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福建省 > 龍巖市旅游

龍巖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長汀紅色舊址群
  長汀紅色舊址群位于長汀縣城。長汀于唐開元24年(公元736年)置汀州,為福建五大州之一。自盛唐到清末,長汀均為州、郡、路、府的治所。其中古韻悠長的明清古街店頭街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明街”。長汀是客家人最具代表性的集散地,被稱為“世界客家首府”,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中央蘇區(qū)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長汀是海外聞名的客家首府,客家風情萬種,悠久的歷史給長汀留下獨具魅力的客家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客家服飾文化、客家建筑文化、客家風土文化和客家飲食文化。長汀的客家美食中外聞名,是“中國客家菜之鄉(xiāng)”、“福建省美食名城”,素有“食在長汀”的美譽。長汀被稱為“紅軍的故鄉(xiāng)、紅色土地和紅旗不倒”“三紅”土地,是全國21個革命圣地之一;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央蘇區(qū)的經濟文化中心,被譽為“紅色小上海”……[詳細]
才溪鄉(xiāng)調查舊址景區(qū)
  才溪紅色景區(qū)位于素有“模范之鄉(xiāng)”、“將軍之鄉(xiāng)”、“建筑之鄉(xiāng)”美譽的上杭縣才溪鎮(zhèn)。景區(qū)包括毛澤東才溪鄉(xiāng)調查紀念館、毛澤東才溪鄉(xiāng)調查舊址、光榮亭和列寧臺,以及上杭廉政教育基地紅色影視展播館�,F(xiàn)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和全國紅色旅游三十條精品線路之一。才溪鄉(xiāng)調查舊址景區(qū)主要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才溪區(qū)蘇維埃政府、才溪區(qū)工會(列寧堂)、光榮亭等,以及才溪鄉(xiāng)調查紀念館。景區(qū)被評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被列為全國紅色旅游100個經典景區(qū)和全國30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之一。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才溪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當年才溪鄉(xiāng)有青壯年3400人參加紅軍,占青壯年總數(shù)的80%,1200多人為革命犧牲,其中40多位烈士為團級以……[詳細]
古田會議舊址
  古田會議舊址古田會議會址地處閩、贛、粵三省交界處,位于福建上杭縣古田鎮(zhèn)溪背村,原系廖氏宗祠,又名萬源祠,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民國初,為推行新學,該祠改為和聲小學。1929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入閩,開展土地革命,和聲小學改名為“曙光小學”。祠堂由前后廳和左右?guī)拷M成,建筑面積826平方米。1929年12月,毛澤東同志主持的紅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在此召開,通過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古田會議決議案。這便是著名的古田會議。目前,會址大廳已恢復當年開會的原貌。馬克思、列寧畫像和代表席位、大會會標、主席臺以及墻上的黨旗都按原樣放著。會址左邊有荷花池,右邊有紅軍檢閱臺,后面豎立“古田會議永放光芒”8個紅色大字,背后是茂密的樹林。會址對面,有60年代新建的古田會議陳列館。多是閩西革命文物珍品,是福建……[詳細]
西陂天后宮
