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獵獲得麒麟,因為麒麟生活之地,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嘉祥。嘉祥街道因街道辦事處駐地位于嘉祥縣城區(qū)而得名。 [詳細] |
據(jù)舊縣志記載,臥龍山因其山腰有飛振天池,甚為幽險,俗稱臥龍洞,故取名為臥龍山,臥龍山街道因街道政府駐地靠臥龍山而得名。 [詳細] |
據(jù)《張氏族譜》載:始祖張興于明朝永樂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縣遷城北二十里許安居,取村名張官寨(來歷無考,現(xiàn)無此村)。正統(tǒng)年間張氏族因水患南遷固見村,清光緒三十四年《嘉祥縣志》載:八十三代祖張福喜俠烈,好施予,豐年蓄粟,遇歉賑貧。正德年間知縣鄭瑛為表彰其事,建坊墓道,敕石贊曰:蠲粟萬石,賑濟邑饑,謚號萬糧張。此后,萬糧張逐漸代替了固見村。1949年后,簡稱萬張。萬張街道以街道辦事處駐地萬張村得名。 [詳細] |
小王河流經村后,沿岸由造紙作坊,故稱紙坊。紙坊鎮(zhèn)因鎮(zhèn)政府駐地紙坊村而得名。 [詳細] |
曹莊南鄰梁寶寺村,有一明代寺院名曰元明寺,后改稱梁寶寺,系古汶邑坡南八大寺院之一,久負盛名。以往區(qū)、鄉(xiāng)、社駐地雖在曹莊,而區(qū)劃名稱均以“梁寶寺”命名之,至今仍沿用。梁寶寺鎮(zhèn)因鎮(zhèn)政府駐地南鄰梁寶寺村而得名。 [詳細] |
馬村鎮(zhèn)以鎮(zhèn)政府駐地馬村而得名。馬村址坐落在趙王河北岸,村東南建有趙王河大橋(今馬村橋),自明朝初年,即成為漕運碼頭,逐漸形成集市,故有碼頭集之稱,后演變?yōu)轳R村集,簡稱馬村。 [詳細] |
據(jù)1964年本《金氏家譜》載:始祖金榜于明朝洪武年間,由福建隨駕北征,干戈止息后,退役在此屯墾,以姓氏取村名。解放前后鎮(zhèn)駐地在金屯村,雖歷經搬遷駐地,但一直沿用金屯鎮(zhèn)。 [詳細] |
據(jù)《張氏族譜》載:此村原名彥氏村,來歷不詳。張氏祖于明朝永樂二年(1404),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此村,至明朝萬歷年間,張氏祖人丁興旺,發(fā)展成為村中大戶,并建起樓房,故改村名為張家樓。1949年后,簡稱張樓。1980年地名普查時,因本縣張樓公社與微山縣張樓重名,1982年經省政府批準,更名為大張樓公社,村名亦改為大張樓村。大張樓鎮(zhèn)以鎮(zhèn)政府駐地大張樓村而得名。 [詳細] |
孟姑集村有古瑞云寺,在當?shù)仡H有名聲。明朝初年,瑞云寺由孟氏尼姑主持,方圓幾十里去寺院燒香的人很多,并興起集市。為做生意,先后有楊、李、姜、岳、趙等姓遷來定居,逐漸形成村莊,故取村名孟姑集。孟姑集鎮(zhèn)以鎮(zhèn)政府駐地孟姑集村而得名。 [詳細] |
據(jù)《甘氏族譜》載:自唐高祖三年(620)汶邑有八大寺院,此寺為東大寺,寺內有老僧師兄弟二人。高祖六年,甘、曾二姓來此定居,為紀念高壽二僧,在寺院西建老僧廟堂,故稱此村為老僧堂村。老僧堂鎮(zhèn)以鎮(zhèn)政府駐地老僧堂村而得名。 [詳細] |
據(jù)《盧氏家譜》載:明朝洪武年間,以盧氏為首的部分退役官兵屯墾于重火山下,取村名盧官屯。明末,改名為重火山村。至清末,重火二字合為一體,始有煄山之稱。因煄字生僻,更名為仲山。仲山鎮(zhèn)以鎮(zhèn)政府駐地仲山而得名。 [詳細] |
據(jù)隋碑和清光緒十年碑文記載:此村始建于隋朝,依山而建,取村名遂山村。明末清初,嘉祥、巨野之民以遂山村為根據(jù)地發(fā)動反清。首領官文彩號稱擎天王,率領兩萬余眾,于清順治元年(1644),在該村與官兵激戰(zhàn),文彩受傷突圍。次年又依靠村北山洞作掩護奮起斗爭,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義軍雖然失敗了,但影響甚大,山洞對義軍起了掩護作用,為紀念這次起義,故將遂山村改為滿硐。滿硐鎮(zhèn)以鎮(zhèn)政府駐地滿硐村而得名。 [詳細] |
據(jù)《黃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初年,始祖黃耀德從諸城遷居此地,圍村挖溝筑寨,俗稱垓子,故以姓氏命名為黃垓。 [詳細] |
因春秋魯哀公十四年春西狩獵獲得麒麟,因為麒麟生活之地,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 [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