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爾巖塬石窟(通江縣)
佛爾巖塬石窟主要為唐代道教造像,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楊柏鄉(xiāng)賈村觀村。2012年7月,通江縣楊柏鄉(xiāng)賈村觀村,村旁山林中,一條小河緩緩流淌,河邊高約25米的白砂巖崖壁上,4龕石窟清晰可見!斑@是佛爾巖塬石窟。4龕石窟共有14尊造像,分別為唐代、宋代和清代所雕鑿。”通江縣文管所所長鄧大金說,雖然數量不多,但卻保存比較完好。由于是白砂巖顆粒狀石質,1000多年的風雨已經將造像侵蝕,少部分造像局部損毀、石質風化剝蝕。但相對于其他地方很多石窟,保存卻要完好得多。
景觀
這些造像構思奇巧、形神交融、栩栩如生。最吸引人的是1號龕,佛端坐龕中央,頭戴寶冠,面型方圓,莊嚴肅穆。侍立兩側的兩個弟子神態(tài)謙恭,均身穿僧衣、腳穿云頭鞋立于覆蓮圓臺上。旁邊兩個力士束發(fā)高髻,裸上身,著長裙,帛帶繞背自雙肩于體側飄卷,赤足立于內龕外側山座上把門。鄧大金說,“該龕造像具有唐代風格,佛和弟子似道似佛的裝束在它處石窟中極為少見,對研究通江境內宗教及雕刻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佛爾巖塬石窟的龕窟也很有特色。有的是外方內圓形,有的是圓拱形;有的龕楣素面無紋,有的則陰刻對聯。這些新的裝飾形式,使龕顯得一點不單調。
不過,佛爾巖塬石窟更大的價值在于其道教造像。3號龕中雕鑿的神像,頭戴幞頭,笑容滿面,額頭皺紋凸出,牙齒外露,胡須下垂于胸部,身穿圓領長袍善跏趺坐,富有地方特色!跋襁@種保存完好的道教石窟,如今全國只有四川才有,并且全是唐代天寶年間開鑿的。”雷玉華說,唐代皇室將道教定為國教,到天寶年間全國開始大量出現道教造像。
歷史
而通江這個地方位置特殊。四川與中原地區(qū)交流,自古有三條道路:金牛道、米倉道和荔枝道。唐代由于中原與吐蕃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從成都到廣元的金牛道經常通行受到阻礙,于是米倉道和荔枝道開始興盛。米倉道是從長安經漢中到成都,要翻越米倉山;荔枝道則是沿通江河與渠江、長江,將長安與長江下游的瀘州等地連接起來!斑@兩條道路都要經過通江縣!奔由蠞h中和成都均是道教發(fā)源地,因此隨著道路的興盛,大批石窟開始出現和增多。直至今日,還能考察出,通江的石窟很多是中原來的人出錢開鑿的。
更難能可貴的是,佛爾巖塬石窟沒有經過歷代妝彩,造像本體基本保持了原貌,這在全國石窟中都是少見的。
佛爾巖塬石窟,造于唐、宋時期,為通江縣保存最完整的一處石窟,2008年曾入選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fā)現。
保護范圍:石窟1號龕山崖頂部向后外延10米,右外延15米,前外延20米,4號向左外延15米。
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延20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