  簡介在永定高陂鄉(xiāng)西陂村。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落成。磚木結構,坐南朝北,占地6435平方米。由大門、戲臺、大寶殿和登云館組成。主體建筑為天后宮塔,高達40余米,7層,塔基用天然石塊干砌,基面土墻厚1.1米,底層為主殿,高6.5米,長14.4米,寬12米,中間有四根大圓木柱,支撐著塔重心。主殿供奉天后(媽祖)。二、三層周圍有走廊,四、五層用磚木結構,由四方體轉為八方體,六、七層中間用大圓木柱構建,板木為墻,最上層是葫蘆頂,用名瓷圓缸壘成。塔身高聳入云,頂層飛檐配有銅鈴數(shù)十個,風吹鈴響,鏗鏘悅耳。塔下有護塔房36間,塔前為大廳堂,塔后是登云館大廳、天井,大門入口處有永久性戲臺一座,呈半圓立體窟窿形,結構奇巧,每年圣母生日在此祈禱演戲,熱鬧非凡。福建龍巖市……[詳細]
承啟樓
  坐落在高頭鄉(xiāng)高北村西北部。據(jù)族譜記載,該樓始建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而后依次建造第二、三環(huán)和第四環(huán),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落成。圓形土樓,坐北朝南,占地5376.17平方米。因夯筑該樓外環(huán)土墻時,天公作美,土墻未受雨水淋蝕,故又名“天助樓”。全樓由4圈同心環(huán)形建筑組合而成,兩面坡瓦屋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內通廊式(見7.a-1圖39,40,41,7.a-2照片36,37)。外環(huán)為主樓,土木結構,高4層,直徑73米。底層墻厚1.5米,四層墻厚0.9米。底層和二層不開窗,底層為廚房,二層為糧倉,三、四層為臥室。每層72開間,含門廳、梯間。除外墻和門廳、梯間的墻體以生土夯筑之外,廚房、臥室的隔墻均以土坯磚砌成。底層內通廊寬1.65米。二層以上挑梁向圓心延伸一米左右,構筑……[詳細]
6、振成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振成樓
  振成樓坐落在洪坑村中南部,由洪坑林氏21世林鴻超兄弟等人于民國元年(1912年)建造。俗稱八卦樓,以富麗堂皇、內部空間設計精致多變而著稱。其局部建筑風格及大門、內墻、祖堂、花墻等所用的顏色,大膽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學所強調的多樣統(tǒng)一原則,達到了極高的審美境界,堪稱中西合璧的生土民居建筑的杰作。該樓坐北朝南,占地約5000平方米,由兩環(huán)同心圓樓組合而成。外環(huán)土木結構,高4層,直徑57.2米,內通廊式。兩面坡瓦屋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樓內按中國傳統(tǒng)《易經》八卦原理布局,以青磚防火墻分隔成8個單元,樓房呈輻射狀8等分,寓意乾、兌、坤、離、巽、震、良、坎八卦,每等分6間起腳為一卦。每卦關起門戶自成院落,打開門戶全樓貫通。每層2個廳、44個房間,共有208個房間。底層每單元各自與內環(huán)天井圍合成一個院……[詳細]
世澤樓
  世澤樓坐落在高頭鄉(xiāng)高北村西北部,承啟樓東側。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1929年毀于戰(zhàn)火,1931年按原狀重建。長方形土樓,坐北朝南,占地約5100平方米。高4層,面闊40.8米、11開間,進深41.2米、12開間,每層38開間,主墻厚1.6米,一、二層不開窗。一、四層內通廊式,二、三層四面各有兩間伸至回廊外邊,不能相通。二層以上不設廳堂。樓內側每隔一間以生土墻承重,每兩間之間以土坯磚相隔、承重。中廳已廢,兩側為石木或土木結構單層廂房。后廳為祖堂,上方懸掛匾額:“邦家之光”。全樓設4部樓梯,1個大門,內院兩邊各有1口水井。用時參考2小時交通永定——高北村:從永定縣汽車站坐“金豐線”,永定—高頭(土樓),7:25、8:20、10:30、11:40、13:00、14:20、15:15、……[詳細]
培田村古建筑群
  培田古村落位于連城宣和鄉(xiāng),至今仍保存著(全國)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筑群。其建筑群由三十幢高堂華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家書院組成,其精致的建筑,精湛的工藝,濃郁的客家人文氣息,堪與永定土樓、梅州圍龍屋相媲美,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經典之作,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被譽為“民間故宮”、“客家大莊園”,是客家人三大特色民居之一,是研究客家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的特色人文景區(qū)。咨詢電話:0597-8388998培田村古建筑群位于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西部,距縣城40公里。明清時期培田出現(xiàn)一批富商巨賈和文武官宦,他們相繼在家鄉(xiāng)建造以7座“九廳十八井”大宅為代表的30幢高堂華屋、21座宗祠、6處書院、2道牌坊、4座庵廟、1條千米古街,遂形成村內面積達7.9萬平方米的古民居建……[詳細]
