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點推薦 > 遼寧省各市縣區(qū)地名由來[4]

遼寧省各市縣區(qū)地名由來[4]

  1985年,設立本溪市明山區(qū),為城鄉(xiāng)接合的新型城區(qū),疑為寓意寄托未來。 [詳細]
  原稱蝎子溝,因這里山勢形狀像蝎子而得名�?滴跄觊g,有位姓豐的巡撫見此地風水極佳,便將其公主墳遷來此地,因位于本溪湖之南,故稱為南墳。1942年,改名為南芬。1948年11月15日,本溪縣劃分為10個區(qū),其中有南芬區(qū)。1952年9月,設立南芬區(qū)。 [詳細]
48、本溪滿族自治縣 [遼寧省本溪市] 本溪得名于境內的本溪湖。
   本溪滿族自治縣位于遼寧省東部。,太子河上游。東與桓仁、寬甸兩縣交界,北與新賓、撫順兩縣此連,西與本溪、遼陽兩市接壤,南與鳳城縣為鄰�?偯娣e3362平方千米�?側丝�30萬人(2004年)�?h人民政府駐小市鎮(zhèn),郵編:117100。代碼:210521。區(qū)號:0414。拼音:BenxiManzuZizhixian。行政區(qū)劃本溪滿族自治縣轄10個鎮(zhèn)、1個鄉(xiāng):小市鎮(zhèn)、草河掌鎮(zhèn)、草河城鎮(zhèn)、草河口鎮(zhèn)、連山關鎮(zhèn)、……[詳細]
  以歷史上古國的州府之稱而命名。唐朝渤海時代的桓州以及高句麗時代的桓都,均為今名桓仁之淵源。據記載,清光緒三年(1877年)置懷仁縣,后因與山西省懷仁縣重名,遂于民國三年(1914年)改名桓仁縣,以古桓州得名。1989年,撤銷桓仁縣,設立桓仁滿族自治縣。 [詳細]
  原名“安東市”�!鞍矕|”一名源于唐總章元年(668年)設置的安東都護府。意有安撫東部或東部安寧之意。清光緒二年(1876年)首置安東縣(治所今沙河鎮(zhèn))。民國23年(1934年),在安東縣的基礎上置安東市。1965年,將安東市改為丹東市,意為紅色的城市。 [詳細]
  元寶區(qū)是丹東城市的發(fā)祥地,以境內元寶山得名。1938年,安東市設立元寶區(qū)。 [詳細]
  1945年,安東市劃分為中央區(qū)、鎮(zhèn)江區(qū)、中興區(qū)。同年,鎮(zhèn)江區(qū)、中興區(qū)合并,設立鎮(zhèn)興區(qū)。1965年,鎮(zhèn)興區(qū)更名振興區(qū)。 [詳細]
  1981年3月8日,丹東市郊區(qū)更名為振安區(qū)。取“振興、安定”之意。 [詳細]
  名源于寬甸子,始于渤海國時期。因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宜于耕種、狩獵而取其名。明時曾寫作“寬佃”,后改為“寬奠”(堡)。取穩(wěn)固內地與邊疆聯系,據膏腴,扼要害,邊防永定之意。清光緒二年(1876年)設寬甸縣。1989年9月,撤銷寬甸縣,設立寬甸滿族自治縣。 [詳細]
  民國《安東縣志》卷1載:大東溝“鴨綠江之一港。舊時東邊百貨咸集于此,蓋安東西南水路要沖也”。1965年,以駐地大東溝改安東縣為東溝縣。1993年撤東溝縣改置東港市,因境內有大東港口得名。

[詳細]

  名源于明代鳳凰城堡。據《明史地理志》記載,“定遼中衛(wèi),東有鳳凰城,在鳳凰城山東南(南似誤,應為北),成化十七年筑”。清置鳳凰廳,民國二年(1913縣,均以鳳凰冠之。后因與湖南省鳳凰縣重名,于1914年去“凰”添“城”,故名鳳城縣,1985年改為鳳城滿族自治縣。1994年改為鳳城市。 [詳細]
57、錦州市 [遼寧省]
  錦縣(州)之名始于遼代,小凌河回旋如錦名曰錦川,縣名亦取于此。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錦州之名始于此時,意為“錦繡之州”。1662年,清設錦縣,1665年,設錦州府。1937年設錦州市。 [詳細]
  1958年,設立錦州市古塔區(qū)。以廣濟寺遼代古塔得名。 [詳細]
  1959年4月1日,錦州市錦鐵區(qū)更名為凌河區(qū)。以境內小凌河得名。 [詳細]
  1983年1月1日,錦州市郊區(qū)更名為太和區(qū)。名自太和街道,取太平、和睦之意。 [詳細]
說明:數據源自網絡,部分排名不分先后,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與我們聯系.
粤ICP备13001937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0422号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我要供稿
联系我们: QQ:264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