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區(qū)旅游景點介紹
廣濟橋位于常州市東坡公園御碼頭和半月島之間的大運河上。俗名“西倉橋”。據(jù)光緒《武進陽湖縣志》載,該橋始建于明代正統(tǒng)十二年(1447),由江南巡撫周忱倡建,距今已有560年歷史。西倉是常州府武進縣漕糧儲存地,每年新糧離田、賦稅上征,四鄉(xiāng)農(nóng)民紛紛來到此地完糧納稅。起先是一座木橋,方便南北鄉(xiāng)民和客商往來,后稱為交通要道,由于河闊行人較多,于是又改成三孔石拱橋。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由南京兵部尚書、應天巡撫王恕,常州知府孫仁倡議改建為三孔石拱橋,廣濟橋系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式鑲邊三孔連拱橋,原南北走向。1986年,因拓寬運河之故,該橋移建于此。移建后的廣濟橋為三孔石拱橋成東西走向,外形基本不變,橋面兩側(cè)仍是厚重素面石欄板,橋頂兩側(cè)嵌置柱頭浮雕蓮瓣紋的望柱4根,橋堍部各增加一對望柱,望柱前增置一對石獅,……
[詳細] 徐氏宗祠位于天寧區(qū)泰興里2號,形制獨特,屋宇高敞,是常州繁華鬧市中的瑰寶,鬧中取靜,建制完備。徐氏宗祠所在的泰興里是典型的江南小巷。徐氏宗祠建于1913年前后,地理位置十分優(yōu)越,祠堂東有常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洪亮吉故居和游擊府大殿,南為常州東、西主干道延陵東路,西為常州市圖書館和解放路小學,北為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經(jīng)過百年滄桑的徐氏宗祠現(xiàn)存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房兩進三開間,占地面積為272平方米。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徐氏宗祠坐東朝西,這種布局在常州極為罕見。因祠堂建于清朝統(tǒng)治結(jié)束、民國肇始之初,受“西風東漸”的影響,祠堂已帶有明顯的民國風格。據(jù)說,第一進正門原有四扇栗殼色長窗排門,長窗后有一對雕刻非常精美的麒麟門墩石,今門墩石依然保存完好。麒麟作戲繡球狀,……
[詳細] 大成二廠競園、老廠房(民國建筑),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延陵中路268 號,大運河北岸,與“大成三廠舊址”隔河相望,是中國現(xiàn)代杰出實業(yè)家、著名愛國民族工商業(yè)者劉國鈞在常州的紡織工業(yè)遺存�,F(xiàn)保存有園林、老廠房各一處,占地面積3484 平方米。競園坐北朝南,東西長47.25 米,南北長55.8 米,占地面積約2700平方米。圍墻高2.5 米,設(shè)有各式花窗。南墻中部有精美磚雕門樓,寬2.05米,高3.5 米,門兩側(cè)置石獅一對,高1.5 米。園內(nèi)有三開間房屋兩進,面寬11 米,東西山墻均為觀音兜形制。第一進進深9.4 米,檐高4.7 米,脊高6.5 米,前后有軒。第二進進深7 米,檐高3.6 米,脊高7 米。一、二進間有天井,進深5.2 米,周有圍廊。除主體建筑房屋外,園內(nèi)配設(shè)有水榭、曲橋、涼亭、假山、瀑……
[詳細] 蔣氏宗祠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62號蔣氏宗祠,建于清代,為古建筑的壇廟祠堂,房屬保存一般,現(xiàn)仍使用,為居住場所,隸屬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房屋坐北朝南,屋脊高敞,宗祠存房屋四進院落,第一進單層四開間,面寬15.3米,進深7.2米,后檐高3.8米,脊高5.8米。第一進西邊兩間已改建為現(xiàn)代樓房。一、二進間天井進深3.8米。第二進單層,前檐高4.4米,走廊1.3米,脊高6.5米,中間二間為廳,有翻軒。中間大廳進深7.4米(不含走廊2.4米),東西廂房進深8.8米(不含挑廊1米)。廂房上方有磚雕,清代屋脊保存完好。二、三進間天井進深6米。第三進單層四開間,面寬14.6米,進深8.2米(不含檐伸出0.5米),后檐高4.3米,脊高6米。三、四進間天井進深4.2米。第四進面寬14.6米,……