振福樓
  振福樓坐落在永定縣湖坑鎮(zhèn)西片村,民國二年(1913年)由經營條絲煙成為富翁的蘇振太動工興建。圓形土樓,坐北朝南,占地4000平方米。同振成樓一樣,是20世紀初期客家土樓融合部分近代西方建筑藝木和中國園林藝術的杰作之一。該樓依山傍水,西側的小溪蜿蜒曲折,清澈見底,樓前樓后竹木掩映,青石小路四通八達。該樓由內外兩環(huán)同心圓建筑組成。外環(huán)高3層,直徑43.5米,土木結構,以中國傳統(tǒng)的《易經》八卦格局建造,內通廊式,兩面坡瓦屋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外環(huán)底層為廚房、餐廳,不開窗;二層為糧倉,三層為臥室。底層內通廊以鵝卵石鋪面,間內以青磚鋪面;二、三層全部以青磚鋪面。東西兩邊各設一道樓梯,兩梯對稱。后廳位于北面,與樓門祖堂同在中軸線上,廳內供奉神座,前向兩側各有一青磚拱門,與外環(huán)內通廊連接,廳口兩邊……[詳細]
中共紅四軍前委機關政治部舊址(松蔭堂)
  松蔭堂,又名永東樓,位于古田鎮(zhèn)八甲村,始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屬磚木結構。屬圍垅式建筑,二層二進五廳七開間土木樓房,建筑面積850平方米,占地面積1235平方米。房屋布局為一正兩橫,正樓分正門、前廳、天井、大廳、廂房和后廳,兩橫是兩側護厝。大廳為疊高平房、后廳為二層樓房。整座建筑融合了南方建筑和客家建筑的特色,飛檐翹角,雕梁畫棟。20世紀20年代,外國傳教士強行租用松蔭堂為禮拜堂。1929年5月,紅四軍第二次入閩到達古田后,外國傳教士都先后離去。12月,毛澤東、朱德、陳毅等率領紅四軍進駐古田,把前委機關和政治部安扎在松蔭堂。毛澤東、陳毅以及前委機關和政治部的工作人員也住在這里,積極為即將召開的紅四軍黨的第九次代表大會作準備。1929年12月中旬,紅四軍進駐古田后把前委和政治部安扎在……[詳細]
11、僑福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僑福樓
  僑福樓坐落在高頭鄉(xiāng)高北村西北部,承啟樓西側。建于1962年。圓形土樓,坐北朝南。直徑45米,高3層,內通廊式。全樓有30間(廳),設1個大門。第二層通廊由木質結構懸挑,第三層通廊挑出更多,且設腰檐,檐下以木板封閉作貯藏室。祖堂建筑風格中西合璧,在后側中軸線上,向內院突出,正面有4根西式圓形石柱。內院以花崗石鋪地。樓前為-墻圍合而成的院落,設外大門。2013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僑福樓被稱為“博士樓”,出了11個博士,其中還有個女醫(yī)學博士。樓主已經83歲高齡,每當有游客來都會起身迎接,跟大家打招呼,此樓內通廊式,祖堂中西合璧。用時參考1~2小時交通永定——高北村:從永定縣汽車站坐“金豐線”,永定—高頭(土樓),7:25、8:20、10:30、11:40、13:00、14:20、15:1……[詳細]
12、集慶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集慶樓
  集慶樓坐落在初溪村北面溪邊,海拔500多米,高出溪面約30米,地勢險要。圓形土樓,兩環(huán),建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坐南朝北,占地2826平方米。該樓中軸線自北而南依次為門坪、樓門、門廳、天井、內環(huán)及內外環(huán)通道、天井、祖堂、后院。樓門為石質門框,陰刻楹聯(lián):“集益都從謙處愛,慶徐只在善中求�!睓M批:“物華天寶�!焙駥嵉拈T扇封鐵板,上方設防火水槽,可有效防止火攻。外環(huán)土木結構,直徑66米,高4層。底層53開間,二層以上每層56開間。底層墻厚1.6米,無石砌墻基,后人在墻外表用鵝卵石加砌1米高的石墻貼面,以防土墻被屋檐水濺濕。建樓時只設一道比其他土樓寬敞的樓梯,位設于門廳東側,通至四層。底層為廚房,底層、二層不開窗,二層為糧倉,三層以上為臥室。外環(huán)1-4層原為內通廊式,清乾隆九年(17……[詳細]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成立舊址(汀州試院)
