊村 | ~229 | 鎮(zhèn)中心區(qū) | 原名辛莊。明洪武年間,多姓自山西洪洞縣遷來此地定居,村名遂改為多辛莊。因村委會位于,故名![詳細] |
里固村 | ~230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據本村李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年間,有李氏從山西洪洞遷此立村定居,因該地地勢較高,故取村名李固,后演化為里固![詳細] |
東梁村 | ~231 | 村莊 | 傳明洪武年間,有梁姓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立村,以姓氏命名村名為梁村,因其位置位于衛(wèi)城村東,遂稱東梁村![詳細] |
衛(wèi)城村 | ~232 | 鎮(zhèn)中心區(qū) | 春秋衛(wèi)國城邑。據明正德《大名府志》記載,衛(wèi)城在縣東南四十里,相傳為衛(wèi)靈公所都,故而得名衛(wèi)城。…[詳細] |
佃南村 | ~233 | 村莊 | 在歷史上百里為“王”時,衛(wèi)靈公設宮殿在衛(wèi)城,位于大殿以南,故取村名殿南,后演變?yōu)榈枘洗!?a href=/henan/qingfengxian_wawutouzhen_diannancun.html class=blue>[詳細] |
衛(wèi)城社區(qū) | ~402 | 特殊區(qū)域 | 因社區(qū)居民委員會位于中原石油勘探局鉆井四公司、衛(wèi)城附近,且居民都是油田職工,故稱油田衛(wèi)城社區(qū)![詳細] |
地名由來:
明洪武年間山西移民遷此定居,居東的多蓋平房,居西的多蓋瓦房,自東向西遠處看只見一片“瓦屋頭”,故名。
基本介紹:
瓦屋頭鎮(zhèn)位于清豐縣東南部,處于河南省東北部兩省三縣(河南省清豐縣、濮陽縣,山東莘縣)交界處,區(qū)域位置優(yōu)越,分布于河南省省域城鎮(zhèn)體系主軌線和濮陽市市域城鎮(zhèn)規(guī)劃一級軸主軸線上。域內有-鉆井四公司和采油三廠兩大企業(yè),儲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是一個依托國家大型企業(yè)發(fā)展起來的工礦依托型小城鎮(zhèn)。國家一級公路209線、濮臺高速公路、“一縱一橫”的交通網絡縱貫全境,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2000年5月被河南省政府確定為河南省重點鎮(zhèn)。瓦屋頭鎮(zhèn)鎮(zhèn)域面積58平方公里,鎮(zhèn)區(qū)規(guī)劃面積3.42平方公里,轄33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鎮(zhèn)域總人口5.47萬人。其中非農業(yè)人口1.85萬人。2001年度,財政收入達到
歷史沿革:
民國時期屬清豐縣東區(qū)。
1949年屬清豐縣第二區(qū)。
1952年分屬雙疃鄉(xiāng)、衛(wèi)城鄉(xiāng)、夏村鄉(xiāng)、林子鄉(xiāng)、瓦屋頭鄉(xiāng)及漢寨鄉(xiāng)。
1956年合并為漢寨鄉(xiāng)和夏村鄉(xiāng)。
1957年合并為瓦屋頭鄉(xiāng)。
1958年成立瓦屋頭公社。
1984年改設瓦屋頭鄉(xiāng)。
1996年改置瓦屋頭鎮(zhèn)。
區(qū)劃:河南省·濮陽市·清豐縣·瓦屋頭鎮(zhè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