[詳細] 劉氏宗祠位于天寧區(qū)老運河南岸的東下塘20號和22號,與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qū)隔河相望,根據(jù)祠內(nèi)梅樁石刻干支乙丑推算,宗祠建造年代應為清同治四年(1865),這也與當時的歷史背景符合。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清軍收復江南諸城,被戰(zhàn)爭破壞的江南百廢待興,劉氏宗祠在笫二年開始修復。劉氏大宗祠舊在常州府學前鳴珂巷,是清乾隆大學士劉於義以三百金買下宅地后改建,1860年太平天國軍隊占領(lǐng)常州時,劉氏宗祠被毀,1867年福建按察使劉翊宸在青果巷繡衣坊重建劉氏大宗祠。常州解放后,因青果巷拓寬,劉氏大宗祠才被拆去門屋,余屋為常州市公安局使用,東下塘20號劉氏宗祠實為西營劉氏分祠,今東下塘、青果巷、西瀛里劉姓人士仍多。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劉氏宗祠坐南朝北,面朝京杭大運河……
[詳細] 晉陵白氏宗祠,號仁榮堂,位于天寧區(qū)白家橋(政成橋)西南側(cè),天寧區(qū)紅梅街道采菱村北端,它東臨采菱河,北靠京杭大運河。1985年常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常文管(建)字第1號“關(guān)于建立市、區(qū)兩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意見”中,郊區(qū)白康敏祠(即白氏宗祠)曾列為郊區(qū)文保單位,2006年6月15日,常州市規(guī)劃局批準在原址修復晉陵白氏宗祠,占地面積775平方米,建筑面積500平方米。2007年常州白氏族人在原址改建了晉陵白氏宗祠。2008年2月26日,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晉陵白氏宗祠原為明朝刑部尚書白昂專祠。白昂當年為朝廷剿匪平寇,治水功績顯赫,弘治皇帝為表彰其功績而特建祠堂。白氏宗祠始建于明代弘治年間,由其長子鎮(zhèn)國將軍錦衣衛(wèi)都指揮使白埈主持建造。500多年來,白氏宗祠歷經(jīng)數(shù)次修繕,其中有據(jù)可……
[詳細] 道臺府(將軍樓)位于常州市區(qū)前后北岸歷史文化街區(qū)東首,原縣學街5-5(原13-1)號。2008年2月,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道臺府最初為清順治、康熙年間副都御使徐元珙宅邸。道光年間徐氏后裔為道臺,并建造府第,故稱道臺府。后房屋易主,清末被售與清光緒浙江兵備道惲祖貽,民國年間其孫惲公樾(安慶知府惲毓齡之子)又將其售與蔣超雄。蔣曾任國民黨浙江省軍管區(qū)副司令兼浙東師管區(qū)司令,中將軍銜,故又稱將軍樓。道臺府為晚清建筑,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主建筑坐北朝南,建在一條中軸線上,現(xiàn)存磚木結(jié)構(gòu)清代建筑正屋三進及一些附屬建筑。樓后(北向)曾建有大花園,種植名貴花木。徐元珙,字輯五,江蘇武進人,清朝官吏。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典廣西試,遷郎中。出為福建建寧道僉事,善于治盜�!�
[詳細] 飛虹橋位于常州市東坡公園門口西首古運河與市河交匯處。橋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重修。時稱水平橋,亦稱西龍橋。每當夕陽西下,橋身像彩虹一般倒影水中,故民間俗稱“飛虹橋”。飛虹橋條石拱圈、條石橋臺,橋長38 米,寬5 米,單孔跨徑11.9米。飛虹橋呈縱聯(lián)分布并列式拱形石結(jié)構(gòu),橋梁以花崗巖條石為拱,有圈無眉,墻體以大小不一的青石疊砌,橋身的欄桿由金山石、護欄板由麻石鑿成,制作工藝精巧。兩面各間置方頭素面望柱8 根,落坡處設(shè)抱鼓。橋兩邊居中欄石內(nèi)外各以篆體刻“飛虹橋”三字,無聯(lián)柱,橋兩側(cè)橋耳各一對。橋面由平行的麻石組成,中間有一甬道,麻石之間再鋪以碎石。橋面兩坡平緩無階,中間有二道車轍,橋心無案,以塊石方正排列。1954 年修建東郊艤舟亭公園時,橋欄桿同時整修,1983 年因原磚砌欄桿年久失修,改……
