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梨園鄉(xiāng) | 隸屬:濮陽縣 |
區(qū)劃代碼:410928207 | 代碼前6位:410928 |
行政區(qū)域:河南省 | 地理分區(qū):華中地區(qū) |
行政級別:鄉(xiāng) | 車牌代碼:豫J |
長途區(qū)號:0393 | 郵政編碼:457000 |
轄區(qū)面積:約64平方公里 | 人口數(shù)量:2.9萬人 |
人口密度:453人/平方公里 | |
下轄地區(qū):51個行政村 |
代碼 | 城鄉(xiāng)分類 | 簡介 | |
后梨園村 | ~201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明永樂年間,席氏、高氏自山西洪洞遷居于此地,在梨樹園建村,故名梨園,后分居兩村,居東北稱后梨園![詳細] |
前梨園村 | ~202 | 鄉(xiāng)中心區(qū) | 明永樂年間,高氏自山西洪洞遷入此地,在梨樹園附近建村,故名梨園,后分居兩村,駐西南,稱前梨園![詳細] |
西辛莊村 | ~203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王、楊、張三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定居成村,因人少村小,取村名小新莊,后訛誤為小辛莊。再后來村又分東西兩村,居西,故稱西辛莊![詳細] |
西蘭溪村 | ~204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封、賈、齊、氏自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這個地方有小股土匪活動,官府派兵鎮(zhèn)壓,待清除土匪后,看著這個地方水草豐美,天藍水美,附近又有村名叫大…[詳細] |
前彭貫寨村 | ~205 | 村莊 | 據(jù)李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因兵荒馬亂,始祖巖受饑寒之苦,墓窯潛身7日,亂后修建村寨,以希望本族興旺,富裕發(fā)達,彭即吉利多彩,貫為富有,故名彭貫寨。后…[詳細] |
后彭貫寨村 | ~206 | 村莊 | 據(jù)李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年間,因兵荒馬亂,始祖巖受饑寒之苦,墓窯潛身7日,亂后修建村寨,以希望本族興旺,富裕發(fā)達,彭即吉利多彩,貫為富有,故名彭貫寨。后…[詳細] |
前朱寨村 | ~207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朱氏自山西洪洞遷居于此地,取名朱家樓。為防洪水,朱二帶領村民修筑護村寨,改名朱二寨。因村大分為三村,居南,故名前朱寨![詳細] |
東朱寨村 | ~208 | 村莊 | 據(jù)《朱氏家譜》記載,明永樂八年(1410),朱氏自山西省洪洞縣遷此建村,取名朱家樓。為防洪水村民朱二率眾建村圍寨,改名為朱二寨。后因村大一分為三(東朱…[詳細] |
后朱寨村 | ~209 | 鎮(zhèn)鄉(xiāng)結合區(qū) | 明永樂年間,朱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取名朱家樓,為防洪水村人朱二帶鄰村民修圍村寨,改名朱二寨。后因村大分居三村,居北,故名后朱寨![詳細] |
候寨村 | ~210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村民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筑寨定居,取名后家寨,后簡稱后寨![詳細] |
劉寨村 | ~211 | 村莊 | 劉寨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段寨村 | ~212 | 村莊 | 據(jù)段氏家譜記載:明代,段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故名段家寨,后簡稱段寨。…[詳細] |
連山寺村 | ~213 | 村莊 | 明末,馬姓從馬李集遷到山東鄄城縣馬堂,清中期,又從馬堂移居此地連山寺旁建村,故名連山寺(村)![詳細] |
南王莊村 | ~214 | 村莊 | 張、廟二姓先人于明朝永樂年間從山西洪洞遷此定居,因王氏家族人多,故稱王莊。又由于本村在鄉(xiāng)政府駐地南,故改名為南王莊![詳細] |
南張莊村 | ~215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張氏一族自山西洪洞至張莊村,因張氏人多,故名南張莊村。…[詳細] |
火神廟村 | ~216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張氏一族自山西洪洞至火神廟旁居住,故以此廟為村名,故名火神廟![詳細] |
馬海村 | ~217 | 村莊 | 據(jù)關帝廟碑記載:明崇禎年間,洪水泛濫,馬氏自附近五龍山集遷至此地高地上居住,環(huán)視洪水,勢如大海,故名馬家海,后簡稱馬海![詳細] |
