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普達村 | 隸屬:甲英鎮(zhèn) |
區(qū)劃代碼:513335103207 | 代碼前6位:513335 |
行政區(qū)域:四川省 | 地理分區(qū):西南地區(qū) |
行政級別:村 | 車牌代碼:川V |
長途區(qū)號:0836 | 郵政編碼:627650 |
城鄉(xiāng)分類:村莊 | 分類代碼:220 |
人口數(shù)量:約864人 |
地名由來:
藏語。意為“溝下面”。
基本介紹:
2020年區(qū)劃調(diào)整將原甲英鄉(xiāng)普達村、甲英村合并為“普達村”,普達村位于甲英鎮(zhèn)西北,距離縣城18公里,距離鄉(xiāng)政府6公里,系貧困村,脫貧年限為2019年。全村總戶數(shù)159戶,864人,黨員49人,其中脫貧人口62戶,337人。低保23戶61人,特殊困難群體4人,殘疾25人,監(jiān)測戶2戶,10人。全村農(nóng)戶居住較分散,集中搬遷至絨塔頂44戶,桃蹊甲英搬遷點35戶,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至縣城周邊5戶,地災搬遷至桃蹊甲英搬遷點2戶,分散搬遷至縣城附近73戶。全村參合率達100%。義務教育入學率達100%。33人享受公益性崗位。56戶農(nóng)戶享受五改三化及幸福美麗新村打捆建設項目。40戶貧困戶享受易地搬遷扶貧項目。2
歷史沿革:
解放后,設立普達行政村。
1960年5月,巴塘縣全面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同年9月,設立普達生產(chǎn)大隊管理委員會,簡稱普達生產(chǎn)大隊、普達大隊。
1966年5月,我國“文化大革命”開始,1972年5月,更名為普達生產(chǎn)大隊革命委員會。
從1978年11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對我國“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進行撥亂反正;1981年6月,復名普達生產(chǎn)大隊管理委員會。
1983年10月,我國實行政社分設;1984年7月,
周邊相關(guān):
普達村附近有巴塘措普溝、茶馬古道-鸚哥嘴、巴塘姊妹湖國家濕地公園、當古寺、措普寺、噶登彭德林寺等旅游景點,有巴塘核桃、巴塘南區(qū)辣椒、巴塘蘋果、巴塘團結(jié)包子、巴塘核桃油、巴塘黑美人土豆等特產(chǎn),有巴塘弦子舞、熱巴舞、巴塘弦子舞、瑪達咪山歌、丹巴藏戲等民俗文化。
區(qū)劃:四川省·甘孜州·巴塘縣·甲英鎮(zhèn)·普達村 |
闂佺ǹ绻愰崢鏍姳椤掑嫬绠i柟瀛樼矋缁拷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闂佺懓鐡ㄩ崹濂搞€呴敂鐣岀懝婵炴垶顕ч敓锟� |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QQ闂佹寧鍐婚幏锟�2642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