  福建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汀州試院,位于長汀縣汀州鎮(zhèn)兆征路41號。1932年3月18日,在此召開福建省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宣告福建省蘇維埃政府成立。該址座北朝南,始建于宋代,明清時辟為試院,是汀州八邑生員應試處,稱汀州試院。由門房、大堂、住房、后廳、廂房、簡舍等土木平房相互聯(lián)結而成。占地11370平方米,1998年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31年11月25日,閩西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汀州召開。大會聽取了張鼎丞、郭滴人等出席全國“一蘇大”的閩西代表團對“一蘇大”精神的傳達,確定閩西蘇區(qū)的任務是:“鞏固和恢復閩西蘇維埃的政權,開展寧化清流歸化閩北的工作,把閩西和閩北聯(lián)系起來,把閩北閩西造成一大塊的紅色區(qū)域,來建立福建全省蘇維埃政權,造成中央蘇區(qū)鞏固的后方�!遍}西第三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詳細]
長汀縣革命委員會舊址
  長汀革命舊址位于福建省西部長汀縣,開創(chuàng)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9年初,毛澤東、-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從井岡山轉戰(zhàn)到贛南、閩西,3月份,第四軍發(fā)動的長嶺寨戰(zhàn)役告捷,紅軍攻占了長汀城并成立了閩西第一個紅色政權——長汀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到5月時,紅軍控制的區(qū)域達到五個縣,方圓數(shù)百里。又經過不斷的發(fā)展,閩西、贛南革0據(jù)地逐漸連成一片,到1930年的下半年,形成了中央革0據(jù)地。長汀革0據(jù)地是閩西革0據(jù)地的一部分,后來也成為中央革0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汀革命舊址主要包括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福音醫(yī)院、云驤閣、章耕別墅、中華基督教堂等處革命舊址。省蘇維埃政府舊址位于長汀縣城兆征路,舊址原是歷代汀州府的府試院,1857年改建。舊址的整個建筑為木質結構,占地3000多平方米,內有朱子祠、龍山書院等建筑……[詳細]
15、衍香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衍香樓
  衍香樓坐落在永定縣東南部的湖坑鎮(zhèn)新南村,南溪與奧杳溪的匯流處。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圓形土樓,坐東北朝西南,占地約4300平方米。主樓圓形,高4層,直徑40米,土木結構,內通廊式,兩面坡瓦屋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外墻自下而上逐層遞減,底層厚1.5米,四層厚0.7米。每層34開間,底層設廚房、餐廳,不開窗;二層不開窗,設糧倉,三、四層為臥室。二層以上每層的廊檐下設木構小儲藏室。主樓后廳為豁口廳,較寬敞,供奉神座,前為小天井,與前面和兩邊的廊道圍合成一個院落,與樓門廳、樓中間的祖堂同在中軸線上。后廳兩側各有一磚砌拱門,與主樓內通廊連接。后廳前向左右兩邊柱子上的楹聯(lián):“不因富貴求佳地,但愿子孫做好人。祖堂位于樓中間,單層,方形,磚木結構,比后廳低一個臺階。歇山頂,穿斗、抬梁混合式……[詳細]
16、奎聚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奎聚樓