[詳細] 大成一廠老廠房位于大成一廠舊址的東端,劉國鈞辦公樓的北面,為單層工業(yè)廠房,坐東朝西,內(nèi)框架為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墻體用青磚砌筑,青磚留有模印陽文“★甸”等字樣,房頂蓋灰瓦。大成一廠的前身是劉國鈞等人在1916年集資創(chuàng)辦的大綸機器紡布廠。1916 年3 月,劉國鈞與蔣盤發(fā)等人集資9 萬元創(chuàng)辦了大綸機器織布廠,新建工廠發(fā)展順利,并于1919 年10 月重募資金,收購土地60 余畝,興建了現(xiàn)大成一廠舊址的廠房,成立了新的大綸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后,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卷土重來,日貨大量傾銷中國市場,國貨紗布一蹶不振,大綸紡織股份有限公司亦是銷路阻老廠滯,連年虧損,至1929 年時已難以維持。當時劉國鈞因已獨立經(jīng)營廣益染織兩個廠,獲得成功后打算擴大生產(chǎn)規(guī)模,于是在1930 年接盤大綸久記紡……
[詳細] 青龍橋位于天寧區(qū)鄭陸鎮(zhèn)焦溪老街,架于龍溪河最北端與舜河連接處,是一座單孔石拱橋。因舜河最北端有江陰虞門橋(地名,屬于江陰申港鎮(zhèn)),故又名“虞門橋”。焦溪韻味獨特,底蘊深厚。橋多、街多、弄堂多是焦溪的特點,有“六街、九橋、十八弄”之稱。至今,焦溪古村落古樸典雅、風格各異的弄巷有十余處之多。青龍橋建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花崗巖石質(zhì),橋全長19 米,二側(cè)各有13 級臺階 ,橋堍、橋面二處寬分別為2.8 米和2.6 米,凈跨6.6米,橋高4.7 米,矢高3.7 米。青龍橋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法,單環(huán)洞橋,拱券外鑲邊,拱券上方兩側(cè)各有橋耳一對,橋欄中央兩側(cè)刻有繁體楷書“青龍橋”3 字,橋面中央龍門石為一旋葉形浮雕圖案。拱形石造建筑“拱”的部分, 稱為龍門石,橋面兩側(cè)置長方形厚實欄板。橋心石上雕刻旋葉……
[詳細] 青果巷談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149-155號,為近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的傳統(tǒng)民居,建于清代,存有房屋四進,備弄一條,精美清式找窗,談宅保存情況較差,現(xiàn)仍使用,隸屬古村社區(qū)。談宅坐南朝北,談氏在清代買下,共兩段。西段青果巷153-155號,存兩進,第一進單層四開間及二備弄面寬20.2米,進深6.3米,前檐高2.7米,后檐高3米,脊高4.5米。一、二進天井進深4.1米,弄堂寬1.8米。第二進進深7.8米,檐高3米,后檐高3.3米,脊高4.8米,清式長窗保存較好。東段青果巷149-151號,存四進,第一進單層二開間,面寬7.3米,進深5.7米,前檐高2.8米。一、二進天井進深2.5米。第二進進深6.9米,前檐高3米。二、三進間天井進深2.4米。第三進為二層,進深7.8米,單……
[詳細] 青果巷汪宅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52弄9號,始建于清代,汪宅坐北朝南,為古建筑的宅第民居,保存一般,現(xiàn)仍使用中,隸屬古村社區(qū),第一進為單層三開間,面寬11.1米,進深6米,前檐高3.45米,脊高4.6米。第一、二進天井進深3.2米,面寬11.1米。第二進為單層三開間,面寬3.3米,進深7.5米,前檐高3.4米,脊高4.8米,兩側(cè)有廂房。在房屋天井中心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6′27.8″,東經(jīng)119°57′17.7″,海拔高度-24.7米。2012年,常州市政府正式-青果巷歷史文化修復工程。青果巷52弄也在這一修復項目中。青果巷52弄,曾名為“三錫堂”,是一處前后七進的官宦宅邸,房屋、院落、古井、假山錯落有致,并栽有青松、梅花和竹,供主人休閑欣賞。“三錫堂”全盛時期,主……