焦集村 | ~218 | 村莊 | 宋代大將焦贊死后借丘此地,取名焦丘。明初李氏由山西洪洞遷居焦丘。清初,因有碼頭、客商較多,遂成集市,故改名焦丘集,簡稱焦集![詳細] |
聶固堆村 | ~219 | 村莊 | 聶固堆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王刀莊村 | ~220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王氏自山西洪洞遷此棗林附近,取名王棗莊。后王氏出一武士,人稱大刀王自漢,群眾為紀念他改名為王刀莊。1948年黃河改道,分居兩村,為前王刀莊…[詳細] |
梅寨村 | ~221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梅、李二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故名梅李寨。又因梅姓增多,改名梅寨。后因黃河泛濫,分居二村,分為東梅寨、西梅寨![詳細] |
囤莊村 | ~222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孫氏由山西洪洞遷于此地,取村名“寶書寨”。清乾隆年間,孫盤龍領導農民起義,向西打至滑州后兵敗回村。孫為保村莊,筑村屯寨,與敵決戰(zhàn)得勝,改名…[詳細] |
前任占村 | ~223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任姓先祖仲康、仲熙、仲和三兄弟自山西大同平陽經洪洞東遷,仲康、仲熙徙居山東,仲和徙居徐鎮(zhèn)鎮(zhèn)細城崗(今徐鎮(zhèn)鎮(zhèn)習城寨)。三世祖任志生七男:若環(huán)…[詳細] |
后任占村 | ~224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任姓先祖仲康、仲熙、仲和三兄弟自山西大同平陽經洪洞東遷,仲康、仲熙徙居山東,仲和徙居徐鎮(zhèn)鎮(zhèn)細城崗(今徐鎮(zhèn)鎮(zhèn)習城寨)。三世祖任志生七男:若環(huán)…[詳細] |
北馬李村 | ~225 | 村莊 | 據(jù)李氏家譜記載:清中期,因黃河泛濫,焦集部分李氏村民遷到馬李集北500米處建村,故名北馬李![詳細] |
東馬李村 | ~226 | 村莊 | 清道光年間,因黃河泛濫,馬李集部分戶東遷500米建村,取名東馬李集后,后張氏遷入,曾改稱張馬李。1942年恢復東馬李集。簡稱東馬李。…[詳細] |
西馬李村 | ~227 | 村莊 | 西馬李村的城鄉(xiāng)分類代碼為220,為村莊。…[詳細] |
樊常治村 | ~228 | 村莊 | 據(jù)樊氏家譜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受水災,祖樊胡由山東鄆城南關遷此定居,為圖吉利,盼望平安、常年大治,故名樊常治![詳細] |
龍常治村 | ~229 | 村莊 | 明萬歷年間,李、龍二氏自山西洪洞遷于樊常治北定居成村,有圖吉利,盼望平安、常年大治之意,取村名李常治。明末,因李氏犯法,村民怕被誅連,遂改村名為龍常治…[詳細] |
房常治村 | ~230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從山東鄆城縣遷到此地,名叫房思意,因此地西有樊常治,北有龍常治,有圖吉利,盼望平安、常年大治之意,因此取名房常治![詳細] |
東孫集村 | ~231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村民從山西洪洞遷此黃河碼頭上開銀店,客商較多,遂成集市,名孫家集,簡稱孫集。清同治年間,因黃河改道,將集市沖壞,大部分村民西移,建西孫集,…[詳細] |
殷莊村 | ~232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殷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故名殷家莊,后簡稱殷莊![詳細] |
申莊村 | ~233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申王張三氏自山西洪洞遷居孫花園,后孫家業(yè)敗外遷,申姓人多改名申家莊,簡稱申莊。…[詳細] |
蘇莊村 | ~234 | 村莊 | 清天聰年間,蘇氏從山東曹縣遷到張馮莊和胡家河口兩村之間,后張、蘇、胡三村連成一片,蘇氏人丁興旺,故取名蘇莊![詳細] |
梁寨村 | ~235 | 村莊 | 原名麻市莊。明永樂年間,梁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村,為防水、盜而筑寨,后麻姓絕,改名梁家寨,后稱梁寨![詳細] |
黨堂村 | ~236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黨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定居,連年豐收,生活富裕,取“天堂”之意,故取名黨家堂,后簡稱黨堂![詳細] |
東辛莊村 | ~237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張、王、楊三氏自山西洪洞遷來,同時新建東、西兩村,因人多村大,故名大新莊,后演變?yōu)榇笮燎f。因居東,民國初改為東辛莊。…[詳細] |