  奎聚樓坐落在洪坑村西北部,建成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坐北朝南,占地約6000平方米,三堂兩落。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為大門、門廳、天井、中廳、天井、大廳(祖堂前廳)、祖堂,兩側為橫樓。主樓方形,土木結構,面闊33米,進深31米,底層墻厚1.5米,內通廊式,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前半部分高3層,后半部分高4層,前低后高,落差較大。前半部分的一、二層不開窗,后半部分因靠近后山,一、二、三層不開窗,全樓只設一個大門出入。該樓前樓與后樓的屋頂都分成3段,作斷檐歇山頂,兩側的橫樓屋頂則作懸山迭落。主樓底層為廚房、餐廳,二層為糧倉,三層以上為臥室。兩側橫樓的前半部分與后半部分之間,從底層至三層均以青磚砌筑的防火墻隔開,內通廊以磚砌拱門貫通,兩面磚墻兩邊對稱。實際上這兩面磚墻同時也是前樓后樓的分界線……[詳細]
四堡書坊建筑
  四堡書坊建筑位于福建省連城縣四堡鎮(zhèn)。四堡書坊建筑,于中南、四橋、霧閣、田茶四個行政村,占地約82.5公頃。書坊,是雕版印刷的基本場所,稱堂、樓、閣、屋或記、局等,迄今為止尚存明清時期書坊建筑80余處,其中重要的有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的林蘭堂,建于道光年間(1821-1850)的林蘭集記、林蘭儀記、大光書局及霧閣村的子仁屋(由天寶樓、務本堂、翰寶樓組成)等。這些書坊建筑多為四合院形式的木結構。中軸線上有前、中、后三廳,山墻多為青磚風火墻,具有防火功能,俗稱“風火屋”。前有池塘、曬谷坪、門樓,兩側各有一至三排橫屋,四周有圍屋或圍墻。這樣既便于聚族而居,又適作家庭手工作坊。隔扇和窗欞上多有精美木刻圖案,照墻上飾有磚雕。建筑內保留有當年的雕版5000多塊及切書架、切書刀、墨盤、墨刷、……[詳細]
官田李氏大宗祠
  位于杭永線上龍湖岸邊的稔田鎮(zhèn)官田村,距上杭縣城38公里,水陸交通便利。該祠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后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孫李夢蘭)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而集資兩萬多銀兩,歷時四年建成的,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整個建筑結構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氣勢磅礴,融宮殿建筑和客家民居于一爐,極具特色,已列入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學者和游客慕名而來�!�[詳細]
上杭臨江樓
  臨江樓是毛澤東的舊居,毛澤東一生住過的舊居千百處,但是,對每一位衷心敬仰的來訪者,臨江樓是不同尋常的革命樓,它伴隨著毛澤東的一首偉大的人生戰(zhàn)歌《采桑子·重陽》名揚天下。風景如畫的臨江樓曾經是“廣福隆”貨棧舊址,也是行棧業(yè)老板的別墅。這里先后設過酒店,經營過油,鹽、米,豆生意。該樓占地約300m2,高三層(外三層、里二層)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多次到上杭開展革命實踐活動,毛澤東曾九次到上杭。一九二九年十月,毛澤東再一次來到上杭,就住在臨江樓二樓的東廂房,當時毛澤東正身患嚴重的瘧疾病,是由幾個赤衛(wèi)隊員用擔架抬著,從永定合溪一路護送著來到剛解放的上杭城。第二天清晨,毛澤東仁立“臨江樓”二樓正廳前,迎著深秋勁風,望者對岸漫山遍野盛開的菊花和逝者如斯的汀江水,紅四軍入閩半……[詳細]
20、福裕樓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裕樓
  福裕樓坐落在洪坑村北部,東臨洪川溪。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坐西朝東,占地約4000平方米,三堂四落府第式(五鳳樓)。中軸線自東而西依次為:門坪、內大門、門廳、前天井、中廳(祖堂)、后天井、后廳。面闊45米,進深37米,后向寬41.4米,后墻兩個角分別收進1.8米,收進部分深9米。樓內共有166個房間、22個廳堂、28道樓梯、6個天井、2個側門、2口水井、6個浴室。主體建筑即前、后樓和兩側橫樓,均比普通的五鳳樓高一層,更具防衛(wèi)功能。后樓比中堂高一個臺階,中樓比前樓高2個臺階,前后樓為土木結構,外表以石灰抹墻,與兩側橫樓連接。前樓高2層,后樓高5層半,兩側高5層。內通廊式,歇山頂,穿斗、抬梁混合式木構架。后樓底層為廚房、餐廳、客廳,二層為糧倉,三層以上為臥室;前樓底層為門廳、廂房,二層為……[詳細]

缁棷CP婢讹拷13001937閸欙拷 缁倕鍙曠純鎴濈暔婢讹拷 44010602000422閸欙拷

閸忓厖绨幋鎴滄粦 閼辨梻閮撮弬鐟扮础 閸忓秷鐭楁竟鐗堟 缂冩垹鐝崥鍫滅稊 閹存垼顩︽笟娑毲�
閼辨梻閮撮幋鎴滄粦閿涳拷 QQ閿涳拷2642104