[詳細] 延陵中路周宅位于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兆豐社區(qū)延陵中路200號、202號,房屋造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坐北朝南,硬山式磚木結(jié)構(gòu),存房屋兩進,均兩層兩開間。第一進進深5.7米,面寬5米,檐高6.4米,挑廊高0.75米;第一進前有小院,第二進面寬6米,進深8.1米,檐高5.9米,挑廊0.75米,樓上有走廊及圍欄,欄板下部有雕花板,雕刻纏枝花卉,較為精美;第一、二進間天井進深3.75米(含挑廊),一二進間兩層有走廊連結(jié),寬0.75米。天井內(nèi)有轉(zhuǎn)角木質(zhì)樓梯上二樓,保存一般,現(xiàn)仍使用。房屋建筑的觀音兜風火墻為典型常州風格,內(nèi)部的雕花木刻、木梯扶手都為民國風格�!�
[詳細] 艤舟亭、東坡洗硯池現(xiàn)位于天寧區(qū)東坡公園內(nèi)。1964年4月17日,江蘇省常州市人民委員會公布艤舟亭故址及東坡洗硯池為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12月23日,常州市人民政府調(diào)整公布為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艤舟亭古時不僅是常州人紀念蘇東坡的地方,就連皇帝也為之題詞、御書匾額。清朝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曾四次寫下有關(guān)艤舟亭的詩(其中一次是給錢維城《艤舟亭》圖的題詩),并給艤舟亭題書了“玉局風流”的匾額,以示對蘇東坡的敬仰。自從乾隆為艤舟亭題詩書匾以后,艤舟亭遂又修葺一新。當年乾隆的詩都有御書碑刻,置園內(nèi)的御碑亭內(nèi),今原碑猶在。志書有說乾隆二十二年(1757)將顧塘橋東坡洗硯池移置于艤舟亭的,如乾隆年間的《常州賦》云:“孫氏館軒北有石漥渟泓,傳位文忠洗硯池,乾隆丁丑移置艤舟亭后�!钡悄赍X維城……
[詳細] 清乾隆年間著名詩人黃仲則故居兩當軒在常州市神仙觀弄29—33號。現(xiàn)存建筑為黃仲則祖上所遺,是黃氏后裔分住的建于明清時期的建筑群。原占地約7畝,南臨白云溪,東、北均以神仙觀弄為界,西鄰民居,為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黃仲則所居兩當軒位于黃氏建筑群南首,為一封閉式四合院,其西廂房即詩人當年“沉酣經(jīng)籍,融液子史,咳唾珠玉”的書齋兩當軒。關(guān)于“兩當軒”的出處有多種說法,提的較多的是《史通·隱晦篇》中“以兩當一”,大致是說,有的文章言簡意賅,如同用兵,可以一當百,有的文章思路不清,用詞啰嗦,如“售鐵錢者,以兩當一”才賣得出去。不過常州文化名人羊牧之先生認為實則因黃仲則家貧,無書房,這西廂房既當書房,復當臥室,故名“兩當”。黃景仁,字仲則,是清代中期詩人,自稱為北宋黃庭堅的后裔。自仲則十四祖黃松軒起遷居武進……
[詳細] 大成三廠舊址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采菱路 78 號常州名力紡織有限公司內(nèi),大運河南岸,與“大成二廠競園、老廠房(民國建筑)”隔河相望,為中國現(xiàn)代杰出實業(yè)家、著名愛國民族工商業(yè)者劉國鈞在常州的紡織工業(yè)遺存,也是常州市目前體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近代紡織工業(yè)遺產(chǎn)�,F(xiàn)有廠門、三方廳、原衛(wèi)生所、老門樓、濾塵塔各一處,倉庫兩處,占地面積3695 平方米,大多數(shù)建筑建于1937—1946 年間。2011 年12 月19 日,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劉國鈞(1887~1978),中國現(xiàn)代杰出的實業(yè)家,著名的愛國民族工商業(yè)者。出生于江蘇靖江,自幼家境貧寒,備嘗艱辛,在帝國主義列強和官僚資本傾軋下,慘淡經(jīng)營,艱苦創(chuàng)業(yè)。早年在常提倡“機器革命”,“土紗救國”,1930年果斷集資創(chuàng)辦常州大成紡織染公司。8……