大蘭溪村 | ~238 | 村莊 | 明洪武年間,賈、李、谷、齊四氏自山西洪洞遷入開州東南蘭溪河附近定居,故名蘭溪。后部分村民外遷至村西南而居,取名小蘭溪,遂改名為大蘭溪![詳細] |
東閆村 | ~239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閻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定居,故名閻家村,后簡稱閻村。1985年閻村分兩個自然村,在東,故名東閻村![詳細] |
西閆村 | ~240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閻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定居,故名閻家村,后簡稱閻村。1985年分為兩個自然村,居西,故名西閻村![詳細] |
董樓村 | ~241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董氏自山西洪洞遷于此地,并蓋土樓一座,故名董樓。因與胡狀鄉(xiāng)董樓重名,1982年復名董家樓。…[詳細] |
前時寨村 | ~242 | 村莊 | 明萬歷年間,時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故名時家寨。清末,黃河泛濫,部分戶北遷建村名后時寨,遂該前時寨。…[詳細] |
中時寨村 | ~243 | 村莊 | 據(jù)郭氏家譜記載:元末明初,郭姓堂兄弟十八人,從山西洪洞分別遷駐河南、河北、水泊梁山等地。中時寨十三世祖從菏澤市東十里雙河(郭老莊)遷駐現(xiàn)址。因南有前時…[詳細] |
后時寨村 | ~244 | 村莊 | 據(jù)郭氏家譜記載:元末明初,郭姓堂兄弟十八人,從山西洪洞分別遷駐河南、河北、水泊梁山西滸等地。后時寨十三世祖從菏澤市東十里雙河(郭老莊)遷駐此地。因居中…[詳細] |
西孫集村 | ~245 | 村莊 | 明永樂年間,李、王、殷、戴、馮姓先民從山西洪洞大槐樹老鴰窩下,遷到黃河沿邊銀線店落戶建村。銀線店何時何因成為集市,并改稱孫集。傳說無考證,清朝同治年間…[詳細] |
潘寨村 | ~246 | 村莊 | 明初潘氏自山西洪洞縣先遷晁莊東定居,稱潘村。后因黃河泛濫,又遷到劉營村后筑寨建村居住,因潘姓人多改名潘寨![詳細] |
南辛莊村 | ~247 | 村莊 | 南辛莊村,于1964年,為耕種方便從西辛莊遷駐,31戶,136人,初稱小辛莊。1982年更名為南辛莊![詳細] |
東韓寨村 | ~248 | 村莊 | 清嘉慶年間,韓氏從本縣韓樓遷此筑寨建村,故名韓家寨。后因黃河泛濫,韓氏分居兩村,居東故名東韓寨。…[詳細] |
封寨村 | ~249 | 村莊 | 明嘉靖年間,封氏自山西洪洞遷居此地,故名封家寨,后簡稱封寨![詳細] |
西韓寨村 | ~250 | 村莊 | 明永樂七年(1409),韓氏自山西洪洞遷移到文留韓樓。清嘉慶十六年,韓氏又遷移到此地建村,故名韓寨。因上洪水,部分村民又遷韓寨西北,故名西韓寨![詳細] |
張水坑村 | ~251 | 村莊 | 明永樂七年(1409),張氏自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當時此地有個水坑,故取村名為張水坑,因黃河泛濫部分村民西遷建村,分居兩村,為東張水坑、西張水坑![詳細] |
地名由來:
傳明永樂年間,山西洪洞縣移民遷此梨樹園附近定居,村名梨園。后分居兩村,此處居南,稱后梨園。
基本介紹:
梨園鄉(xiāng)位于濮陽縣城東南35公里處,東靠黃河,西臨-采油四廠。全鄉(xiāng)總面積64平方公里,轄51個行政村、66個自然村,4.1萬人,5.2萬畝耕地。黃河大堤自南向北貫穿全境,把全鄉(xiāng)自然分成背河、灘區(qū)兩部分。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和耕地在灘區(qū)。
該鄉(xiāng)黨委、政府全面實施“科技興農”戰(zhàn)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學制定了農業(yè)產業(yè)化發(fā)展規(guī)劃,形成了畜牧養(yǎng)殖、林業(yè)生產、稻麥開發(fā)等主導產業(yè)。依靠灘區(qū)飼草豐富的優(yōu)勢,在全鄉(xiāng)發(fā)展封占、蘇莊、王刀莊等26個養(yǎng)羊專業(yè)村,屯莊、東辛莊、中時寨等8個養(yǎng)牛、養(yǎng)豬專業(yè)村,申莊、梁占等6個養(yǎng)雞專業(yè)村,羊存欄8.2萬只,豬牛存欄13000頭,雞存欄24萬只,屬全市典型的“養(yǎng)殖專
歷史沿革:
1942年屬昆吾縣六區(qū)、七區(qū)。
1949年撤銷昆吾縣,屬濮陽縣十區(qū)。
1957年為濮陽縣梨園鄉(xiāng)。
1958年改為梨園公社。
1984年為濮陽市郊區(qū)梨園公社。
同年改設梨園鄉(xiāng)。
1987年改屬濮陽縣。
區(qū)劃: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梨園鄉(xiā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