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期名醫(yī)扁鵲(姓秦名越人),行醫(yī)諸國,路過此地。秦太醫(yī)李醢,知技術(shù)不如扁鵲,使人在此伏于道旁,將扁鵲害死,由此得名伏道。1961年,伏道村分成一、二、三、四道街,共四個行政村,名以序稱伏道二街,沿用至今。 |
據(jù)考,侯姓20多戶人家明初從山西洪洞縣遷來,最早在此定居,取名侯家莊,后演變?yōu)楹钋f。雖然后來遷入此地的人越來越多,姓氏越來越繁雜,但本莊人仍自稱侯莊。又因該莊周圍河流縱橫交錯,外來人亦稱河莊。政府確定地名時,仍為侯莊,沿用至今。 |
古代南臨一條淤泥河,河兩邊有旱灘,開始在兩岸居住人家較少,故取名小灘。在河北邊所以叫后小灘,沿用至今。 |
據(jù)查古代西北臨一條淤泥河,河西邊有旱灘,開始在兩岸居住人家較少,故取名小灘。明清代稱小灘。新中國成立后,以方位稱前小灘,沿用至今。 |
據(jù)傳古時有一個官員路過這里,遇有一人攔路喊冤,這位官員當(dāng)場斷清了這場官司。后來,人們把這個地點(村內(nèi)一個丁字路口)叫做官司口,也因此得名官莊。宋代稱官泊,明代稱官莊,清代稱官莊。新中國成立后,為了與伏道村東邊的官莊區(qū)別,改稱西官莊,沿用至今。 |
昔時村西頭有一個大水池,水向西北流入永通河,故取名小河頭村。1957年,因村內(nèi)賀姓人家占大多數(shù),改為小賀屯,沿用至今。 |
與西官莊遙遙相對,故得名東官莊。明正德年間稱謂王國宮莊,有石碑文記載。據(jù)說,古時曾有一位“百里”君王在此管轄,稱謂官莊。解放后,因伏道西有西官莊(又稱大官莊),為分辨村落,故此稱東官莊(又稱小官莊),沿用至今。 |
據(jù)明《嘉靖·彰德府志》(1523年版)和《湯陰縣志》(1738年版)記載:縣城東南30里有司馬泊,周圍17里,近司馬村!兜弁跏兰o(jì)》上說:鄴西南有司馬,是殷王太甲(公元前17世紀(jì))帶兵常駐的地方。據(jù)此司馬村已有3600年歷史,F(xiàn)村內(nèi)張姓人家系明初有山西洪洞縣遷來,李姓人家系明末清初由瓦崗遷來。 |
因古代石灰窯較多,加上村北有四個水泉,故而得名灰泉。后來群眾以“灰”字不雅,改為輝,成為輝泉。該地名來源于明代,稱灰泉;清代時期稱灰泉;后改為輝泉,沿用至今。 |
據(jù)挖掘出土的北宋元豐六年(1083年)石棺中記載“相州湯陰縣孔村管七澗村”。相周圍有七條澗溝,一遇雨天就出澗水,因而得名七澗。宋、明、清記載稱七澗,沿用至今。 |
以申姓人家最早在此落戶,取名申家莊。20世紀(jì)30年代初期,縣錢糧處曾記名南下里。新中國成立后,復(fù)名申家莊,為避免同其東部師家莊諧音混淆,冠以方位詞稱為南申莊。明代稱申家莊,清代稱申家莊。新中國成立后稱南申莊,沿用至今。 |
原在扁鵲廟崗附近,名白草洼。明末清初為躲避官府征收銀糧,居民遷此,因位于七澗河和永通河之間,遂取名夾河,使用至今。 |
此村內(nèi)閻姓人家系明代由山西洪洞縣遷來,王姓系清代由古賢遷來。清代曾叫伏屯,無考。后因人少村小,演變?yōu)樾⊥,沿用至今?/div> |
位于永通河中下游西側(cè),河水至此向北轉(zhuǎn)彎,故得名水磨灣。因村在河西,又名西水磨灣。明、清代稱水磨灣。新中國成立后,稱西水磨灣,沿用至今。 |
戰(zhàn)國時期名醫(yī)扁鵲(姓秦名越人),行醫(yī)諸國,路過此地。秦太醫(yī)李醯,知技術(shù)不如扁鵲,使人在此伏于道旁,將扁鵲害死,由此得名伏道。1961年,伏道村分成一、二、三、四道街,共四個行政村,名以序稱伏道一街,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