[詳細] 孫家庵位于天寧街道南城腳社區(qū)南園19號、常州市第一中學西側(cè),又名凈觀禪院,原為明代禮部尚書孫慎行在明萬歷年間為其妹出家而建,歷代皆有重修。清代咸豐年間毀于兵燹,光緒十九年由孫氏女孫妙行重建。孫家庵在常州庵堂中首屈一指,數(shù)百年來一直有常州“尼眾叢林”之稱。文革時期,孫家庵遭到嚴重破壞。十年--結(jié)束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1980年被省政府批準為江蘇省對外開放的三座尼庵之一。住持傳怡法師(1909~1987)將寺院修葺,塑造佛像,招收年青比丘尼,修持佛法。她德高望重,曾被選為市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1985年孫家庵新建客堂、宿舍樓等,基本恢復原貌。傳怡法師圓寂后,由松純大和尚推薦德華法師任住持,宏能法師任監(jiān)院。孫家庵第一進進深4.8米,面寬3間10.2米,檐高3.4米,脊高4.5米,天井進深3.6米……
[詳細] 青果巷52弄六角井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52弄27號南,存古井一口,為古建筑的池塘井泉,建于清代,黃石質(zhì)(金山石質(zhì)),正六邊形,六角井保存情況一般,但井欄圈保存較好,現(xiàn)仍由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居民附近居民使用,六角井井圈外徑0.46米,高0.32米,邊長0.26米,占地面積約為0.5平方米,六角井西為52弄24號汪慎安醫(yī)生宅。在六角井西側(cè)測得GPS坐標為:北緯31°46′28.9″,東經(jīng)119°57′18.9″,海拔高度3.2米。……
[詳細] 康家塘六角井欄圈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紅梅街道林園村委康家塘,為古建筑的池塘井泉,建造于清嘉慶三年(1798年),隸屬天寧區(qū)紅梅街道,現(xiàn)無人使用,井欄圈為青石質(zhì),高0.46米,六角每邊0.38米,內(nèi)徑0.34米,六角對角線0.70米,井壁厚0.14米。井身刻有“康逹性造義井”,字外有圓圈,十分精美,并有“嘉慶三年八月”字樣。義井,是供公眾汲用之井。唐《玄識闍黎廬墓碑》:“置義井,取施無求報�!绷x井由于其公共取水的功能,往往也成為周圍社區(qū)的公共活動空間。六角井欄圈位于康家塘健身點內(nèi),北為紅梅新村,東為紅梅西村。康氏自乾隆年間從山西遷來,有2000年立碑亭。……
[詳細] 進士坊殘件位于常州市天寧區(qū)天寧街道古村社區(qū)青果巷68弄、青果巷113號前,建于清代,進士坊石柱為正四方麻石柱,高4.6米,四柱形邊長0.64米,原為董氏進士坊殘件,青石支撐甲桿石還存在。董氏后人特意為這些取得功名者建造了紀念性建筑進士坊,在這座進士坊上鐫刻著到光緒二十九年為止董氏22位進士獲得者的名字,他們在求仕途中,十分刻苦,不少故事非常感人。第九世的董紹,從小就勤奮讀書,常常讀到深夜,甚至通宵達旦。他父親怕他用功過度影響身體,十分心疼,強令他睡覺。他卻把蠟燭偷偷藏在甓中,不讓父親看見,等到夜深人靜,父親入睡后,他馬上起來挑燈夜讀。董紹在明正德年間中舉后,卻“三試禮闈不第”,直到10年后才中進士,當上了江西新昌縣知縣。在董氏后人中,還有不少“神童”。第十八世的董思駉7歲就能吟詩,他曾經(jīng)當場……
[詳細]
闂備胶枪缁诲牓宕濈仦鐭懓螖閸涱厽宓嶉梺鍝勵槹鐎笛囧磹閹惰姤鐓欓柛蹇氬亹閻矂鏌涘畝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